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崇祯皇帝自缢的“歪脖子树”,300多年过去了,如今怎么样了

文史达观 2025-01-12 22:22:06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份。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大军如潮水般汹涌而至,将京城团团围住,一时间将古老的北京城引入到了战火之中。

十八日晚,深沉而寒冷,月光也无法穿透那厚重的云层,为即将落幕的王朝带来一丝悲凉。

崇祯帝朱由检,大明王朝的末代君主,与他的心腹太监王承恩一同登上了煤山之巅。

那座山,对于崇祯帝而言,仿佛成了最后的守望之地。

他远远望去,只见城外烽火连天,彰义门一带更是火光熊熊,如同地狱的烈焰在吞噬着人间的繁华。

崇祯帝心中充满了哀叹与无奈,他徘徊在山顶,口中喃喃自语,却终究无法挽回这即将逝去的江山。

他知道,大势已去,再也无法挽回。

回到宫中,他开始做最后的安排。

他先是命人将太子、永王、定王分别送往外戚周奎、田弘遇家中,希望他们能够逃脱那场劫难。

然后,他赐死了周皇后和袁贵妃,继而砍伤了15岁昌平公主,刺死了年仅6岁的昭仁公主。

一时间,崇祯帝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身边再无亲人相伴。

十九日凌晨,李自成的大军从彰义门攻入了京城。

崇祯帝带着数十名太监,想要骑马逃出被困的城池。然而,各门的守军却如同铁壁一般,将他们牢牢地阻挡在城内。

崇祯帝无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李自成的大军一步步逼近。

十九日拂晓时分,崇祯帝再次回到宫中。

此时,城外早已是火光冲天,喊杀声震天动地。

他最后一次召集百官前来议事,却无一人前来应召。那最后的呼唤,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走投无路之下,崇祯帝与王承恩再次登上了煤山。

在看完最后一眼江山后,崇祯帝愤恨地写了一封血书,继而自缢在了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上。

如今再看,血书如下: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大明最后的倔强

崇祯帝朱由检,是大明的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帝王。

作为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朱由检在宗法制度的严格框架下,原本几乎与皇位无缘。

正因如此,他也未曾接受过系统而严格的帝王教育,那似乎预示着他的一生将平凡无奇。

然而,命运之轮总是充满了不可预知的转折。

天启七年,即公元1627年,朱由检的异母兄长、明熹宗朱由校,在一次不幸的落水事故后,身体每况愈下。

后来,在服用了一种名为“灵露饮”的神秘药物后,不幸身亡,年仅23岁。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朱由校召唤朱由检来到病榻前,将皇权的重担托付给了年轻的朱由检,并嘱托曰:“吾弟当为尧舜。”

要知道,当时临危受命的朱由检,其实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风雨飘摇的帝国。

他的先辈们,无论是沉迷酒色的万历皇帝,还是因丹药中毒早逝的明光宗,亦或是痴迷木工、不理朝政的明熹宗,都为大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尤其是明熹宗统治的七年里,大明更是内忧外患交加。

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关外的皇太极势力虎视眈眈,当时危如累卵的大明王朝,时刻有着倾覆的危险。

就是在那样的背景下,年仅十七岁的朱由检临危受命,走上了那条充满荆棘与挑战的帝王之路。

据史书记载,朱由检即位之初,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魄力和决断力。

他深知国家积弊已久,首要之务便是清除朝堂之上的毒瘤——阉党。

通过一系列果断措施,他成功地铲除了魏忠贤等阉党势力,稳定了朝纲,为后续的治国理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朝政稳定之后,朱由检更是以身作则,勤勉于政,生活简朴,展现了一位年轻有为君主的担当与风范。

他深知大明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因此时刻保持着警醒与自律。

六次颁布罪己诏,深刻反思自身及朝廷的过失,以期激发臣民的共鸣,共同为国家的复兴贡献力量。

然而,尽管朱由检励精图治,大明王朝的内忧外患却已如积重难返。

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大明王朝苦苦支撑了十七年,终究未能逃脱亡国的厄运。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随着李自成大军攻入京城,崇祯帝朱由检在绝望中选择了自缢于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上,以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短暂而充满波折的一生。

李自成攻入皇宫后三日,大顺军发现了崇祯帝的尸体,并将其悬挂于东华门示众。

那一场景令京城内外一片悲戚,民众们对那位勤勉却无力回天的君主充满了同情与敬仰。

最终,在民众的暗中协助下,崇祯帝的尸体被合葬于田贵妃墓中,得以安息。

清军入关后,为了笼络汉人之心,顺治皇帝下令将崇祯帝移葬于思陵,并追谥其为怀宗,后改为庄烈帝。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顺治皇帝还特意命人找到了崇祯帝自缢的那棵歪脖子树,并用铁链将其牢牢锁住,称之为“罪槐”。

景山公园“歪脖子树”现状

此举意在向世人昭示:崇祯帝是无罪的,大清也是无辜的,真正的罪魁祸首是那棵导致大明灭亡的歪脖子树。

那一颇具象征意义的举动,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崇祯帝悲剧命运的同情与感慨,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满汉之间的紧张关系。

此外,清朝还明确规定,所有皇室成员经过煤山歪脖子树时,都必须下马步行,以示对崇祯帝的敬意与哀悼。

如有违反规定者,将会受到严厉的惩处。

正是在大清如此精心“保护”之下,崇祯帝自缢的那棵歪脖子树一直存活了数百年。

它如同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静静地矗立在煤山之上。

目睹了大清王朝的兴衰更迭,经历了民国时期的战乱纷飞,直至新中国成立,它依然坚韧不拔地屹立着,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时光荏苒,世事无常。

直到上世纪70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那棵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歪脖子树遭遇了不幸。

它的树皮被剥去,树枝也被折断,最终连树干也难逃被砍伐的命运。

自那时起,崇祯帝自缢的“歪脖子树”真正意义上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1981年,当地为了发展旅游业,而当年被毁的“歪脖子树”又是历史最好的见证。为此,工作人员在原址上移栽了一棵小的“歪脖子树”。

到了1996年,景山公园管理处为了进一步丰富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将东城区建国门内北顺城街7号门前的一棵拥有150多年历史的古槐移栽到“歪脖子树”的原址上。

那棵古槐树干粗壮,枝叶繁茂,更有时代沧桑感,用其替换了1981年移栽的那棵小槐树,更显的恰如其分。

如今,站在景山公园内,望着那棵屹立在原址上的古槐,人们的思绪不禁飘回到那个悲壮的时代。

崇祯帝的英勇与无奈、大明的辉煌与衰落、历史的沧桑与变迁……那一切仿佛都在这棵树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每一个驻足于此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读者们,关于“崇祯帝自缢的歪脖子树”,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1 阅读:61
文史达观

文史达观

专注国学诗词,解读诸类文化。文史作者,传播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