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她贩卖布票被判刑三年;后来,她勤劳致富成为劳动模范

韩来观社会 2024-12-23 11:26:43

现在我们的社会物质丰富,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可以任挑任选,年轻人从来没有票证的概念。其实再往前数四十五年,我们老百姓无论购买粮油米面,还是豆腐和鸡蛋,不仅需要钱,还需要凭票兑换。即便是买几尺布想做件新衣服,没有布票那是难上加难。

虽然年轻人没有票证的概念,但五十五岁以上者应该有那样的记忆,是我们不能忘怀的困苦艰难。那个年代为什么使用票证呢?就是因为我们国家经济落后、物资缺乏、缺衣少穿。全国人民都要厉行节约过紧日子,这样才能保障我们的基本温暖。所以,为了保障供应,只能是人人都在一个起跑线。

在那个年代,虽然白菜、鸡蛋和豆腐也需要票,但是,真正流行的还是三大票,其历程就是如下概念:布票,1953年使用,1983年废除,使用了30年;肉票,1960年使用,1992年废除,使用了32年;粮票,1955年使用,1993年废除,使用了38年。

也就是说,布票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废除,在废除的时间上稍微早一点。其它的油票和粮票,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还在使用,至今废除的时间也仅仅过去四十多年。由此看来,我们老百姓能吃饱穿暖还是在不长的时间。

说起票证制度,可能年轻的网友们不知道,所有的票证不是全国人民都发放。发放的范围是有城乡之分的,城市居民油票、粮票和布票全部发放。而农村只发放布票,并且划定为产棉的县区,布票也不发放。票证发放的范围,显示出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这就是当时农村人千方百计要跳“农门”吃商品粮的根源。

可能也正是有这样的票证制度,为那些头脑比较灵活的人开启了致富之路,倒卖粮票和油票成了一种生意。当然,做这样的生意是有风险的,如果被抓到按“投机倒把”给予刑事处理。我们老家曾经发生一件这样的事,现在回想起来还不免让人唏嘘!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那个时候社办企业比较热门。农村青年只要能去公社小工厂上班,就像吃了“商品粮”一样,身份立马比其他农民高上几分。当年我们公社办的是服装加工厂,我们村好多年轻人都想进去工作。但是,毕竟招工的名额少,进社办工厂也要有一定的关系或者特长。

我们村有一名叫燕子的女孩,不知道托了什么关系,竟然成了村里唯一进社办工厂当工人的幸运者。由于燕子年轻漂亮、技术过硬,后来还成了这家社办工厂的负责人。当了社办工厂领导的燕子,很快成了附近小有名气的人物,与方方面面的关系越来越近,无论办什么事情也越来越容易。

那个时候,公社服装厂都是来料加工,只收加工费。有些熟人就把布票放加工店,方便把布票卖给想做服装没有布票的群体,从这买布票到隔壁百货买布,之后再加工,成了一条龙的生意。不少公社干部和公社直属单位的工作人员都在这里做衣服,布票不够就交钱让店里代买布。当然买布就需要经过燕子先买布票,等于干了投机生意。

然而,有次运动来了要打击投机倒把,查处贩卖票证的人。开始派出所配合交易所在集市查找,没有什么收获。后来,据说有人举报了燕子,说她通过买卖布票从中获利。于是,就把燕子当做被打击的人之一。燕子因为“投机倒把”被逮捕,游街示众之后被判徒刑三年有余。

燕子在入狱三年的时间里,一直还是从事服装加工。想不到的是,由原来只会用简单的脚蹬缝纫机,学会了机动的机器。而且,燕子还学了剪裁技术,综合能力明显又进一步上提。加上燕子有点文化,与人交际水平也很有能力,故此,还结交了几个干服装方面狱友。入狱三年,简直是等于是进修无疑。

三年之后,燕子出狱了。那个时候改革开放已开始,出现了第一批个体工商户,燕子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潮起。于是,燕子从先给别人做衣服干起,之后开了一家个体服装加工店招揽生意。可能是贩卖布票罪没有民愤吧,原来就小有名气的燕子,自己开店后反而有了更大的名气。

再后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经济得到了发展,人们由一年或几年买一身新衣服,变成了一年就买好几身衣服。燕子也逐步从单纯服装加工改为以经销为主,在她几个都做服装生意的狱友提供信息帮助下,承包了已由公社改为乡驻地最大的商贸楼,批发业务遍及县城以北的几个乡镇。

一九八一年,燕子参加了县第一次万元户代表大会,县政府颁发了“劳动致富光荣”奖状,她是我们这个乡十位代表中的唯一女代表。

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感叹,同样经销买卖:以前认为,个体做生意不创造价值,从中赚差价称为投机倒把;现在认为,个体做生意是带动就业,为国纳税叫民营企业家。

0 阅读:3
韩来观社会

韩来观社会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