“医生,听说吃叶酸可以保护心脑血管?”
“听说叶酸能防癌,现在又说会致癌,我到底该不该继续吃?”
近年来,叶酸从备孕女性的“必备神器”到中老年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明星营养素”,几乎成了全民追捧的“健康万能钥匙”。但是,近来也有越来越多质疑的声音,叶酸究竟能不能吃?怎么吃?

叶酸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天然存在于绿叶蔬菜、动物肝脏等食物中,也可通过合成形式(如叶酸片)补充。它在人体内的核心作用是参与DNA合成和甲基化过程,对细胞分裂、红细胞生成和神经发育至关重要。
叶酸的益处早已被证实:
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如脊柱裂),孕期女性需额外补充;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减少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辅助治疗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然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团队在《自然·癌症》杂志发表的论文指出:在结直肠癌小鼠模型中,过量叶酸会通过激活促癌信号通路,加速肿瘤生长和转移。进一步分析发现,高剂量叶酸可能破坏DNA甲基化平衡,导致癌基因异常激活。这一发现并非孤例:此前《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也提示,长期服用高剂量叶酸补充剂的人群,前列腺癌风险增加10%~15%。

其实,研究也明确指出了,叶酸虽好,但“过量”才是问题的关键。
什么是过量?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
普通成年人每日叶酸需求量为400微克;孕妇需600微克,哺乳期妇女550微克;最高耐受量为每日1000微克(合成叶酸)。然而,许多人在日常饮食(如强化食品)之外,还长期服用叶酸补充剂,甚至盲目追求“多多益善”。例如,某款孕期复合维生素中叶酸含量高达800微克,若叠加叶酸片和强化食品,每日摄入量可能超过2000微克,远超安全阈值。
过量叶酸的潜在危害:
促进癌细胞增殖:叶酸为快速分裂的细胞(包括癌细胞)提供原料,可能加速肿瘤生长;掩盖维生素B12缺乏:高叶酸摄入可能延缓B12缺乏导致的贫血症状,但神经损伤仍在持续;干扰免疫系统:动物实验显示,过量叶酸抑制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削弱抗癌免疫力。
面对叶酸的“双刃剑效应”,关键在于把握平衡。以下是普通人补充叶酸的实用建议。
原则一:优先食补,慎用补充剂
叶酸天然存在于多种食物中,且天然叶酸的吸收率虽低于合成叶酸,但安全性更高。
绿叶蔬菜:菠菜(194微克/100克)、羽衣甘蓝、芦笋;豆类:鹰嘴豆(557微克/杯)、扁豆;动物肝脏:鸡肝(770微克/100克),但孕妇需控制摄入频率;水果:木瓜、橙子。注意:叶酸遇光、热易分解,建议蔬菜凉拌或急火快炒,减少营养流失。
原则二:特定人群需精准补充
1. 孕妇及备孕女性:需在孕前3个月至孕早期每日补充400微克合成叶酸(根据医生建议调整剂量),但中晚期可逐步过渡到食补为主,避免长期超量。
2. 癌症患者或高危人群:结直肠癌、前列腺癌患者应谨慎使用叶酸补充剂,需在肿瘤科医生指导下评估风险。
3. 中老年人:若存在同型半胱氨酸升高(H型高血压),可补充低剂量叶酸(0.4~0.8毫克/天),但需定期监测血液指标。

原则三:避免“隐形叶酸”叠加
许多加工食品(如面粉、奶粉)已强制添加叶酸,部分保健品也可能含隐性叶酸成分。长期服用多种补充剂的人群,需核对成分表,避免重复摄入。
四、叶酸不是洪水猛兽,科学认知是关键!总之,尽管“叶酸致癌”的研究引发担忧,但科学界普遍认为,“过量”才是核心风险因素,正常饮食和合理补充并无显著致癌性。而且,多数致癌证据也是来自动物实验或高剂量干预试验,不能直接推导至普通人群。所以说,叶酸本身并非致癌物,其健康价值毋庸置疑,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盲目补充,健康从来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精准的平衡之道。
1. 通过均衡饮食获取天然叶酸;
2. 特殊人群在医生指导下定量补充;
3. 定期体检,监测叶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正如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所言:“让食物成为你的药物。”在叶酸的问题上,这句话依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