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许世友在南京病逝,战友聂凤智因悼文大怒:你们是针对谁

历史的丰碑 2024-03-14 09:37:31

许世友的孝

许世友6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便离世了,因此他对父亲的记忆已经有些淡了。

在他心目中,母亲是最优秀的,许世友身上的坚强、坚毅、勤俭、自立等性格,大部分遗传自母亲。

战时,许世友经常因为想念他的母亲而在睡觉的时候眼泪打湿了衣服。

许世友离家数十年,对他的妈妈所受的一切痛苦,他时常感到内疚,因为他无法照料自己的家人

新中国建立之后,许世友就让自己的长子带着母亲回来了,当他看见母亲那满头银发,弯腰驼背,一瘸一拐的时候,他整个人都呆住了,然后只见他猛地冲过去,抓住母亲枯瘦的双手,“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娘!”

她的母亲也摸了摸他的胳膊,说:“儿啊,你是将军,如何能让在大庭广众之下跪我这个老太婆呢。”

许世友哽咽道:“不管我做了什么,我都是您的儿子,你就让我多跪下一段时间,这样我才能安心。”

后来,许世友又一次将母亲从大别山带回来,他亲手给母亲生了一堆火,还给她擦了擦脸和脚面,那时候的许世友不让别人给她擦,而是自己给母亲送过去。

虽然许世友夫妇对老人很好,但许母还是不适应城市的生活,她希望回到家乡。

许世友无奈之下,只得同意了许母的心愿,将他的母亲带回了大别山的老家。

但他对母亲的思念,却是挥之不去。再一想,许光从小就是外婆带大的,跟奶奶有很大的关系,于是说服在军队里面当兵的许光回家工作,让许光去帮着照顾奶奶,这样许世友也能够安心一些。

许世有在外征战,他的母亲离开了,他没有办法回去处理母亲的后事。只能单膝跪地,对着自己的故乡行礼。

女儿回忆父亲许世友

许世友是出了名的耿直,但他的耿直也引起了不少的流言蜚语。这其中,流言最多的是在解放战争中,许世友对粟裕的命令并不服从,这一点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华山很确定地说道:“那完全是假的,家父对粟裕先生很是敬重,两人的感情也很好。”

事实上,这个传言是从1947年开始的,当时担任华东野战军九纵司令员的许世友,在孟良崮之战之前,曾经向粟裕发了一通火。

1947年3月,蒋介石以集中兵力,从江苏向北进军,直捣山东的沂蒙山地,企图消灭华东野战军的主要力量。

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决定,各路部队避开敌人的进攻,勇敢地突入沂蒙地区。这里是一片数十公里的区域,山脉相连,峰连峰,地势陡峭,各路人马都是绕着大山转了一圈。

最终,对方不但没能找到华野的主力部队,反而因为“回旋”的缘故,产生了许多思考上的问题。

犹豫每天上山,上山,下山,时东时西,不停的走。大的战争不能参加,小型的战争也不能参加,再加上华野十万大军突然聚集在沂蒙山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士兵们不能吃饭,不能饮水,只能忍饥挨饿,随着日子的推移,他们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

很多将领,甚至是许世友,都开始质疑“上头”的意思。一日,刚刚行进数几十里的九纵忽然收到华野指挥部的一个通讯,让他们就地撤退。

许世友勃然大怒,一把抢过电话,大声道:“你就知道在地图上乱画,士兵都是两条腿!”来电人正是当时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他亲自主持了这场战斗的全部工作。

根据华野指挥部的工作人员的记忆,那时的粟裕脸色涨红,一句话也不说,只是盯着手机看了很久。

事实上,许世友在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胶东战役,济南战役,都是粟裕深得他信任和依靠的大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粟裕每次去南京或者广州,都会受到南京或者广州军区司令许世友的礼遇。

许世友是他的老朋友,他从来没有忘记过粟裕和他的战友。在《亮剑》里,主角李云龙就是以王近山为蓝本的。

王近山在20个世纪六十年代曾因“作风问题”被清出党、降级,后来又被贬到了农村,然而他的愿望却是重新当一名士兵,重新投入战斗,继续为国家效力。

和王近山一样,周志坚也是如此。华山回忆着说道:“这二人都是家父的旧部,家父得知此事后,十分挂念。”

1969年,许世友去北京参加了一次大会,毛主席在会上谈论了备战和一些老朋友们的失误。

许世友趁机对他说:“主席,有些人在战时是很能打的,但是他们的处境很困难,你能不能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毛主席微笑地问道:“这些都是些什么人呀?”许世友立即把王近山和周志坚的姓名说了出来:“这两个人是犯了一些错,但是处罚过重,应当复原,重新安排工作。”毛主席接着问道:“派他们到什么地方去?”许世友立即回答:“我要这两个人!”

严格的家风

长子许光,自幼就经历了战争的磨难,经历了人情冷暖,逃难,忍饥挨饿,几乎把所有的味道都吃了个遍。解放以后,许世友把他从大别山带到了大城市,安排他去当兵,还把他送进了中学,接受了教育。因为许光刻苦刻苦,表现突出,他被提升为新中国海军的第一批舰艇指挥员。

毫无疑问,许世友一度手握重权。实际上,一个人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大军区副主任的晋升和调任。

许光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伍的退伍军人,在部队里混了十几年,也只是个普通的副职,和队伍里的大多数战友比起来,许光的职位实在是太小了,许光好几次都没能把话咽下去。

有一回,许世友就板起了脸色,严厉地骂道:“你参加了多少次生死战?受伤多少次了?为人们做过哪些伟大的事情?努力读书,努力工作,这不就是为了老百姓吗?

许世友管孩子尤其严格,儿女的提拔和调职,他一个字都没提过。

而二子许建军,则是团长级别的人物。

当上中顾委副主任后,许世友几乎完全“脱钩”,只出席过一场重要的会议,以及一些重要的庆祝仪式。许世友是真的“解甲归田”,“一步到位”。

他对儿女的事情也没有一些老人那么“忙碌”。他的儿子许援朝一直陪着许世友,直到他生命的尽头。他并不比孩子更特别。

1983年军队人员精简,许援朝当时是京军区机关的一位参谋。在“年轻化”的过程中,有一群三十多岁的青年登上了处长的岗位。

以许援朝的能力和业绩来看,他确实是一个很有“实力”的候选人。要是许世友给他一个问候,或是让他手下的人给他带个“意思”,那许援朝这个处长就是小菜一碟了!

可许世友对此不仅“金口不开”,对此事也是漠不关心。

后来许世友离世之后,许援朝也是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一步步的爬到了南京军区司令部技术部部长,正师长的位置。

许世友离世

1959年,许世友的母亲过世了,许世友将他的妈妈安葬在了父亲坟前,并选择了一片离他很近的地方,作为他的葬身之所。

26年过去了,许世友的身体也在一天天地恶化。而且,每当他苏醒过来的时候,都会说:“中央批准了么?”

许世友询问的是他递交的关于申请土葬汇报,其实毛主席提出的火化并非是强制性的,而是在他以前,所有的首长,将军,都是用火化的方式。

毛主席本来也是打算火化的,但是当时形势很紧急,再加上要稳定民心,便将主席的尸体保存了起来。

所以,许世友想要将他埋葬在这里的想法,变成了一种奢望。

若将其火化,而其本人却未签署火化声明书,而其最后的心愿则是将遗体掩埋。如果连这样的心愿都无法实现,那就有些残忍了。

但是,要是让许世友入土为安,那么,中央的倡议岂不是要受到冲击?这对火化尸体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在那个时候,党中央也是左右为难。

中共中央也要全力救治许世友,希望把他调往北京,那儿的治疗环境一定要优于南京。可是他死活不肯动,怕自己半路夭折,反倒推托说,北京人来人往,我又争不赢谁,还是不要走了吧。

南京医院没办法,只好在中山陵8号,安排了一支医疗队,负责照顾许世友。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许世友唯一一次固执,就是等待着中央的“同意”。

他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了,却又不想送到医院,就在中山陵8号坚持了下来。尽管许世友坚持要躺在床上休息,但他仍然坚持每日运动,最少也要走三、四千米。

然而,当他的身体越来越差,甚至不能走路时,他的双脚已经肿胀到不能走路了。但是,他的身子却在抗议“活动”,最终,他想到了一个主意,让保卫处人把他送到一辆吉普车上,让他去兜风。

车子在路上,会有一种“活动”的感觉,许世友运动过后,会觉得很舒服,也会很乐意接受医生的治疗。

聂凤智也蹭试图说服许世友,让他回到北京,然而,许世友却说道:“不去!”

他很清楚,这一次他来北京,怕是很难回来了。聂凤智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许世友是一代名将,却是嗜酒如命,就算是周总理,毛主席,也奈何不了他。

也正因如此,许世友才会被禁止在大庭广众之下喝酒,不过这条规矩却限制了许世友,那就是除了许世友之外,任何人都不能喝酒。

许世友卧病在床,经常昏迷不醒,疼痛难以忍受,一日,亲戚们心急如焚,带着一壶白酒,用筷子沾了点酒精,倒了几滴在嘴里。

不料,喝了这点酒后,原本疼痛难忍的许世友,顿时平静下来,头脑也变得清晰起来。

许世友发烧好几天了,他的嘴唇又红又破,疼的他浑身发抖,伤口越来越深,鲜血直流。

护士们试过他的针剂和口红,但都没有效果,最后还是酒精起到了神奇的效果。

他们用棉花蘸着酒精,一遍又一遍地给他擦着,迷迷糊糊的许世友似乎被酒香熏得睁不开眼,他似乎在品味着酒香。

就在许世友死的那一天,许世友突然病倒了,不停地吐着,他的家人灵机一动,将一杯蘸着酒精的红酒送到了他的嘴里。

就在这个时候,许世友的双眼猛地一亮,再也不吐了,更让人吃惊的是,原本躺在病床上的许世友,竟然有了一丝精神,他活动了一下双腿,想要从床上爬下来,却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地面上。

也就在许世友在弥留之际,邓小平对此作出了批示。

他给许世友打了一封信,上面只有一句话:“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许世友于1985年死于南京。

许世友的葬礼很简单,王震把许世友的好朋友聂凤智请来,让他参加许世友的追悼会。聂凤智带着沉重的情绪接下了这份工作。

聂凤智亲手写了一篇名为《深切怀念老司令员许世友》的近9000字的文,并在《解放军报》上刊登,结果《解放军报》直接剪掉了这一条,并用《一代勇将许世友》作为头条,这也彻底激怒了聂凤智。

聂凤智很快就注意到,南京的报纸上并没有发表那篇文章,于是聂凤智去南京军区的领导那里质问:“南京是老首长以前所在的部队,怎么不发表声明?老将军到死都舍不得走,难道就这样想他?这次针对的,是老领导,还是其他人?”

南京军方的领导听到聂凤智这么说,也不敢怠慢,立刻在《人民前线》上发表了一篇《深切怀念老司令员许世友》的长篇文章,对许世友进行了沉痛的哀悼。

见他们这么快就做出了回应,聂凤智这才放下心来。

许世友的陪葬品

众所周知,在下葬的过程中,亲属通常会将贵重之物放在棺材里,以示尊敬。

现在国家倡导的是火化,而不是埋葬,不过许世友将军还是继承了这个习俗。

不过许世友的葬礼上,却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只有一瓶酒,三把枪,还有一叠钱。

众所周知,许世友一辈子好酒,在各种酒中,他最喜欢的又莫过于茅台了。

许世友曾经住在中山陵八号,家里还剩下四十多瓶茅台,有人就蹭建议把所有的都装在里面,也可以装一半,商量了一下,最后还是只装了一瓶。

这是对许世友的一种慰问,也是对许世友的一种尊重。

三把枪,他们分别是一把猎枪,两把手枪。

猎枪是许世友最常用的武器,自然也就成了他的陪葬品。其他两支枪,一支是被人民解放军打死的张灵甫,一支是和许司令交好的法国总统戴高乐,一支是“缴械”,用作宣传;另一个是“馈赠”,一是友谊的证明,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可以说是我军对许世友的最大褒奖了。

“一沓钱”并不多,只有一百块,却寓意为十全十美。

事实上,省吃俭用一辈子的许世友,死的时候,家里的积蓄也不过是一千块钱而已。

作为开国将领,许世友怎么会这么“拮据”?当然,这些钱都是用来帮助别人的,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来,许世友在棺材上留下了一笔钱,这是国家对他的一种肯定。

许世友的葬礼,虽然是秘密进行的,但也并没有刻意地掩盖许世友的死讯。

所以,在听说许世友被安葬在湖南的时候,许多人都跑到这里来悼念,这位老人为祖国和共产党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他的坟上只有一座石碑,上面刻着许世友的名字,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他的尊敬。

参考资料

选读——许世友和他的儿女们 作者:吴碧莲

档案揭秘——许世友和他的儿女们 作者:吴碧莲

往事——女儿眼中的父亲许世友 记者刘源隆

人物上将许世友的家风作者:张世贵

1 阅读:103
历史的丰碑

历史的丰碑

有些人我们要永远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