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充满传奇色彩的中药材

木火土金水文文 2025-02-13 03:55:39

在中药材的奇妙世界里,薏苡宛如一颗散发着独特魅力的明珠,背后有着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

一、薏苡冤案背后的故事

东汉时期,名将马援,也就是伏波将军,他领兵前往交趾(今广西、广东一带及越南北部)征战,平定叛乱。交趾那地方气候潮湿,瘴气弥漫,中原的士兵们初来乍到,水土不服,很多人都病倒了。马援心急如焚,四处寻觅良药。这时候,当地民间有一种用薏苡来治瘴气的方法。马援听闻后,决定一试,没想到效果出奇地好,士兵们服用后身体逐渐恢复,体力大增,战斗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最终马援成功地平息了叛乱。

凯旋而归的时候,马援带回了几车薏苡的药种,他满心想着能在北方种植,让更多的百姓受益。可谁能料到,命运弄人,马援去世后,朝中竟然有人诬告他,说他带回的那些薏苡其实是搜刮来的大量明珠。这一事件在朝野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觉得这是一桩冤案,这便是著名的“薏苡之谤”。大诗人白居易也曾写诗“薏苡谗忧马伏波”,表达对马援将军无端遭受诽谤的同情与愤慨。

其实,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已经能初步感受到薏苡的神奇功效,它能够祛湿消瘴,还能帮助士兵恢复体力,这说明它有健脾补肺等作用,为后来人们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还有一个民间传说版本的故事。当军中士卒被瘴气所困时,马援贴出告示寻求良方。等了好多天,直到第七天,一个手持打狗棍的乞丐揭下了告示。乞丐献出用薏苡仁煎汤的方子,马援半信半疑地让士兵采集尝试,患病的士兵服后很快痊愈。马援想拿出五百两银子酬谢乞丐,乞丐却消失得无影无踪。马援凯旋时带回薏苡仁种子,却被诬告搜刮明珠,但朝野都知这是冤案。后人为纪念马援,把那座山称为“伏波山”,山中洞称为“还珠洞”,而薏苡仁也有了“薏珠子”的美誉。

二、薏苡的古老文化象征故事

薏苡的文化意义源远流长。在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薏苡的遗存——夹砂灰陶上的方神育苡图。这幅图堪称薏苡生长状态写实与抽象思维的完美统一,它既展示了薏苡口(总苞)吐双株的形态,又寓意着方神(地母)养育人类,是先民祭祀地母、祈求种族繁衍的图腾。由此,薏苡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成为夏族图腾植物之一。

传说大禹的母亲吞食薏苡后受孕生下了大禹,虽然这是神话故事,但在当时薏苡就被视为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甚至有食之宜子的说法。从河姆渡遗址出土大量薏苡种子可以推断,早在距今至少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栽培薏苡了。

薏苡还与佛教有着奇妙的缘分。在明代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薏苡有两种,一种粘牙者,即薏苡;一种圆而壳厚坚硬者,即菩提子。菩提子可以穿线作为念经数珠,这种习俗自古以来就存在,所以薏苡与佛教文化紧密相连,在人们心中成为了圣物。

三、薏苡在古代医案中的故事

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号稼轩),因公务操劳过度,突发疝气,肿大如茶杯,痛苦不堪。官府的名医治疗后效果不佳。这时一位道士给辛弃疾推荐了一个验方,取薏苡仁用黄土炒黄,除去黄土后,加水煎煮浓缩成膏剂,早晚服用。连服几天后,肿大的疝气慢慢消肿,坚持服用一段时间后竟完全痊愈了。后来辛弃疾的部下程沙随也患了疝气,辛弃疾将这个方法传授给他,也成功治愈。中医认为疝气与肝气郁结、中气下陷有关,也与湿热、脾虚有关,而薏苡仁有祛湿热、健脾的作用,所以对疝气有疗效。

四、薏苡的药用价值与现代应用实例

薏苡作为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誉为“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祛湿除痹、清热排脓、健脾止泻。其性味甘、淡、凉,归脾、胃、肺经。

现代研究发现,薏苡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钙、锌等微量元素以及一定的维生素E。这些成分使得薏苡仁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表现出色。

例如,有一位长期受脚气病困扰的患者,尝试了多种方法效果不佳。在医生的建议下,开始食用薏苡仁。一段时间后,脚气病的症状明显减轻。这是因为薏苡仁中的维生素B1对脚气病有治疗作用。还有一位皮肤粗糙且容易长粉刺的女士,食用了一段时间的薏苡制品后,皮肤变得光泽细腻,粉刺也减少了。这得益于薏苡仁中的维生素E对皮肤的改善作用。

在民间,薏苡仁也被广泛应用于食疗和保健。就像很多办公室白领,由于长时间久坐,身体容易出现水肿、湿气重等问题。红豆薏米粉就成为了他们的养生饮品。有一位办公室白领,经常感觉身体困倦、水肿,自从坚持饮用红豆薏米粉后,身体的水肿现象减轻了,精神状态也变好了。这是因为红豆薏米粉不仅能够清热解毒、调节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还能明目减肥、缓解眼部不适。

五、小贴士:薏苡仁的性味归经与用途

性味归经:薏苡仁性味甘、淡、凉,归脾、胃、肺经。

用途:

利水渗湿:治疗水肿、脚气浮肿、小便不利等症状。比如与苍术、郁李仁、防己等煎服。如果是脾虚湿盛之水肿腹胀、小便不利,可以和茯苓、白术、黄芪等药一同使用;治疗水肿喘急时,可与郁李仁汁煮饭服食;治疗脚气浮肿,可与防己、木瓜、苍术同用。祛湿除痹:用于热痹证,即风湿性关节炎。可与苍术、忍冬藤、黄柏等同用;也可与黄芪、苍术、川羌、独活、桂枝、鹿含草、木瓜、防己、全虫、细辛等同用。若治湿痹而筋脉挛急疼痛者,与独活、防风、苍术同用;若治风湿久痹,筋脉挛急,用薏苡仁煮粥服。对于湿温初起或暑湿邪在气分,头痛恶寒,胸闷身重者,配杏仁、白豆蔻、滑石等可有效治疗。健脾止泻:用于脾虚泄泻。常与白术、茯苓、山药等同用,如参苓白术散;也可用于妇女湿盛带下,与芡实、金樱子、炮姜、苦参、杜仲、川断、山药、车前子同用。排脓消痈:用于肠痈(阑尾炎)和肺痈。肠痈可与败酱草、丹皮、大黄、冬瓜仁、桃仁、元明粉等同用;肺痈可与芦根、桃仁、大贝、桔梗、冬瓜仁、陈皮、甘草同服。此外,薏苡仁还能解毒散结,临床可用于赘疣、癌肿等病症。其他:薏苡仁炒用能健脾化湿,生用则能渗湿清热、排脓与臭痰,并可消水肿及止泻。薏苡仁除水,性极和平,无病之人,煮食亦佳。但需注意,凡病大便燥结、小便短少、因寒转筋、脾虚无湿者忌用。
1 阅读:41
木火土金水文文

木火土金水文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