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为酒之骨,中国独创酒曲,将谷物精妙转化为酒。数千年来,匠人们传承并完善制曲技术,使其与各地风物、文化、习俗深度融合,催生出多样酒曲流派,铸就了中国白酒在世界六大蒸馏酒中独树一帜又百花齐放的格局。
在中国众多酒曲中,桃花曲堪称极品。于“中国白酒之乡”灌南的汤沟镇而言,桃花不仅勾勒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春日盛景,更指明了制曲的最佳时节——春天,它是一年酿酒周期的起点。
尤为难得的是,在不少制酒环节迈向工业化的当下,汤沟的匠人们始终坚守纯手工酿造工艺。特别是制曲环节,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守艺人”对古法酿艺的执着坚守,凸显了汤沟人的匠心风骨。
01
曲定酒魂:谷物成酒的壮丽史诗
制曲,宛如一部中国人将谷物转化为酒的宏伟史诗,其开篇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酒曲,作为富含大量能发酵的活微生物或酶类的糖化发酵剂,尽管先民们未能洞悉其全部奥秘,却已然发现利用曲糵发酵粮谷可酿造出美酒。自此,中国酿酒技艺享誉世界,独具特色。正因如此,英国学者李约瑟盛赞其为“第五大发明”,小小曲块承载着东方酿造的深邃奥义。

春秋时期,广泛应用于酿黄酒的麦曲登上历史舞台。《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有麦曲乎”的记载,成为麦曲最早的文字记录。这表明,2600 多年前的中国贵族已普遍使用麦子制成的酒曲。在曲糵酿酒的三千年岁月里,依据《齐民要术》《北山酒经》《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典籍及历代诗文记载,麦曲始终是种类最为丰富、使用最为广泛的酒曲品类。
明代,大曲的问世,成为白酒超越黄酒的关键转折点。明朝起,烧酒选用高粱为原料,赋予高粱烧更为丰富的风味与浓郁口感。明末姚可成《食物本草》描述当时烧酒工艺:“以糯米、或秫(高粱)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此处“和”的曲,便是如今白酒行业广泛应用的大曲,也是众多中国名优白酒的选择,酱、浓、清三大品类皆采用发酵力强、能产生丰富风味物质的大曲。
汤沟酒的酿造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回溯至先秦时期。彼时,汤沟镇地域谷物丰盈,为酿酒提供了充足原料,酿酒业悄然兴起。南宋时期,汤沟镇因地理变迁获优质水源,加之烧锅蒸馏酒技艺传入,酿酒业蓬勃发展。北宋初年,汤沟酿酒作坊已具相当规模。
据《灌南县志》记载,宋代山西酿酒名师黄玉生在鳖大汪旁凿井,井水清冽甘甜,取水酿酒,芳香浓郁,取名“香泉”。黄玉生带来的制曲工艺与汤沟镇优质矿泉水完美结合,进一步提升了汤沟酒的品质。

明隆庆《海州志》记载,汤沟酿酒名师云集,汤沟产的酒已声名远扬。明清时期,汤沟酒发展至鼎盛,畅销海内外。清代戏剧家洪昇路过汤沟镇,品尝汤沟酒后留下“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的名句,汤沟酒自此闻名四海。
02
春曲时律:自然与匠艺的和谐交响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曾感叹:“用曲酿酒这种一流工艺,中国已达登峰造极之境。”汤沟的“三味桃花曲”制曲技艺,无疑是中国名酒中一座独特的高峰。
何为三味?不同原料决定酒曲不同风味,民间素有“曲定酒香、曲定酒型”之说。汤沟酒选用黄淮地区优质小麦、大麦和豌豆,这些原粮淀粉含量高,是制作优质酒曲的上乘之选。
春天温润的空气,为酒曲微生物营造了旺盛的生长环境。此时菌群活性极高,能产生较强的糖化力和蛋白质分解力,利于制作出最佳酒曲。《齐民要术》记载:“桃花开时制曲,花凋曲成。制酒,味幽香。”桃花春曲的制作需顺天应时、遵循节气,这是汤沟酿酒人世代遵循的时间法则。

历史文化名镇汤沟镇沟湖密布,水甜土香,物华天宝。阳春三月,汤沟镇桃花盛开,汤沟人精选原粮,经清理、运输、加工磨碎和拌料后,成群的美少女便开始忙碌踩曲。“桃花泉”畔,桃林深处,少女们遵循古法秘传工艺,动作轻盈欢快,专注而温情。经她们踩制的曲块香味纯正,芬芳馥郁,含有多种有益于酿酒的微生物且量比协调,堪称曲中珍品,民间称之为“桃花曲”,以此酿出“汤沟绝世浓香”。
当下主流的规模化制曲多为机械化制曲,拌曲和成型由专门制曲机完成。其优势在于速度快、成型好、产量高,能降低劳动强度;然而缺点也显而易见,如提浆不足、拌料时间短、麦粉吃水时间不长、曲料不滋润等,导致制作的曲块虽外观漂亮,但品质与人工制曲仍有差距。
而汤沟至今沿袭数百年传承的人工制曲传统。制曲前,需将小麦、大麦和豌豆破碎,原料粉碎度与曲的质量息息相关,小麦粉要做到“烂心不烂皮”,以提高大曲疏松度,集聚有益微生物。拌料时,水分严格控制在面粉重量的 38% - 40%左右,确保曲的最佳定型,拌好的曲料需达到“握着聚,铺着散”的感官标准,这一检验方法由汤沟工匠师徒代代心口相传。
踩曲,是制曲的关键环节。汤沟酒传统由年轻女工人工踩曲。曲料装入曲模需一次装足,每个曲模由 5 名体重在 90 - 100 斤之间的少女站成一线,每人在曲料上轻盈均匀地踩 9 - 12 下。踩曲力度需有大小变化,将酒曲踩成高度为 13 - 14 厘米,四边紧中间突起的“龟背状”才符合标准,如此方能为微生物发酵预留空间。

踩好的曲进入曲房安置,迎来最后的关键环节——培菌管理。这一阶段堪称时间与温度融合的艺术,需精准把握温度、湿度和空气,确保有益微生物在酒曲中良好生长。发酵成熟后进入低温培养阶段,品温控制在 35 度至 40 度之间,促进有益微生物快速生长繁殖。之后,历经 58 - 62℃的高温培养淬炼,达到出房曲标准后,通过等级鉴定入库堆陈,随后静候时间的雕琢。
03
手作佳曲:坚守品质铸典范
为何汤沟坚持舍弃机器的便捷与低成本,选择费时、费力、高成本的人工制曲?这不仅是汤沟 400 余年世代传承的守护,更是对酒曲品质一以贯之的极致追求。

手工拌料虽操作复杂、体力劳动强度大,但人工能精准控制水分与曲的比例。踩曲环节,酒曲要求松紧适宜、高度适中,以利于微生物繁殖与生长,为后续发酵创造良好条件。年轻女子体重较轻,能更好保持身体平衡与稳定性,精确控制踩曲力度和密度,确保酒曲发酵效果。
汤沟为保证传统苏派浓香口感,谨遵古法。世世代代的汤沟酿酒师傅坚信:“百道工,千日守,酿得一杯好酒。”凭借汤沟人的匠心传承与保护,汤沟酿造技艺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汤沟酒并非一味守正,在谨遵古法基础上,汤沟人总结代代相传的经验,与江南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借助现代科技明晰汤沟酒中微生物优势与发酵等工艺优势。生产操作中,汤沟人充分发扬“守艺人”精神,与时俱进,不惜人力和时间成本,将酿造工艺做到极致,形成独有的“汤沟七道心法”:纯粮食酿造、双轮底发酵、三味桃花曲、四十年隐泉、五甑混烧法、六方小老窖、七人师传班。
古代匠人受时代局限,无法完全明晰酒曲转化谷物的原理,技术传承依赖心口相传。但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好酒的需求不断升级,倒逼酿酒工艺走向成熟。酒曲的每一次改进,都将酒的酿造水平提升到新高度。汤沟的三味桃花春曲,经代代匠人潜心摸索,最终得出最佳配比,使汤沟酒三种原粮香味层次分明又和谐融合,是为闻其幽兰沉香、品其入口柔顺、享其饮后舒适、感其饮后舒适的奥秘所在,契合当下消费者对白酒风味的高品质需求。
曲为酒之骨,好曲成就好酒。汤沟独有的“三味桃花春曲”,如同一把钥匙,解锁了汤沟酒的天赋浓香。白酒泰斗沈怡方以十六字评价汤沟酒独特品质:“香而不艳、净而不寡、绵而不淡、甜而不腻。”
1984 年,38 度汤沟特液、53 度汤沟特曲参加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荣获金、银杯奖,企业享受国家名优酒厂待遇。1988 年,53 度汤沟特曲、38 度汤沟特液在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上实物评分名列前茅,被评为中国名优酒。汤沟对品质的执着追求,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近几年,汤沟中高端产品保持 10%左右的增长速度,中高端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超 80%。其中,2023 年上市的汤沟国藏 G5 表现卓越,上市后迅速风靡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市场,并荣获 2023 年度“青酌奖”酒类新品(白酒类)称号。
04
“骨”蕴琼浆:守拙匠心谱新篇
汤沟定位为“中国白酒守艺人”。透过汤沟的三味桃花春曲,可洞察汤沟之“骨”。曲为酒之骨,汤沟坚守传统制曲技艺,守住了时节、风味与匠心。

汤沟亦守住了“风骨”。在 2024 汤沟开坛大典上,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刚盛赞汤沟:“中国风骨,因融而韧,因和而守,经千年不断流的生息演化,孕育出风骨的一脉镜像——坚守。就像汤沟酿酒,如今依然坚守全流程手工酿造技艺。他们对传承坚守、对困难坚韧,才创造出舒雅灵动的风味,才有了‘此处最中国’的傲然风骨。”
正如制曲尊重时间、自然与传统技艺,汤沟酒业的发展亦不疾不徐,与时光和传统相伴同行。中国白酒业产能扩张时期,“液态法白酒运动”兴起,众多酒企借助人工香精和人造窖池迅速提高产量。而汤沟酒厂始终坚守最为传统的固态发酵,坚持“以酒兑酒”,坚持酒窖自然养成。一代代汤沟人将酿造技艺的风骨与智慧融入美酒,成就了“香而不艳、绵而不淡、净而不寡、甜而不腻”的经典风格。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善于守拙者,方能成大器。汤沟抱朴守拙,专注于消费者心智,凭借产品品质的唯一性唤起市场热情。产能基础不断夯实、大单品引领结构升级、从基地市场到全省范围的市场精耕,汤沟酒业正蓄势待发,迈向百亿征程。天应人和,时会并集,正是对这种顺应天道、和洽人心的酿酒工艺的坚守,让“中国白酒守艺人”的品牌愈发闪亮,一切美好皆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