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也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这句话颇有道理,很多人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攀比上,放在仰望别人和不爽别人身上,只有少有人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
那些总是盯着别人比自己好做法,不会让生活变得更好,反而只有愤愤不平和内耗。
不能将重点放在自己身上,盯着比你强的人的蛛丝马迹,即便你再怎么费劲,再怎么用力,也只是“低水平的勤奋”。
这样的“勤奋”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强,只会更加容不下别人的优秀,活在别人的光环下哀怨。
直白地说,见不得别人好,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好,只会无限消耗自己的精力。
我也想对孩子说:不管是现在的学习,还是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不要仰望别人有的,不要总盯着自己没有的,把精力的重点放在专注于自己要做的事上。
当做事变得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或者被一些不相干的事所干扰,就会分散精力,很难将手头的事做好。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你分心或情绪时不时emo一下时,就很难充分发挥出来自己的潜能,也会让自己的心力变弱。
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的做事能力出了问题,而是情绪出了波动。
不要小看情绪的影响力,它会让你无心去做该做的事,也会让你丧失自信和自我认可度。
稳定的情绪和强大的内核,其实就是用正念的力量来面对不那么顺心的事,也能将自己的精力和心力快速的拉回来。
这种快速调整的能力,称为专注力,也可以说是内心的强大。
当你不在乎别人,只在乎自己眼下要做和该做以及锚定目标时,就是从内耗走向清醒的开始。
保持清醒,排除所有外界干扰,这时才能洞见更多的真相,用沉浸式的专注来为自己赋能,才有源源不断的力量持续向前。
庆幸的是,经过这段时间的正念练习和情绪调整,孩子的状态越来越好,心力也在慢慢回归。
之前内耗时,每天多的时候会给我打五六个电话,倾诉自己的难受和压抑,每天都想回家,不喜欢学校,不想上学,不想考试,甚至还有退学的念头。
其实就是持续的跟别人比,拿自己做不到的地方跟别人的擅长来比,一比就觉得自己太差了,就觉得自己毫无优点。
在这样的落差中,还不甘心自己就此随波逐流,还不断的逼自己要打起精神,不能这么下去,要绝对做到,不断逼迫自己每时每刻都要做到优秀,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摆烂了。
可是,这样跟别人对标,跟自己较劲并没有让孩子的状态变好,反而连正常的学习都无法进行,脑子里只剩下了煎熬和压抑以及说不出来的痛苦。
过度的压力以及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要求,并不会让自己的内心轻松,当背负着沉重的压力时,只会让自己陷入一个“死角”出不来。
当然,孩子会用“极端”的方法来逼自己,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过去的几年,我对孩子一直要求很高,哪怕出现一点小的失误,我都会极力纠正,很少有赞赏和鼓励,一直都是“以你的能力完全可以更好”的要求。
我怕孩子沉浸于已有的成绩沾沾自喜,怕他自大而骄傲,所以会不断旁敲侧击来倒逼他进步。
所以,在家庭教育问题上,孩子是父母的复刻版。
我曾经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也会根深蒂固到孩子内心。
不过,幸好我及时醒悟了,也同步带着孩子一起改变之前的心理地图,改变对自己的要求。
包括孩子坚持了一个多学期的晚自习下课的跑步,刚开始跑是我要求他跑,带着他跑,后来他自己跑。
前几天,我问他:你每天跑步是自己愿意,还是想以苦行僧式的自律倒逼自己?
孩子说:我也不知道为啥会跑,反正晚自习下课,只要不下雨我不由自主就去跑了。
我告诉孩子,试着问一问自己的身体:今天我愿意跑步吗?我的状态喜欢吗?我有想跑的想法吗?如果你纠结于我今天要不要跑步时,那就别跑了,它在变相提醒你该休息了。
我跟孩子说,自律并不是强迫自己必须去做某事,而是顺从自己的心意,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要勉强自己。
后来,我再也没有问过孩子“今天跑完步了”这句话了,不想给孩子潜意识的压力,让孩子觉得没跑步就会让妈妈失望的想法。
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后,孩子对自己更自主了,有时跑步,有时散步,有时去拉单杆,这让我很是欣喜。
孩子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时,最能释放压力和获取价值感。
而我在引导一下孩子将专注力放在自己身上后,就准备“退下”了,他有自己的生活,他需要自己不断试错,而我只盯大方向上不滑坡,小的细节都随它。
这段,在帮助孩子调整时,我自己也有了新的思考,也对过去自己的做法有了新的察觉。
当我知道孩子特别在乎我的想法,在乎我的建议时,我既开心又忐忑,欣喜孩子对我的信任和敞开,也害怕自己的认知局限会误导孩子。
先我自己做起,坦然接受别人比我优秀,也祝福别人会更好,同时埋头走自己的路。
和优秀的人同行,只有欣赏没有嫉妒,和自己同行,只有踏实笃定,不再自我怀疑。
用自己的努力,持续向上成长,此生就无遗憾了。
胖有胖的理由 瘦有瘦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