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的五月,我党中央在河北的城南庄召开了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这一次扩大会议,华东野战军的两位最高领导人陈毅和粟裕也到场参加,他们参加这次会议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向中央军委以及毛主席解释华东野战军放弃南渡长江,选择留在中原作战的原因。
但是在会议召开之后,中央军委显然对这个问题已经了然于心,反而给陈毅下达了一个新的任务,那就是让陈毅前往中原局,帮助刘邓大军渡过艰难局面。
陈毅将担任中原局的副书记以及刘邓大军的副司令员,这也就意味着,陈毅在刘邓大军以及中原局中,都是实打实的“二把手”,地位和刘邓两位首长几乎等于平起平坐。
而中央的这一个安排,陈毅还没有什么表态,粟裕就有了“意见”。
将陈毅调到中原局,那么陈毅和粟裕这对黄金搭档就要分开,华东野战军能够取得现在这样的局面,是离不开陈毅“坐镇”的,粟裕知道自己的军事指挥固然是华东野战军中最顶尖的,可是由党来领导思想的人民军队,政委的存在非常重要,更别说陈毅本身就是华东野战军的最高领导人(司令员兼政委)。
随后,中央也向陈毅和粟裕晓以利害,因为粟裕对于渡江战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中央军委原本让华东野战军的三个纵队先头渡过长江,目的就是为了牵制国民党在中原地区对刘邓大军进行追击的三十多个旅。
而粟裕又提出了中原决战的想法,那么就无法牵制追击刘邓大军的国民党部队,此时只剩下五万多人的刘邓大军,不可能在群众基础,物质条件较为恶劣的大别山区,继续周旋下去,所以刘邓大军撤出大别山区,建立中原军区恢复实力,成为了接下来的工作。
中央军委以及党中央同意了刘邓大军撤除大别山区的战略请求,只不过撤出大别山,只是改变现状的第一步,应对当前的解放战争局势,刘邓大军需要快速恢复实力,就不能够缓慢发展根据地,千里挺进大别山之中造成的损耗,就需要从其他兄弟部队快速调配干部进来补充。
而最适合补充刘邓大军的,就是华东野战军以及华东局。
所以在统筹了部队现状之后,邓小平向中央军委提出了三个请求:
第一个请求:是希望从华野调批干部来支援中原局,加强中原局的领导力量。
第二个请求:重新组建中原军区,扩大军队规模。
第三个请求,也是非常罕见的,具体到个人的请求:请派陈毅同志来中原局工作。
所以让陈毅去中原局工作,不仅仅是中央的安排,在一开始,就是刘伯承和邓小平商量之后的意见。
中央给予的一系列的解释,粟裕对此也只能接受安排,陈毅在随后给予周总理的信件中表示,对于前往中原局工作的安排他毫无异议,而华东野战军的工作局面,由粟裕和谭震林进行配合,基本也能够正常运转。
从拥有根据地以及整体的军队实力这两个角度来说,陈毅是发展华东野战军的“政治基石”,虽然他前往中原局工作,一定能够快速帮助刘邓大军恢复起来,可是当时的华东野战军已经拥有部队近30万人,刘邓大军仅有五万多人。
让陈毅这一位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兼政委,也就是绝对的一把手去刘邓大军当“二把手”,在很多人看来,这都不是一个对等的安排。
那么中央此时又是如何考虑的呢?
其实对于陈毅前往中原局工作感到最不习惯的,一定还是粟裕。
在1946年的年末,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当时的粟裕已经感到了两支部队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否则不能很好地协调作战,可是山东的局面根本就没有时间给予我军磨合,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安排组建了华东野战军,陈毅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是副司令员。
而毛主席在电报之中特别说明一件事:
“华东野战军的军事指挥,以粟裕为主”。
跟毛主席工作多年的陈毅立即明白毛主席的用意,因为粟裕的资历太浅,他的指挥很容易跟野战军中的“老将”们发生矛盾,在这个时候,就需要陈毅无条件支持粟裕,起到一个背书的作用。
所以这么一年多的时间,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取得那么多成就,他是非常知道陈毅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粟裕这才坚定表态:“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态度。
这不仅是一种高度清醒的工作认知,还是一种积累深厚的战友情谊。
对于粟裕的这些顾虑,毛主席其实都知道,而且粟裕此前提出的中原决战的想法,更需要政委做好工作来统筹华东野战军内部的力量,为此,中央军委决定让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兼任政委,让粟裕完全掌握华东野战军的军政工作。
粟裕觉得自己的资历不够,所以推辞了这个任命,毛主席知道粟裕有着自己的顾虑,对此也不强求,依旧让陈毅担任华东野战军的一把手,但是陈毅要前往中原局工作,粟裕则是担任代司令员跟代政委。
也就是说,中央军委在实质上把华东野战军交给了粟裕。
毛主席和中央军委认为,粟裕已经完全能够单独指挥华东野战军,即便有其他的问题,作为代政委的粟裕能够第一时间向中央汇报,基本上跟陈毅在部队里面一样。
中央如此执着让陈毅前往中原局,是因为刘邓大军的情况真的非常不好。
在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之后,原先兵强马壮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经过多场战役,原本十余万的队伍,此时只剩五万多人,沿途急行军又抛弃了大量重武器,凭自己是很难再短时间内恢复战斗力了。
这种情况对于一个野战军来说是非常糟糕的,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一个战略跃进,是为了整个解放战场的局面而做出的,相对来说,华东野战军是刘邓挺进大别山的直接受益者,刘邓大军牵制了国民党许多部队,给予了华东野战军恢复实力以及击败敌人的环境机会。
所以恢复刘邓大军的实力,华东野战军是义不容辞的。
为了恢复刘邓大军元气,中央从华东局以及华东野战军调了4000多名干部前往中原,可想而知,刘邓大军可以很快地恢复起来,不仅能够迅速建立根据地,而且能够迅速地募兵,解决后勤一系列问题,组织架构问题也不再是问题。
但同样的问题是,华东局和华东野战军给予这么庞大的数量干部去帮忙,如果没个重量级人物压着,说不定会出现骄傲及报团情绪,到时跟中原局的人闹起矛盾来,不利于发展。
这就有必要让一个非常有威望的华东野战军和华东局的领导人“带队”,随时协调两方工作,综合整一个华东地区,最适合的人莫过于陈毅。
除了这个原因以外,刘邓大军接下来的作战,需要华东野战军“输血”。
比如,在晋冀鲁豫军区,就有20,000新兵部队随时等待南下,能够接应他们南下的,就是华东野战军,而在接下来的局面中,刘邓大军所需要的武器装备,后勤物资非常地多,华东野战军需要“匀”一些战利品给刘邓大军,为了不引起华东野战军内部有“意见”,陈毅的作用也在此时体现出来。
也是在陈毅前往中原局工作之后,刘邓大军迅速恢复了过来,陈毅的工作强项在于政治工作,多年的革命经验,他能够很好地梳理各种关系,在淮海战役前夕,中原野战军已经达到了15万人的规模,从五万人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恢复到十几万人,陈毅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而陈毅到了中原野战军之后,同样也还能兼顾华东野战军,中央的这一个安排,可以说是非常巧妙,也正是这种独到的眼光以及特别的安排,才让我军在一年多的时间之后,彻底完成中原以及华东地区的解放。
陈毅元帅在历史之中因为一些作战问题常常被人低估,可是若知道他在中原局工作的这一段历史,那么就不得不称赞一句,陈毅老总当得这个元帅,是我军中独一无二的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