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观察平台热门视频引发的若干思考第1篇

刘喜脉 2022-06-13 15:19:17

本期内容依旧是一篇闲扯儿,是对上篇内容【从“小白兔为什么爱吃胡萝卜?”说开去】的补充。

配图都是存货,你懂的,图个好看。

我们先来探讨这样一个问题,经济下行的时候,什么产业反而会繁荣?

一个是娱乐产业,一个是基建产业(就是各种基础建设,例如南京到处都是工地,盖高架、修地铁、挖隧道等等)。

美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大概是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它的大背景是1929年为起点的全球经济大萧条。

历史告诉我们,经济萧条摧毁了人们对生活的信心,追求简单而廉价的快乐成为了大众的首选,这就是那个年代电影蓬勃发展的根源之一。低廉的票价,让消费者可以轻松获得社交、放松、逃避的机会。

放到今天,这个逻辑也是成立的。尤其是短视频时代的兴起,让大众可以【完全免费】、【随时随地】消费自我。

至于基建,当年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与当年罗斯福新政的“以工代赈”的思路都是一致的,通过全国广泛的基础建设,让闲置劳动力有事做有钱赚,还能进一步打通全国交通(要想富、先修路),只有老百姓手上有了钱,才有意愿消费,大众消费,才能盘活经济,国家才有税收,国家财政才能转起来。

近几年由疫情兴起的全球经济衰退,它最直接的刺激之一,是容易让民众认为“及时行乐”是对的,更何况“卷与润”让新生代并不能接受家长辈的传统思想,“为自己而活”会让人更愿意思考“如何过完这一生”或者“如何过好这一生”。

平心而论,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各行各业的顶尖,不是每个人都甘心成为机械重复的螺丝钉,夹心层的大众在每天的重复中往往更愿意关注“老婆(公)孩子热炕头”,由于大多数人不至于挣扎在生死线上,全世界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又极小。

于是,在价值观、通信技术、国民财富等方面的综合影响下,民众对娱乐的需求会远胜于过去的任何时代。

我们可以把娱乐分为如下几种:线上和线下、单人与多人、主动与被动、免费与付费。

像南京小区常见的麻将摊,就属于线下、多人、主动、付费娱乐;像电影,就属于可线上可线下、可单人可多人、可免费可付费的被动娱乐。

大众为娱乐付费,本质上是为【体验】付费。对于创作者来说,“产品”是要以受众的【体验】是否“满意”为第一要务。

我们有时候会觉得某些手游策划“不好”,而手游公司并没有调整,这就意味着一个很可能不被大众认可的现实——抱怨的发声的用户群体,并不足以影响公司的营收。

说的俗一点,在真正的金主(重氪金玩家)没有广泛发出抱怨并停止付费前,手游策划团队有足够的理由各种胡来。

各种策划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玩家更多地为游戏付费。

随着行业垄断、贸易壁垒的加剧,普通人想在温饱基础上寻求突破,如果没有各种利益链加持,说到底,还是要掌握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是“坑蒙拐骗”等可以轻松入刑的技术,也可以是哄人快乐的技术,马斯洛的需求分类总是一个值得反复思考的内容。

最底层的自然是吃,好吃的东西,这叫“秘方”;好看的吃地儿,这叫“网红店”;所谓“食色性也”,吃饱了,难免会想到一些“瑟瑟”的东西,情欲产业本身也是属于“哄人快乐”的。

再往上,就是视频、文学、电影、音乐、戏剧、杂技、魔术、游戏等等。

我最近尝试认真观察目前国内这个“视频自媒体”时代,如果我们将这个“视频自媒体”视为一个产业,会发现它存在很多商业逻辑上的不稳定性。

每个视频都是产品,而产品的消费者就是观众。但视频不是电影,观众不是付费观赏,这就出现了这么一个情况——观众向平台付费,平台代为创作者支付报酬。

确切的说,是个人依附于平台。

这个模式有点像过去诸侯养门客,诸侯足够强且富,才有更多的门客投奔。

目前与视频有关的平台有:b站、抖音、西瓜视频、快手、微博、企鹅号、百家号、爱奇艺号、大鱼号、小红书、公众号、网易号、知乎、搜狐号、斗鱼。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