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封建王朝横跨上下2000余年,朝代兴衰不可避免,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命数,有些王朝能够延绵四百余年,有些王朝却连第三代都传不下去,比如秦朝作为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实际上只存在了十几年。
虽然存在时间短,但我们不能否认它的开创作用,书同文车同轨的大一统思想影响了后代几千年,隋朝也是如此,它虽然是一个二世而亡的封建王朝,但却实现了南北的统一,结束了纷争,还让我国社会走入了空前繁荣的盛世局面。
就在隋朝享国的短短38年时间内,不仅开创了影响千年的科举制度,还举办了4次比武大赛,十分注重当时人们的文武双面发展,在选出文学人才的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武林高手,这4次大比武的状元都是谁,他们又有怎样的能力?
开国初年的大比武隋朝结束了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混乱局面,隋文帝杨坚立国建号之后,名义上虽然实现了统一,但地方上依然有许多不稳定的动乱势力,包括魏晋时期的残留和一些少数民族等,基于目前的形势,隋朝急需武功方面的人才来带兵出征。
当时的情况较为紧迫,并没有时间去举行一场系统性的大比赛,所以只能于开皇5年,举行一场没有规则,没有任何限制条件的大比武,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出身高贵或低贱,无论是否有犯罪记录,只要你有本事,都可以参加这场比赛,真正是“英雄不问出处”。
隋文帝的这一道圣旨更像是召集令,一经颁布就引得天下人迅速涌入长安,有的人是前来参赛,而有的人只是前来看看热闹,一时间整个长安城门庭若市,万人空巷,因为没有任何规矩,所以最终的参赛人选非常多。
一轮又一轮的淘汰之后,就只剩下了20位高手还站在这里,按照隋文帝杨坚的意思,一定要选出一个“状元”,所以这一批人又开始了残酷的淘汰,又一轮比武结束,只留下了三个人,此时的他们都是高手中的高手。
其中有一人,手持一口花刀,他就是花刀将魏成,相比于其他两人,魏成凭借自己神出鬼没的刀法略胜一筹,按照原来的计划,他将会是此次比武之中的状元,但最终却被另外一人捷足先登,此人就是宇文化及的儿子宇文成都。
在小说《说唐》之中,宇文成都曾是天下第一好汉,也是大隋朝的无敌将军,拥有万夫不当之勇,他长得“身高一丈,腰大十围,虎目龙眉”,使用的武器就有三百二十斤,力大无穷,可以举起重达538斤的巨鼎。
魏成和宇文成都相比,似乎就有些不值一提了,尽管后来宇文成都天下第一的称号被李元霸所取代,但他的强大依然不是寻常之人可以相提并论的,所以在这第一次比武之中,魏成只能屈居第二,宇文成都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魏成在一开始也不甘心,还叫嚷着要和宇文成都过几招,纵使他的刀法再厉害,也只在宇文成都的手下走了20回合,很快就有些力不从心,为了不伤及自身果断选择投降认输,最终他们4人都被朝廷选中,成为征讨边疆的主要将领。
隋朝的第二次大比武在开皇16年举行,当时的隋朝已经趋于稳定,少数民族的叛乱势力基本被平定,社会已经呈现出了富贵繁荣的状态,但“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为了保证隋朝的长盛不衰,隋文帝杨坚想再次通过比武筛选一批将领去镇守主要城池。
相比于第一次比武,这次的规模更大,参赛规矩也越来越多,所以少了些浑水摸鱼之人,几轮的淘汰之后,很快就选出了前10名选手,能够走到这一步的,全都不是泛泛之辈,并且这次比武之中名列前茅的选手,有不少都是上一任比武中前几名的后代或传人。
但最终获得胜利的却不是他们,而是忠孝王爷伍建章的儿子伍云召,在这次比武之后,他也被隋文帝册封为南阳侯。
根据《说唐前传》之中的描写,伍云召是一个十分悲情的人物,在归顺隋朝之前,他曾被宇文成都等人困守在南阳,但伍云召却丝毫不怂,在城中无粮草,城外无追兵的情况下拼死突围,凭借一身高超的武功从绝境中夺得一条生路。
能够从宇文成都的手下成功突围,就表示伍云召绝对不是泛泛之辈,且不说能够在武功上超过宇文成都,但起码对方不能做到轻易击杀,既然宇文成都没有参加第二次的比武大赛,那么伍云召夺得魁首也在情理之中。
隋文帝杨坚对此人十分重视,考虑到他昔日在南阳取得的优秀战果,再次派遣他到南阳地区担任总兵,而这次比武之中的第二魏文通,也留在潼关地区当了总兵。
从隋文帝的册封来看,前5名所担任的几乎都是同等级的职位,可能对大隋朝而言,战略意义不同。
画风发生转变的比武隋朝的第三次比武发生在仁寿二年,相比于第二次的“官二代成群结队”,这第三次的比武更加侧重于江湖豪杰,因为当时的隋朝并没有太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小地方的骚扰从不间断,这让隋文帝十分头疼,原本想派朝廷官员前往,但怕他们不熟悉当地情况。
所以只能选择进行第三次比武,从各地的江湖英雄好汉中选出拔萃的人拔萃的人,出面帮朝廷解决一些棘手的难题,通俗来讲,就是给那些拦路抢劫的草莽们一个正规化的机会,所谓的英雄豪杰,也不过是民间小股势力中的头目。
在这次比武中获得第一的人是单雄信,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并不多,并且大都不是作为主要人物出场,但个人的能力却是毋庸置疑的,《隋书》之中记载,单雄信跟随李密在战场上击退了王世充,并且参与了重要的战略决策,是不可多得的将才。
单雄信是曹州人,少年的时候就已经勇武过人,“能马上用枪,被李密称之为飞将”,曾担任大将军,而这只是一部分。
在《旧唐书》中还有一些关于单雄信的其他交手记录,比如和秦王李世民对阵,二人原本不相上下,最终是李世民凭借高超的箭术略胜一筹。
第二次单雄信的目标直指李世民,但最终却被尉迟敬德阻拦,二人很快缠斗在一起,因为人数上的劣势,单雄信在这次交手之中也没看到便宜,或许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单雄信竟然来参加了隋朝举办的第三次大比武。
他自认为虽然打不过李世民和尉迟敬德,但收拾江湖上的草莽还是游刃有余,不曾想却再次错误估计了自己的处境,这次夺走他武功第一的,乃是南路的江湖统领王伯当,凭借一杆梅花枪让他毫无招架之力,虽然夺了冠,但王伯当并没有归顺朝廷的打算。
因为在他看来,身为草莽之人,如果受了朝廷的约束,无异于丧失了自由,相比于朝廷的官僚俸禄,王伯当更愿意当一个绿林好汉,至于这冠军的头衔,他只是为图自己一乐,仅此而已。
从严格意义上讲,王伯当的行为堪称欺君之罪,但这件事情最终却不了了之,这第三次的大比武也没选出个人来帮助隋文帝稳定江湖各方势力,基本可以认定,当下隋朝的比武已经没有了权威性。
在这样的条件下,隋朝又展开了第4次比武大会,事情发生在大业13年,此时的隋文帝已经驾崩,由隋炀帝杨广下令举办。
此时的天下已然混乱不堪,大隋的江山在风雨飘摇之中变得极其不稳定,隋炀帝之所以选择在这种环境下依然举行比武大赛,主要是想将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反隋势力一起消灭,并且承诺,只要谁夺得魁首,隋炀帝就会退位让贤,把传国玉玺拱手相让。
正所谓“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样的诱惑力让天下所有人都很动心,再次蜂拥而至,来到长安,最终是年轻的罗成拿下了冠军,只不过传国玉玺并没有来到他手里,毕竟这是隋炀帝的计谋。
等到天下英雄汇聚于此之后,隋炀帝竟然下令将在场所有人全部处死,但罗成并没有中计,而是一枪将杨林挑下马来,失去了这个重要人物,隋炀帝的计划也就落了空,不曾想这次玉玺争夺大会竟然弄巧成拙,让本就没落的隋朝再次被天下人所憎恨。
结果在不久之后,地方上全都变成了割据势力,李渊父子最终灭亡了隋朝,开创了大唐盛世的局面。
也有人说罗成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夺得魁首,主要是因为有6人没有来参赛,他们都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忙碌在自己的职位上,所以才让罗成捡了漏。不过隋炀帝举办的第4次比武原本就目的不纯,所以谁取得了胜利并不重要。
参考文献
[1]徐燕.隋唐故事考论[D].扬州大学,2010.
[2]徐燕.明清小说中的“义”文化反思——以秦琼、单雄信故事为视角[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05):68-75.DOI:10.13852/J.CNKI.JSHNU.2014.05.009.
[3]常鹏,吴在庆.历史叙事与文学话语的通转──略论《说唐》人物之史传原型及其演变[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03):22-27.DOI:10.16217/j.cnki.szxbsk.2008.0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