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简宁。
前不久,我刷到了一个这样的视频:几位研究生因为实验总是失败,开始怀疑实验室的风水有问题,于是在实验室里舞起了狮子。
大家纷纷调侃说,这是在做实验和做总结之间选择了做法事。
其实,不只是研究生,感觉越来越多人靠玄学度日了。
考试前转发锦鲤,面试前拜一拜各路神仙,按照幸运色进行穿戴,手串、佛珠成了标配,甚至还有人沉迷于算命、占卜,试图通过这些方式来预测未来、趋吉避凶……
“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
“在求人和求己之间,选择了求佛。”
“在作为和作用之间,选择了作法。”
“在关系和体系之间,选择了佛系。”
这些看似迷信的行为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奇幻思维。
01什么是奇幻思维?
心理学家把人们对迷信行为、来世及超心理现象的信念统称为奇幻思维。
简单来说,奇幻思维就是一种非理性的、超自然的思维方式,它让我们相信,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行为、想法或者仪式,能够影响现实世界中随机事件的结果。
就像舞狮的那几位研究生,他们将实验失败归咎于风水,并试图通过舞狮来改变“运势”,这就是典型的奇幻思维。
你可能会想,都受过高等教育了,怎么还会相信这些?
别急着否认,奇幻思维可比你想象的更普遍。
其实,奇幻思维是我们之前聊过的控制幻觉的一种表现形式。控制幻觉是指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对事件的控制能力,即使这些事件实际上是随机的或者由外部因素决定的。
而奇幻思维,正是我们为了满足对控制感的渴望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机制。
比如,考试前拜一拜“考神”,虽然明知道这并不能直接提高成绩,但却能让我们在心理上获得一丝安慰,缓解紧张情绪。(万一真的灵呢?那岂不是赚了!)
再比如,当我们面临重大决策时,求助于占卜或算命,也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一些“指引”,减少内心的不确定性。
在《动机心理学》这本书中,作者提到,奇幻思维能使我们感觉自己对事件的控制比实际更多。
研究也发现,在控制幻觉方面得分较高的大学生,更有可能相信迷信和先知,当然,他们并不认同与控制无关的奇幻信念,比如巫术。
也就是说,只有当奇幻思维让我们对生活和未来产生更强的控制感时,我们才更有可能采取奇幻思维。
02奇幻思维的三种常见表现
奇幻思维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三种包括:
1. 迷信
迷信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奇幻思维。
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迷信的说法,比如“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打碎镜子会倒霉,所以要念叨「碎碎平安」”等等。运动员在比赛前穿上“幸运战袍”,赌徒在掷骰子前向骰子吹气,这些都是迷信行为的体现。
虽然这些迷信行为在科学上毫无根据,但它们却能满足人们对好运的渴望,以及对控制感的追求。
这些行为看似毫无逻辑,但却能给我们带来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错觉。当我们感到无法掌控局面时,迷信就成了我们寻求安慰的一种方式。
2. 蔑视命运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考试前明明复习得很充分,但还是不敢说自己一定能考好,因为你害怕“说大话会倒霉”?这就是“蔑视命运”的心理在作祟。
虽然我们嘴上说着不信命,但心里总觉得,如果自己太嘚瑟,蔑视命运,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虽然这听起来不合逻辑,但很多人都难以摆脱这种想法。
这种对“蔑视命运”的恐惧,其实也是控制幻觉在作祟,我们认为,自己的言行会影响事情发展的走向,所以不敢轻举妄动。
3. 心控术
心控术,是指人们相信自己可以通过意念来影响他人或事件的能力。
虽然大多数人不会承认自己相信心控术,但研究表明,人们在潜意识里确实存在这种信念。
一项独特的研究发现,当人们用巫毒娃娃来“诅咒”一个讨厌的人时,如果对方恰好感到头痛,他们就会更倾向于相信是自己的“诅咒”起了作用。
这说明,当我们的想法(“我讨厌这个人”)和负面结果(“他现在很痛苦”)一致时,我们就容易错误地认为,是自己导致了结果的发生。
更有趣的是,这种心控术的信念,不仅体现在伤害他人上,也体现在帮助他人上。
另一项研究发现,那些在脑海中想象篮球运动员成功投篮得分的人,更有可能相信自己对投篮者的成功起了一定作用。
03如何正确看待奇幻思维?
奇幻思维并非完全是坏事。在某些情况下,它甚至可以成为一种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比如,当面对压力和挑战时,一些积极的幻想可以帮助我们增强信心,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心理学研究也发现,相信外部控制(认为生活是由运气或命运决定的)的人,在面对重大变故时,往往比相信内部控制(认为生活是由自己决定的)的人更能顺利地应对。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完全放弃对生活的掌控,而是说,在面对一些我们无法控制的灾难性事件时,适当地将原因归咎于外部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然而,奇幻思维毕竟是一种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如果过度依赖它,会让我们忽视现实中的问题,甚至做出错误的决策;更甚者,还可能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利用,劳神伤财。
我们还是要学会理性看待奇幻思维。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给你一些启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