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铃花,其拉丁学名是(Malvaviscus arboreus Cav.),属于常绿小灌木。它的外形与朱槿略有相似之处,植株高度通常在 30 - 60 厘米之间。悬铃花的花朵呈鲜红色,形态颇为奇特,它的花期贯穿全年,而且花量繁多。悬铃花生长习性强健,喜爱高温多湿且阳光充足的环境。它原产于墨西哥至秘鲁及巴西等地,如今在世界各地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均有分布,在中国南部地区,悬铃花多为野生状态,而在华南地区,人们常将其种植于庭院之中。悬铃花的模样好似风铃,美丽又可爱,是不可多得的盆栽优质品种。
形态特征悬铃花为常绿灌木,外观虽与朱槿有些相似,但它的叶片更为狭长,颜色浓绿。悬铃花的花朵不像其他朱槿类植物那样能够完全展开,其鲜红的花瓣呈螺旋状卷曲,形状如同吊钟一般。花朵的雌雄蕊细长,突出在花瓣之外,花瓣略微向左旋转,始终保持含苞未放的状态,颜色似鱼红。它的叶子呈阔心形,有浅二裂或角状。花朵通常向下悬垂。叶片带有叶柄,互生且集中在植株顶端,呈长椭圆形,先端逐渐变尖,边缘有粗钝的锯齿,主叶脉为掌状,一般有五至七条。叶子全年生长,在 3 - 8 月生长最为旺盛。
繁殖方式悬铃花主要采用扦插繁殖的方式,也可以使用嫁接或高压法进行繁殖。
在夏、秋季节,可以剪取健壮、充实的半木质化嫩枝,长度为 10 - 15 厘米,将其插入沙床中,并保持沙床湿润。一般来说,扦插后 20 - 25 天枝条便可生根。在实际生产中,主要运用扦插育苗的方法进行繁殖。扦插的季节,除了冬季因低温不太适宜外,春、夏、秋三个季节都可以进行,不过以 3 - 5 月份最为合适。在这个时间段扦插的幼苗,到了第二年就能够定植。老枝和嫩枝都能作为繁殖材料,但 1 - 2 年生的枝条成苗率是最高的。插穗剪成 10 厘米左右的长度后,无需进行特殊处理,直接插入沙床或蛭石床内,并且经常保持湿润状态。大约 1 个月后,插穗就能发叶发根,一般成活率可达 80% 以上。当插穗长出 3 - 5 条根,且根长达到 3 厘米左右时,就可以将其移入圃地进行定植。定植后要注意浇水保湿,按照常规的育苗方法进行管理,到了第二年便可出圃。
栽培技术及病虫防治土壤:每年春季需要给悬铃花换盆,同时增添腐叶土。适宜悬铃花生长的盆土,应该是富含腐殖质、肥沃、疏松且排水性能良好的微酸性沙质土壤。
光照:如果悬铃花接受的日照充足,植株的生长速度会比较快,茎叶生长得更为繁密,开花数量也会增多;相反,若植株生长在荫蔽的环境中,开花情况就会不佳,结出的花蕾容易脱落,或者花朵变小,花色也会变得暗淡。
浇水:给悬铃花浇水时要注意避免浇到花瓣上,否则花瓣上容易产生白斑。
肥料:在悬铃花的生长期间,每半个月需要施肥 1 次。盛夏时节,要保持土壤湿润,让植株多见阳光,但要注意防止烈日暴晒,每天早晚可以在植株叶面上喷水。到了秋季,天气逐渐转凉,此时应将植株搬入室内,停止施肥,控制浇水量,同时保持室内通风良好。
修剪:在栽培悬铃花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植株分枝稀少,就需要对枝条进行修剪,以促使其多发侧枝。要剪去过长、过乱的枝条,以及弱枝、病枝,这样能够促进新枝萌发,从而达到多分枝多开花的目的。对于成年植株,每年春季要定期进行一次修剪整枝。当植株老化时,需要进行强剪,以此促使枝叶生长得更加繁密。修剪下来的枝条直接扦插在篱地中,便能够发根生长。
病害:悬铃花经常会发生叶斑病和白粉病,这两种病害都属于真菌病害,是由真菌引发的。真菌是一类没有叶绿素的低等生物,它们个体大小各不相同,大多数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
防治方法:其一,在深秋或早春时节,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并将病枝、病叶剪除后烧毁;其二,在病害发生前,喷洒 65% 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进行预防保护;其三,合理施肥与浇水,同时注意保持植株生长环境的通风透光;其四,在发病初期,可喷洒 50% 多菌灵,或 50% 托布津 500 - 600 倍液,也可以选择 75% 百菌清 600 - 800 倍液进行防治。
主要价值园林价值:悬铃花姿态美丽,花朵始终保持含苞状,极具观赏价值,而且栽培起来并不困难,是很有价值的观赏植物。悬铃花作为常绿小灌木,适应能力很强,其鲜红色的花朵造型奇特,在热带地区能够全年持续开花。它不仅适合种植在庭园、绿地中,作为行道树进行配植也十分合适;还可以成列种植形成花境、花篱,或者进行自然式种植;此外,悬铃花还能通过剪扎造型,用于盆栽观赏。在南京地区,人们常常将其盆栽放置在室内观赏。
环保价值:悬铃花具有吸附烟尘和净化有害气体的功能,非常适合用于厂矿污染区的绿化工作。
花语花语:悬铃花的花语是 “才华横溢” 。
自我经验自我经验:在我眼中,悬铃花更像是一个个灯笼。那红红的花朵倒垂在树上,花瓣如同蝉翼一般轻薄,十分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