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8万的比亚迪,掀了国产车的桌

读者人物 2025-02-07 16:38:19

比亚迪推出售价仅6.98万元的海豚荣耀版,较原价直降3万元,刷新同级纯电车价格底线。

去年比亚迪一出“冠军版”就让友商们闻之色变,接下来,相信他们的“荣耀版”,也将成为新的内卷神器。这次比亚迪混动产品卷破8万元,已经让人们觉得吃惊,但以目前该品牌的成本控制能力,依然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比亚迪之所以要将一款根本不愁卖的产品价格继续下探,显然就是要将销冠重新拿到手。

价格屠夫入场,搅乱市场棋局新车以长续航为核心优势,基础版CLTC续航达420公里,高配510公里,搭配刀片电池技术,通过严苛针刺实验并配备智能温控系统,有效缓解冬季续航衰减问题。         车身虽定位A0级,但2720mm超长轴距提供越级空间,后排可容纳1.8米乘客,后备箱满足家庭出行需求。内饰采用软质材料包裹,配备12.8英寸中控大屏及智能语音系统,支持导航、娱乐等语音操控。动力方面,0-50km/h加速仅3.9秒,城市通勤灵活高效,百公里电费约5元,日均成本不足10元。         

▲图源:微博对比同价位的五菱宏光MINI EV等车型,海豚荣耀版续航多出200公里,空间与配置优势显著,且提供6年整车质保及电池终身保修。比亚迪凭借高性价比策略,进一步挤压竞品市场空间,或推动纯电车型价格体系重构。比亚迪这波操作,堪称 “价格屠夫” 再出山。6.98万,这个价格意味着什么?在这个价位区间,以往大多是一些配置寒酸、续航拉胯的 “老头乐” 升级版车型,而比亚迪直接把一辆配置齐全、续航靠谱的正经纯电车塞进了这个赛道。海豚荣耀版的出现,就像是一个拿着大扫帚的清洁工,把原本拥挤且混乱的低价纯电车市场好好清扫了一番。那些原本靠着信息差和低价噱头糊弄消费者的车型,这下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从市场反应来看,海豚荣耀版的订单量在推出后的短时间内就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这也不难理解,谁不想花更少的钱,买到一辆大品牌、品质有保障的车?但对于其他车企来说,这是一记沉重的打击。一些原本在这个价位区间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车型,销量瞬间被腰斩。这就好比一场牌局,比亚迪突然换了规则,重新洗牌,那些还没反应过来的玩家,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筹码被一点点蚕食。

技术实力撑腰,降价不降品质可能有人会质疑,价格降了这么多,是不是在配置和品质上偷工减料了?要是这么想,那就小看比亚迪了。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大咖,在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方面拥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毕竟比亚迪如此高速增长的业绩,也得益于巨大的研发投入。这么说吧,别人家是“砸钱搞技术”,他家是“烧钱像呼吸”。2023年光研发费就怒砸202亿,比特斯拉还多出41个小目标。这数字啥概念?相当于每天睁眼就烧掉5500万,连烧365天不带喘气。此外,比亚迪上半年研发投入是长城的三倍以上,是吉利的四倍以上。有分析人士认为,按照目前的势头估算,比亚迪2024年全年研发投入有望达到500亿量级。

▲图源:微博@中国汽车报从2011年至今的14年间,比亚迪有13年的研发投入高于净利润,有时甚至是同期净利润的几倍。截至目前,比亚迪累计研发投入已近1500亿,拥有研发人员超10万名,是世界上研发人员最多的车企,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超4.8万项、授权专利超3万项。以前觉得比亚迪是车企,现在发现人家是科技公司顺便造个车。这么多年持续不断地砸钱搞研发,比亚迪这技术 “鱼塘” 越来越大。今年陆续发布了璇玑架构、第五代 DM 技术、易三方等 “王炸” 技术,直接给销量飙升装上了火箭助推器。就连理想汽车研发投入都同比增长42%,和比亚迪一个增速,新势力车企在技术创新这块都卷起来了。虽然营收规模比不上传统车企,但高比例的研发投入,能让新势力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里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多家国际投行对比亚迪发展表示看好。摩根大通认为,比亚迪的产品正逐步得到全球消费者的认可,预计到2026年,比亚迪的全球交付量将达到惊人的600万辆。

跨国巨头数钱到手软,国产车哭晕在厕所去年价格战,首先由10万元以下的A级车市场开始“卷”起来。除了车价在7万-8万元价位区间的品牌车型厮杀得空前惨烈,5万元区间的A0级车也肯定会感觉生存压力更大。而被迫跟进的其它车企,由于不具备比亚迪全产业链布局自控的行业话语权,在降价空间上,很难与比亚迪相提并论。比亚迪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该公司单车毛利已达到3.9万元。在电池研发生产、电机制造、芯片研发等领域都有它的身影,玩的就是垂直整合产业链这一套,成本控制优势直接拉满。30万元以下他们已经布局的各个价格细分市场,都有能力继续“点”一把火。接下来30万元以下的其他细分市场其它竞品,估计很难不被卷入价格战漩涡中。

▲图源:比亚迪官网事实上,在2月份最后两天,汉、唐纷纷推出荣耀版,已经印证了这一点。规模决定成本和企业生存状态,多数厂商优先保份额,必然形成价格竞争的进一步加剧。然而,这些老牌车企新鲜出炉的一份份财报,使人必须重新审视中国汽车品牌面临的前景。在国内被认为销量压力较大甚至被边缘化的那些跨国车企,实际赚钱能力仍然让国内车企感受到明显差距。当比亚迪把海豚价格砍到6.98万时,受伤的就只有五菱?现代、本田、通用这些老外躲在被窝里笑出了声。

▲图源:汽车之家现代汽车去年净利润折合人民币达665.4亿元,同比增长53.7%;日产汽车去年净利润累计折合人民币为207.2亿元,同比增长234%;通用汽车2023年净利润为729.2亿元人民币;本田汽车去年净利润累计折合人民币为476.5亿元,同比增长24.4%。相比之下,从国内十多家上市车企发布的2023年业绩预告来看,预计实现盈利的乘用车企业只有3家。其中“销冠”比亚迪预计归母净利润为290亿-310亿元人民币,长城汽车与江淮汽车分别为70.08亿元、1.36亿元。越来越卷的中国车市,让自主品牌车企为了存活,卷配置、卷价格,对于大多数品牌而言,盈利早已成为了奢望。

有人觉得,近年价格战往往由新能源品牌挑起。在人们看来,新能源车原材料成本下降及产销规模大幅提升之后,给这些车企的产品价格下探提供了空间,从而在价格战中可以不断向燃油车施压。因此,导致燃油车被迫跟进。在浓烟滚滚的价格战背后,大家比拼的已经不仅仅是销量高低,更重要的是看谁的利润率足以支撑企业熬下去。即使像大众、丰田这种跨国巨头,在各自现有的电气化技术架构下,已经难以帮助品牌实现快速赶超。想避免与头部企业的差距拉大,维持市场份额,能做的就只有跟着降价。在这场开春价格战开启后,跨国车企在华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加,成为主流论调。

1 阅读:2
读者人物

读者人物

不是每一种观点,都可以叫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