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太子案:崇祯太子朱慈烺到底是真是假?弘光皇帝如何处置?

峯言峯语尔 2025-01-15 16:15:35

〖~~~《·引言·》~~~〗

1645年三月,有个自称是太子朱慈烺的人物从金华跑到了南京,还在兴善寺落脚。

那时候,崇祯皇帝已经自缢身亡,他的哥哥福王朱由崧历经周折,最后在南京称帝,年号叫弘光,建立了南明政权。

这位突然冒出来的太子,让本来就不太平的南明小朝廷,又掀起了一阵风波。

太子身份引猜忌

李自成攻入北京之时,崇祯皇帝有三个儿子还活着: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是周皇后生的,还有一个永王朱慈炤,是田妃的儿子。

李自成打进北京的时候,崇祯急了,让太子躲到成国公府,永王和定王分别去找周、田两位皇亲。

结果,他们前脚刚出宫门,李自成的军队后脚就进了城,太子朱慈烺就此失踪了。

后来,李自成失败了,朱慈烺也没了消息,有人说他可能加入了吴三桂的军队。

但这些都不确定,朱慈烺这个明末太子的下落,谁也没人知道。

但这个自称太子朱慈烺的人说他真的加入了吴三桂的军队。

李自成离开北京后,吴三桂曾在永平宣布,他要带朱慈烺回京即位。

但快到北京时,吴三桂又决定把朱慈烺藏到民间,干脆去皇姑寺当和尚吧,你家太祖也是当和尚起家的,也算是有始有终了。

朱慈烺哪会愿意啊,他打听到以前宫里的太监高起潜隐居在西山,就去找他。

于是这两人一起到了天津,然后坐船南下,八月到了淮河边上。

本来想着投奔南明小朝廷的,结果听说弟弟定王被弘光帝杀了,他们不敢停留,急忙逃往扬州。

高起潜陪朱慈烺东奔西跑,就是想在朱慈烺登基后捞点好处。

后来听说弘光帝要对崇祯的儿子下手,他又怕朱慈烺连累自己,几次想杀掉朱慈烺。

幸亏他的侄子坚决反对,他们三个过了长江,住在苏州,又去了杭州。

在杭州的时候正好赶上了元宵节,看着满城的花灯,朱慈烺忍不住就唉声叹气,自己这是啥命啊,极致的富贵和极致的挫折都赶上了,天上一脚地上一脚的。

他这长吁短叹的,不知道怎么回事就传到了杭州的官员吴梦箕耳朵里。

再一细打听,可不得了,这位自称是太子朱慈烺!

吴梦箕怕惹麻烦,赶紧就去南京报告了,还告诉了朝中的实权人物马士英。

弘光帝得到报告,于是就派内侍李继周拿着圣旨去召朱慈烺。

这下可就不得了了,当地的官员都知道了,上赶着巴结,天天都有给朱慈烺问安、送礼的。

弘光帝朱由崧还是不放心,觉得这个人不是自己大侄子,于是就安排朱慈烺住在了兴善寺,还派了两个太监去确认一下。

两个太监一见朱慈烺就抱着他哭,太子啊!可委屈您了,奴婢们都想死你了。

弘光帝知道后大怒,这些完蛋玩意,是不是真的还没确认呢,你们这殷勤献得也太早了吧!

而且话说回来,就算他是真的太子,我让不让位给他还两说呢!

于是就下令把两个太监活活打死,传旨的太监李继周也一起处死了。

弘光帝为了保住皇位,果然毫不犹豫的大开杀戒了。

身份未明被下狱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朱慈烺抵达南京的消息还是被传的人尽皆知。

全城上下都轰动了,全都希望能得到朱慈烺的青睐,将来能有个好前程。

有一天督营太监卢九德拜访朱慈烺,他还没来得及开口,朱慈烺就先发制人:“卢九德,你怎么不磕头?”

卢九德本来也还不确定这太子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突然一下被这句给整不会了。

于是他赶紧跪下磕头,说:“太子,奴婢刚才失礼了。”

朱慈烺半开玩笑地说:“才多久不见,你胖成这样,看来在南京过得挺滋润啊。”

卢九德又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于是就又磕了个头,说了句太子保重就赶忙溜了。

溜出去他慢慢回过味了,我以前也没伺候过太子啊,他怎么认得我的?难不成是个假的?但是说话的样子还真挺像,也有可能他认得我,我不认识他。

先不管了,看紧了再说吧,要是真的就保护好,要是假的就不能让他跑了。

弘光帝看到满朝文武都去拜见朱慈烺,肺都气炸了!你们这都巴巴地讨好新主子去了,这置朕于何地啊!

于是他下令谁也不准私下去见朱慈烺。

半夜里,他悄咪咪地把朱慈烺从兴善寺转移到了宫里监视起来。

朱慈烺被监视起来也不忘对监视他的人述说自己的悲惨遭遇。

你们是不知道啊,李自成攻破北京时,我奉父皇之命逃出去,投奔成国公府,以图东山再起,光复大明。

没想到这京城大乱,哪哪都堵车,没去的成。

谁能想得到啊,寡人创业未半,而中道毁于堵车!

我没办法只好到处乱跑,一路上饥一顿饱一顿的,好几次还有奸贼想害我,我苦啊!

这一顿诉苦都给监视他的人整哭了。

不久之后,就有人说:“驸马王昺的侄孙王之明,长相酷似太子,我估计这人就是王之明那个冒牌货。”

这种传言一出来,马上就有聪明的大臣上奏:“王之明这家伙冒充太子,请陛下一定要明察,组织官员好好审一审。”

这就正中弘光帝的下怀了,于是他私下里召见刘正宗和李景濂两位大臣,说你们是太子的老师,你们帮我看看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记得,仔细辨认啊!

这俩人多精啊,一下就明白了是什么意思,说陛下你就放心吧,真太子不可能来南京的,那不是找不痛快嘛?我们俩一定好好查,包您满意!

就这样,朱慈烺就被下了大狱。

入狱后,朱慈烺拿钱给狱卒,让他们去买点蜡烛,剩下的他们自己分了。

蜡烛买回来后,朱慈烺点上,问清方向,遥拜了朱元璋和崇祯帝,忍不住就哭了。

搞得整个监狱的人都觉实在是太惨了。

一审真假太子案

转眼就到了会审的日子,官员们来到监狱,看到朱慈烺就那么端坐着,一下就心虚了,这派头真不像是装的啊。

一个官员小心翼翼地拿出紫禁城的图纸让他辨认,朱慈烺准确地指出了承华宫是他的住处,坤宁宫是他母后的居所,错不了一点。

另一个官员问他公主的下落,朱慈烺回答说他不知道,大概已经去世了。

还有官员询问他和宫女一起去叩周国舅门的事情,朱慈烺承认那就是他。

刘正宗要完成自己的任务,赶忙上前问他是否认识自己,朱慈烺看了他一眼,没有回答。

说来也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教太子读书的时候,太子还小,还真不好说就一定认得出。

刘正宗继续追问他在哪里讲书,朱慈烺回答文华殿;问讲的是什么书,回答是诗句;问一天写几行字,回答是十行。

但问到讲读的先后顺序时,朱慈烺说忘记了。

刘正宗准备继续问,这时候朱慈烺察觉到了他的用意,拒绝回答,只说:“你认为我是假冒太子,那就当我是假的吧,我本来也不想和皇伯(指弘光帝)争夺帝位。”

这一天就白费力气了,没办法,只得用轿子将朱慈烺送回狱中。

刘正宗回去就上奏,说这个人假的,长得也不像,回答的也对不上。

弘光帝心想,真是朕的好臣子,明白朕心里想的是什么。

但旧日的宫中内侍都说朱慈烺并非假冒,但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弘光帝早就告诉他们管好自己的嘴巴,留着还能吃饭呢,别乱说话。

下一步,就是把这事做成铁案就行了。

太子不管是真是假都不好用刑,但是太子身边的人就不一样了。

于是刑部官员严刑审问朱慈烺的随从穆虎和高成,用尽各种酷刑,两人都坚持说太子是真的。

穆虎原本是之前提到杭州官员吴梦箕的家人,他大声说:“我家主人是忠臣,直言不讳,一个字都不敢乱说,我们怎么可能因为怕死就背叛正义!”

吴梦箕也上书说太子是真的,刑部官员气得要命,这家伙是真不开眼,干脆也关进大牢算了。

二审真假太子案

弘光帝一心想置朱慈烺于死地,不然他这心里不安啊。

于是再次召集大臣在午门进行会审。

会审的时候一位大臣急于表现自己,就质问朱慈烺说:“你是王之明,怎么敢冒充太子?”

朱慈烺说你们不认就算了,还给我改名字啥意思?当时是李继周拿着皇伯的诏书来找的我,又不是我自己要来。你们这么说话可就不要脸了啊,怪不得父皇说大明就是亡于你们这种大臣手里!

众大臣被说的脸青一阵白一阵的,但谁也不敢断言太子是假冒的。

主审官王铎见这么扯皮是没个完了,便说:“无论如何,太子总是假的,这件事由我一人承担,不必再审了。”

于是命人将朱慈烺押回狱中。

从此以后,朝中的大臣们都闭口不谈太子的事情。

南京城里流传着一首民谣:“若辨太子诈,射人先射马;若要太子强,擒贼先擒王。”

这首民谣讽刺那些讨好弘光帝,一心想证明太子是假的大臣们。

三审真假太子案

真假太子案在南京城里闹得满城风雨,那些无耻的大臣主张严刑逼供,一定要审出吴梦箕是受谁指使,竟敢指使人冒充太子愚弄皇帝。

可这事干的连平时不关心政治的武将都看不下去了,大将黄得功上书说:“太子是真是假谁也不知道,这不是没有确切证据嘛。但是不论真假,也不能把人关在监狱啊,万一是真的呢。朝中这些大臣都是巴结陛下的,直言进谏的少。就算能确定太子是真的,谁敢站出来惹祸上身?”

弘光帝对黄得功没办法,只好下旨解释说:“王之明冒充太子是他自己供认的,不存在巴结的问题。爱卿多虑了。”

弘光帝知道,如果太子不承认自己是假冒的,就无法堵住天下人的嘴,于是决定组织第三次会审。

三月十五日,朝廷再次审问朱慈烺。

负责审问的大臣李沾私下警告朱慈烺,只有承认自己是王之明,才能免受皮肉之苦。

审问时,李沾一直叫王之明,朱慈烺却闭眼不答。

这回答漂亮啊,直接就把李沾气的下令用刑。

这下朱慈烺急了,我不管是真的假的你都不能打我啊,于是他大呼皇天上帝。

马士英一看,这不行,忙叫停刑。

这时李沾也改变了态度,改用诱供。

但朱慈烺说:“你让人嘱咐我改名字,那人自然会说实话,何必问我!十多天前奉皇叔之命找我的人也能说明情况,何必问我!”

刑部尚书高倬见朱慈烺坚持初衷,知道再审也没用,便命人将朱慈烺押回。

这时候,以前的东宫伴读邱致中突然冲上来,抱着朱慈烺大哭。

弘光帝一下就怒了,这是打我脸啊,赶紧命人将他拿下严刑审问。

同时,又命人审问吴梦箕,吴梦箕详细叙述了太子的来历,坚称没有假冒,弘光帝也没办法。

后来御史上奏说:“陛下要慎重了,现在百姓们都说您要弄死先帝的儿子,不管这个太子是真还是假,都不能动啊,不然影响陛下您的圣明啊!”

弘光帝也担心激起民变,就下旨好好保护王之明,不再用刑,以免引起民怨。

等到向天下人说明真相,让愚昧的百姓明白事情原委之后,再依法处理。

弘光帝的回答自然无法让朝野满意。

难堵悠悠众口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弘光帝已经不好收场了。

三月二十日,大将刘良佐上书,说这案子舆论对陛下您不利啊,还是要考虑清楚,不要给天下人留下话柄。

弘光帝还是那套说辞,这人是王之明,不是什么太子朱慈烺,爱卿你就放心吧,朕一定查个水落石出。

朕和先帝并无仇怨的,只是大臣们一定要朕担起天下的重任,怎么可能对先帝的后裔下毒手?而且满朝文武都是先帝的旧臣,谁会做那种昧良心的事?

三月二十八日,另一大将左良玉上书,请求保全东宫,以安定民心,不要明知是真却要反复追究,让皇上忘恩负义,臣下断绝道义。

四月一日,工部侍郎何楷上书,称边疆将领的奏疏非常明确,不要一错再错。

总的来说,就是满朝大臣都在质疑弘光帝是想弄死先帝的儿子,也怪不得他们这么想,动机实在太大了。

弘光帝也是一个头两个大,对这些质问一一解释,但也就是那些车轱辘话,翻来覆去地说。

甚至左良玉甚至威胁要带兵入朝,上演勤王剧本了,这把弘光帝给吓的,更不敢轻举妄动了。

弘光帝这个烦恼啊,留这么个定时炸弹在身边,朕这龙椅坐的不安稳啊!

不过这种烦恼也没持续多久,因为清兵打来了。

仅仅维持八个月,弘光朝廷就被清兵攻灭,朱慈烺也落入清军手中,被多铎挟持到北京,最终下落不明。

〖~~~《·结语·》~~~〗

随着清军渐渐控制全国,政权慢慢稳固,这轰动一时的真假太子案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明朝之所以灭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朝堂上下的勾心斗角。

而南明弘光政权存在的时间只有短短八个月。

在这期间没人想办法抵御外敌,光复大明,甚至都没想着稳定剩下的半壁江山。

而是借着真假太子案继续内斗,你死我活。

怪不得有人说,不读南明史,多活好几年,实在是太闹心了!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如果觉得文章写得还不错,可以点击关注,每天分享有趣的历史小知识。

0 阅读:3
峯言峯语尔

峯言峯语尔

天文地理,侃侃而谈;古今中外,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