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万km²的科布多,为何被中俄哈蒙一分为四,它还能收回吗?

南斋孤风中 2024-07-30 17:07:45

20世纪初的科布多地区。

阿尔泰山巍峨耸立,将这片土地一分为二。

清朝政府顺势而为,实行了科布多、阿勒泰分治。

外蒙古与沙俄突袭

1912年,一场风暴悄然酝酿。

外蒙古与沙俄,这两股力量卷向了科布多。

他们的军队虽然不到五千人。

但在当时的科布多看来,却如同一支庞大的军团。

科布多的守军寥寥无几,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他们就像是暴风雨中的一叶小舟,随时可能倾覆。

消息传到北洋政府,他们意识到事态严重性。

科布多虽然远在边陲,但关乎国家领土完整。

命令新疆都督杨增,新火速派兵支援。

夏日炎热,新疆军营里人心浮躁。

杨增新坐在帐篷中,满头大汗,眉头紧锁。

他一遍遍看着地图,科布多城的位置被他盯得发愣。

“得快点,一定要快点。”

杨增新自言自语,手指在地图上比画着。

琢磨增援部队该怎么走。

可是现实很难办:兵不够,粮草也少,每个决定都要掂量再三。

一晃两个月过去了。

七零八凑的第一批增援部队才出发。

随后,第二批增援部队也出发。

不过,两支部队,总共才一千多人。

和敌军的5000人,还是有很大差距。

第一批援军终于准备出发时,杨增新心里却突然涌上一股不好的感觉。

果然,坏消息来了。

科布多城丢了,守军都完了。

杨增新闭上眼睛。

脑子里浮现出城墙倒塌、火光冲天的场面。

他心里难受,为那些等不到援军的将士们伤心。

可祸不单行,新疆军队快到科布多时,又碰上了麻烦。

俄国领事,带着一群拿枪的人挡在路上。

杨增新站在察罕通古的高处,望着科布多的方向。

太阳快落山了,天边红得像血。

他攥紧了拳头,指甲掐进肉里也不觉得疼。

夜色渐浓,大漠的风呼呼地刮。

杨增新蹲下身,抓起一把细碎的石子,任由它们从指缝中缓缓落下。

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夹杂着青草和泥土的气息。

这片土地虽然荒凉,却是他们现在最好的选择。

“就这里了。”

杨增新带着部队在察罕通古扎营。

为什么要在察罕通古扎营?

两点原因:

第一,南边一望无际的荒原,那里只有稀疏的灌木和裸露的岩石,就是不毛之地了。

第二,这里是阿尔泰南麓的咽喉。

那边就是北塔山。

它就是新疆的大门,一旦丢了察罕通古,新疆就会门户洞开。

内忧外患

1912年9月底,新疆的天气已经转凉。

杨增新站在指挥部,面前铺开一张详细的地图。

他的手指在科布多和察罕通古之间来回移动,眉头紧锁。

两千多人的增援部队,已经集结完毕。

但前路却充满了未知。

杨增新心里清楚,外蒙占领科布多不仅仅是外蒙古一家的行动,沙俄在背后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种利益可能包括经济特权、政治影响力,甚至是在边境地区的军事优势。

然而,形势比杨增新想象的还要复杂。

中国内部局势动荡,国力衰退,难以有效应对边疆危机。

而沙俄的干涉,越来越严重。

从暗中支持外蒙,逐渐变成公开阻挠中国军队的行动。

随着时间推移,沙俄的态度变得更加明显。

起初,他们只是在幕后支持外蒙,提供武器、资金和外交支持。

但当他们察觉到新疆军队,可能威胁到外蒙在科布多的统治时。

沙俄果断改变了策略。

沙俄不再躲在幕后,而是公开介入此事。

他们派出外交官、军事顾问,甚至威胁使用武力。

这种直接干预,使得杨增新的处境更加困难。

与此同时,北洋政府也发文要求撤军,外蒙又派兵增援。

面对这种局面,杨增新感到深深的无力感。

他知道,即使有两千多人的增援部队。

在沙俄的干涉下,收复科布多的希望也变得渺茫。

国际局势的复杂性和中国自身的弱势,使得这场边疆之争变得更加棘手。

夜幕降临,杨增新独自站在营帐外,望着西北方向。

那里,是科布多的方向,也是中国领土完整性受到威胁的地方。

四千多名外蒙军队

1913年7月,盛夏的炎热笼罩着察罕通古。

一天深夜,寂静突然被打破。

四千多名外蒙军队,向驻守在此的中国军队发起了猛烈进攻。

黑暗中,枪声、喊杀声此起彼伏。

中国守军虽然人数处于劣势,但凭借地利奋力抵抗。

整整一夜的激战。

双方你来我往,战况激烈。

当黎明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战场上时,外蒙军队终于不敌败退。

这场战斗中,中国军队歼敌两百多人,取得了宝贵的胜利。

然而,守军们几乎没有时间庆祝和休整。

仅仅过了几天,外蒙军队再次来犯。

他们似乎不甘心之前的失败,再次发起了猛攻。

双方又一次陷入激烈的战斗。

尽管疲惫不堪,中国守军再次击退了来犯之敌。

这连续的胜利,本应带来喜悦。

但守军的处境,却并不乐观。

当时的中国内部政局动荡,各方势力纷争不断。

驻守在察罕通古的军队,得不到应有的后勤保障。

弹药、粮食和医疗物资都十分紧缺。

尽管取得了防守战的胜利。

但由于后勤补给不足,加上对沙俄介入的顾虑,中国军队并不敢对败退的外蒙军队进行追击。

他们只能固守阵地,随时准备应对下一次可能的进攻。

这种紧张对峙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年底。

1913年12月21日,为了缓解边境的紧张局势。

中国与沙俄签订了《阿勒泰科布多中蒙军队驻扎线临时停战条约》。

这份条约,暂时划定了双方军队的驻扎线。

为这片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带来了短暂的平静。

一分四份

起初,科布多地区被划分为中国、俄国和外蒙古三国的势力范围。

每个国家,都在这片土地上拥有一定的控制权,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这种分割,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各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诉求。

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未停止。

20世纪末,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再次改变了这一地区的版图。

1991年,苏联解体。

这一震惊世界的事件,对科布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苏联的瓦解,其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

其中,哈萨克斯坦获得了独立,成为一个主权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原本由苏联控制的部分科布多地区,划归给了新生的哈萨克斯坦。

就这样,曾经统一的科布多地区,面积约40多万平方公里。

被分割成四份。

分别归属于中国、俄罗斯、蒙古和哈萨克斯坦四个国家。

回顾历史,虽然杨增新最终未能收复整个科布多地区。

但他的努力并非全无成效。

在艰难的局势下,他成功保住了阿勒泰地区。

使之,仍然属于中国版图的一部分。

阿勒泰地区的保全,为中国在西北边疆保留了重要的战略位置。

这片土地不仅是自然资源的宝库,也是连接中亚的重要通道。

0 阅读:8

南斋孤风中

简介: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