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上色老照片:乐山嘉定府文庙;老成都;阎锡山展示成仁决心

岁月如歌的旋律 2024-12-15 17:12:44

一组精心修复并上色的民国老照片,仿佛穿越时空的钥匙,引领我们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而又充满魅力的时代。这些照片,经过现代技术的细心处理,不仅保留了历史的痕迹,更添上了生动的色彩,让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跃然眼前。

民国初年,热闹的什刹海游船码头,成为了京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里波光粼粼,湖面宽阔,码头边,各式各样的游船停泊整齐,等待着游客们的光临。

每当夏日来临,码头上总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身着各式服饰的男女老少,或扶老携幼,或呼朋唤友,纷纷涌向这里,享受着湖上泛舟的乐趣。

在清末民初时期,位于东四牌楼西大街东段南侧的地方,被人们称为“弓箭大院”,也有“帽行大院”之称。1924年,随着末代皇帝溥仪的离宫,清宫造办处的匠人们纷纷离开紫禁城,四散至全国各地。其中,有不少匠人选择在这个地方开设工坊,继续传承和发扬他们的手工艺。

1924年末,随着末代皇帝溥仪的离去,紫禁城的大门缓缓关闭,清宫造办处的匠人们也纷纷踏上各自的命运之路,他们或分散至全国各处,转行谋求新的生活;或自立门户,开设作坊,凭借世代相传的手艺绝活在民间讨生活。就这样,原本专属于皇家的景泰蓝技艺逐渐融入了民间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这组照片中,我们得以窥见景泰蓝工艺中几个至关重要的工序。首先是掐丝,匠人们以精巧的手法将细铜丝弯曲成各种图案,镶嵌在胎体之上,为后续的上色打下精美的框架。紧接着是上彩,也被称为点蓝,匠人们将各色釉料细致地填充在掐好的丝框内,经过烧制后,色彩鲜艳、层次分明。最后则是打磨抛光,通过细致的打磨和抛光,使得景泰蓝作品表面光滑如镜,熠熠生辉。这些工序共同构成了景泰蓝工艺的精髓,也见证了它从皇家走向民间的传奇历程。

1948 年,一位美国记者对阎锡山进行采访,询问道:“假如共军攻进城,将会如何应对呢?” 阎锡山随即向记者展示了一个纸盒,只见纸盒之中整齐摆放着 500 个小瓶氰化钾。阎锡山拿起其中三瓶,缓缓说道:“这是为我以及我的家人所准备的。” 而其余的那些小瓶,他打算在城破之时,分发给 “同志会” 以及 “基干”(主要是县团级以上骨干)的 500 余人,让他们共同 “成仁”。

1901年4月,孙中山和流亡到美国的家人在檀香山合影。这张合影,不仅记录了一个家庭在艰难岁月中的团聚时刻,更是见证了孙中山先生在流亡生涯中对家人的牵挂以及对革命事业的不懈追求,它如同一幅珍贵的历史画卷,承载着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伟大人物的家国情怀。

这一组陈旧的老照片,犹如一扇神秘的时光之门,缓缓地向我们开启,生动地记录下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老成都那独特的市井烟火味道。

在那个历史时期,老成都的街头巷尾弥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街边的小店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店门口悬挂的招牌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狭窄的巷子里,行人来来往往,有挑着担子的小贩,他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热闹与活力。

此组照片乃是英国园艺学家与植物学家威尔逊部分珍贵摄影作品,其拍摄时间定格在1908年至1910年间的四川乐山。

照片中,四川乐山的凌云塔巍峨耸立,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那高耸入云的塔身,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庄重与威严。嘉定府文庙庄严肃穆,承载着悠久的文化传承。古老的建筑风格,精美的雕刻工艺,无不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奎阁也在照片中静静伫立,它见证了岁月的变迁,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这位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顾问,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留下了复杂而深刻的印记。他出生于德国慕尼黑,早年经历坎坷,多次被捕入狱后逃往苏联,并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2 年来到中国,随后在第五次反 “围剿” 及长征初期担任军事指挥要职。然而,由于他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照搬苏联经验,推行 “左” 倾冒险主义战略战术,如 “短促突击” 等,致使红军在战斗中遭受重创。广昌战役和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都与他的错误指挥紧密相关。

老照片定格于1901年,画面展现的是在 “庚子事变” 之下,天津那些正准备逃离以寻求避难之所的中国教会人员。

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门口,留下了个人留影,毛泽东身着朴素的军装,身姿挺拔如松,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他的面容沉静而坚毅,仿佛在沉思着国家的命运与人民的前途。

这一组上色老照片,不仅展现了民国时期的城市风貌、社会生活和民俗文化,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情感与生活态度。它们如同一部无声的电影,静静地讲述着那段历史的故事,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岁月的流转与时代的变迁。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