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众多的后妃中,定妃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康熙一朝她不受丈夫宠爱,直到生下皇十二子胤祹时才被封为定嫔。但是到了雍正、乾隆二朝时,定妃的人生迎来转折,两位皇帝对她都十分孝顺,而且她还是清代后妃中寿命最长的,一直活到了97岁。
【出身低微入宫43年才晋封为嫔】
定妃(为了行文方便就以此称呼),出生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三日,比康熙帝小7岁。根据《皇清通志纲要》的记载,定妃原姓“谢”,据推测她的先祖可能是辽东汉人。后改姓为“万琉氏”,在满洲姓氏中属于小姓。
定妃入旗时的始祖为尼达,世居清河地方,努尔赤时期她的家族被编入正黄旗包衣。尼达之子名为托和齐,是内务府一个小小的司库;托和齐之子名为拖尔弼,即定妃的父亲,官至内务府郎中。
清初,万琉氏家族子弟都在内务府任职,且级别普遍都不高。所以从出身方面来看,定妃算是包衣一类的,比一般的旗人更低。
康熙十四年,14岁的定妃参加选秀入围,并于同年十二月十三日入宫。遗憾的是,在官方史料中都没有发现,这一时期定妃的位份是什么。但是基本可以断定,以她的身份,最多也就是常在、答应一级。
康熙皇帝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对嫡庶、出身尤为看重,这就注定定妃不可能获得较高等级的后宫位分。而且定妃入宫很长一段时间,可能都没有被康熙临幸,要不然也不会在康熙二十四年才生育皇子。
低等级的答应、常在获得高等级位分的唯一途径就是生育皇子,即“母以子贵”。康熙二十四年十月二十四日,定妃生下皇十二子胤祹,可是康熙帝仍然没有任何的表示。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定妃都没有得到晋封。
胤祹生下后不久,就交由苏麻喇姑抚养,直到康熙五十七年四月十九日,定妃才获封为定嫔。从入宫算起到晋封定嫔,她足足走了43年的时间,这对于一个妃嫔来讲,显然谈不上获宠。
【雍正继位晋封为定妃】
雍正继位之后,即下在上谕中说“朕念十二阿哥之母,多年侍奉皇考,甚为谨慎”,遂将其封为定妃。作为先朝太妃,雍正曾有旨意,规定凡是生育过皇子的都可以随子出宫居住。雍正元年,定妃搬出皇宫,移居至其子履郡王胤祹的府邸。
康熙皇帝驾崩之后,尚有很多妃嫔在世,但是得到雍正晋封的并不多。他在上谕中说定妃“多年侍奉皇考”,其实只是一个托词。按照正常的推断,定妃根本不受康熙的宠爱,可能一年到头都见不了几面,何来侍奉之说。
究其原因是定妃之子胤祹,没有牵扯到康熙晚年皇子争储的漩涡之中,他也是康熙帝成年皇子中,少有的没有被雍正打击清算的一个。正因如此,雍正继位之初便将其贝子爵位直接晋升为郡王。应该说,定妃这一次是完全凭借母以子贵才获封的。
娘家出身低微一直是定妃和胤祹最困扰的问题,雍正也愿意成人之美,他于雍正元年下旨将定妃的娘家抬出包衣旗籍,编入满洲正黄旗。将普通妃子抬入上三旗,这在清代也是比较少见的。
雍正在位的十三年,定妃的生活十分安逸,在胤祹府中和子孙安享天伦之乐。此外,雍正也时常照顾这位“母妃”,凡遇重大节日,都不忘赏赐金银和物品。
【乾隆继位后定妃已是皇家高寿之人】
乾隆继位时,定妃已是75岁(虚岁)高龄了,当时康熙帝后妃中在世的仅有四人,且多为康熙三十年以后入宫的。对于这位“祖母”级别的定妃,乾隆皇帝是出自内心的尊敬和孝顺。
清代向来标榜“以孝治天下”,乾隆本人又是一个极孝之人,对他的生母崇庆皇太后如此,对其他先朝太妃也是如此。
他刚一继位,就赏赐了定妃大量的绸缎金银,以表示对长辈的孝心。同时,只要宫中有庆典活动,他也不忘将定妃接入宫中,与太后、太妃们团聚。
定妃80岁、90岁大寿时,乾隆还亲自为她赋诗献寿。尤其是90岁大寿,乾隆还亲自前往胤祹府上,为定妃庆寿。这一情景被时人称为“皇家盛事”,因为从清初入关之后,还没有哪一个后妃能活到90岁,这对于皇家来说,是一种祥瑞,也是乾隆盛世的一种体现。
当然,定妃除了与乾隆有祖孙关系之外,还有一层鲜为人知的亲属关系。乾隆帝的元后孝贤皇后出自富察氏家族,胤祹的嫡福晋正是马齐之女,按亲缘关系来说,是孝贤皇后的堂姐。有了这层关系,自然也会让增加定妃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
乾隆十九年、二十一年,定妃先后两次卧病在床,乾隆都亲自到府上探视。据说,定妃在病榻上紧紧握着乾隆的手,就好像亲祖孙一样,在场的人无不泪目。
乾隆二十二年初七日,定妃病逝,享年97岁,乾隆亲至府上祭奠,将其安葬在景陵妃园寝。定妃的一生虽然没有得到丈夫的疼爱,但她终究是个有福之人,后半生被雍正、乾隆二位帝王宠上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