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少数民族义军女领袖王囊仙战败被俘,但让清朝注意整顿民生

史海撷英 2024-12-23 10:12:58

清朝入主中原以来,民间老百姓从最初的反清复明,到后来的官逼民反,起义似乎一直没有中断过。在这些起义军中,王囊仙(布依文:Waangz Naangzsianl,1777年——1797年12月24日)颇为引人注目。

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她是清朝唯一的起义女英雄,二是因为她出身于少数民族。那么她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王囊仙出生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布依族人,居住在南笼府(贵州兴义市一带),原名王阿崇(又作阿从)。

王阿丛不仅会以草药治病,还能以布依族古老的宗教仪式等,为人驱邪祈福等。再加上她生得美貌无比,心地仁善,因此族人认为她是仙姑下凡,对她非常敬重,都尊她为“囊仙”,也就是“仙姑”的意思。

当时,清王朝为了巩固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并将其推广到一些少数民族区域。王囊仙所在的南笼府,也被废除了土司领主制,并在当地设官建制,加派朝廷官员负责地方事务。

由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和租赁,让一些外地地主和商人觉得有利可图,于是纷纷勾结上任的满汉官员,利用种种手段巧取豪夺。不光大量吞并了布依族百姓手中土地,还对这些人任意欺凌盘剥。失去土地的布依族百姓过着“柴火当棉袄,蕨根当粮食”的贫苦生活,然而依然不能摆脱官府对他们的压迫剥削和敲诈勒索。眼见没有生路,王囊仙决定带领族人反抗,将被夺走的土地重新夺回来。

王阿崇

嘉庆二年(1797年),筹备已久的王囊仙率领数千族人发动起义。王囊仙一呼百应,一些饱受流官之苦的苗、汉、彝族等少数民族苦难农民,也纷纷拿起武器,投入到起义的队伍中。在王囊仙的指挥下,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下普坪及南笼府城。

初战告捷后,吸引了更多的农民来投。这其中不光有少数民族的农民,还有一些无以为生的汉人,一时人数多达数万人之多。

庞大的起义军队伍所向披靡,所过之处,清军无不溃散而逃。因此,他们仅用了月余时间,就攻下了定番州、广顺州和长寨厅等,至2月已经直逼省城了。

此时,王囊仙的军队迅速扩充到了20多万人,并且周围农民还在源源不断来投。

队伍在短时间里就有这么多人,这着实让清政府大吃一惊,

起义军中,也因此不断有关于王囊仙的神奇传说,传得最盛的便是她能“撒豆成兵”。

在当地长歌《王仙姑》中就有“仙姑显神灵,撒豆就成兵,一把豆子兵千个,十把豆子万个兵”这样的歌词。

爱新觉罗・永琰

王囊仙起义势如熊熊大火,眼看着各省都有响应之势,这让才继位不久的嘉庆帝又急又怒。当时,云贵总督勒保正在铜仁镇压起义,嘉庆帝知他作战经验丰富,便调任他及张玉龙等骁将领兵奔赴南笼,并要求他们“星速围剿”。

此时,清军精锐不仅都云集到南笼一带,而且他们武器精良,又训练有素。

尽管实力悬殊,但在于清军作战中,起义军个个英勇。他们拿着大刀和长矛,利用山多峰险的优势,与清军进行了多次战斗。可惜在清军的炮火下,他们依然败多胜少。

王囊仙眼见不能敌,只得率领残余起义军退回洞洒寨根据地,并在那里筑起高墙,重修栅栏等,准备和清军决一死战。

敌众我寡,王囊仙等人尽管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但还是没能守住洞洒寨。眼看就要被清军攻破,不愿投降的起义军在寨子中四处点火,纷纷投身火海。王囊仙战至力竭,最终为清军所俘。

由于王囊仙是起义军头领,勒保不敢随意处置,便将她手脚皆套上铁索,用囚车押于京城。

王囊仙犯的是谋反大罪,嘉庆皇帝为了以儆效尤,将她凌迟处死。据史书记载,王囊仙在行刑时,挨了3000多刀,然而她自始至终,一声未吭。

王阿崇

虽然王囊仙起义失败了,但是受到打击的清王朝也意识到必须对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才能稳定政局。所以,朝廷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流官客民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比如在少数民族地区严禁土地买卖,更不许汉人以各种理由收购其土地。凡是违反条例者,一律重罚,土地也需归还原主。

此外,对于欺压少数民族的官员及地方上的土司等,只要查出有不法行为,一律严惩不贷,并且全部革职,永不叙用。

清政府还派驻兵力,将在起义中立有功劳的少数民族农民,提拔为军营中的低级军官,让他们负责当地的安防事务等。

如此种种,少数民族的百姓,终于不再像从前那般苦难深重,而这一切自然要感谢王囊仙。所以少数民族的百姓在感激之余,悄悄给王囊仙塑了一尊像来敬拜她。

1 阅读:50
史海撷英

史海撷英

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