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时,周总理是首任外交部长,但是总理因工作太忙,需要找一个可以帮他处理外交事务的人。于是陈毅是就被毛主席本人亲自任命了,于1958年2月11日,陈毅正式的被任命为国务院的副总理兼外交部长。
陈毅在他的日记里,谈到了这一次的任命:
我的工作转向了政务和对外事务,一切都安排妥当了。瞻念前途,实有绠短汲深之惧。
陈毅究竟有何“害怕”的呢?正如陈毅本人所言:
“我怕我做不了外交这份工作,我有的时候嘴炮会更具有破坏性,有的时候脾气也会变得暴躁,情绪一爆发,就什么都不顾了。在我们之中,如果对待自己的同志做了什么事.....可以向其说清楚.....但是在国际上,这样做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陈毅在1964年带领中国访问团访问期间,还写了一套《六国之行》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感情。
这首诗完成以后,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赞扬。
毛主席也被陈毅这首诗中的深情打动,答应了陈毅的要求,修改了其中的《西行》。
能够遇到一位知己去帮助他修改自己的著作,陈毅心中充满了喜悦。
陈毅和毛主席在政治地位上虽然是上下级的关系,可是在诗歌方面,他们二人却是有着平等关系的“朋友”。毛主席著名的《沁园春·雪》写成以后,陈毅毫不吝啬地对主席大加赞赏,称其为“一座雄伟的高峰”。
也正因为如此,毛主席和陈毅之间的默契,也成了当时的一段传奇。
“上马杀敌,下马写诗,将军原本是诗人。 ”
正如臧克家所说的那样,陈毅是个勇敢而有激情的人,这也是陈毅诗歌中“侠风”的前提。
从这个意义上讲,诗词风格豪放的陈毅,对毛主席来讲,自然是最为让毛主席喜欢不过了。
不过,更引人注目的是,陈毅年轻时就有参军的经历,又有丰富的军事指挥经验,并不是那种为了发泄自己的感情而不择手段的“慕文武将”。
年轻的时候,陈毅一边参加着激烈的战斗,一边在战场上战斗,对于如何凝聚非党派的力量,也是颇有心得的。陈毅把文艺创作中的战斗思想同实践工作联系起来,提出了“海纳百川、团结至上”的对策,圆满地实现了我党的统一战线政策。
因此,毛主席才会去称赞陈毅是“统一战线的执行中”,陈毅在开国之后就被任命为重要的外交任务,这倒不是毛主席有什么“私心偏爱”。
相反,毛主席和陈毅之间纯粹的友谊,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二人的关系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1971年,陈毅因癌症住进了医院,那时候他的病床上摆着七份毛主席亲笔手书的书信,其中便有诗词歌赋,以及与主席直接的相互勉励之言。
陈毅非常珍惜那些信件,甚至在患病期间也时常翻看,直到他的家人在医院的时候,才首次见到。
12月,由于做过一场大手术,已经好几天没有吃饭的陈毅,忽然想要吃饭,可是费了好大劲才吞下了一碗面,然后对大夫说:“毛主席过寿,今天我也要吃点面,算是给主席过寿了。”
在弥留之际,陈毅想起了他最亲近的同志兼诗人毛主席,这一情景感动了所有人。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陈毅已经神志不清了,但是他依然不断地叫着毛主席的名字,因为他一直在想着他。
当陈毅于1971年12月在北京逝世的时候,所有人都感到难以置信,尽管众人早就猜到会有这么一天,但还是被这个消息打了个措手不及。
当月8号,陈毅的送别典礼就正式召开了,周总理,朱德等为人做了最后的道别。
那时候毛主席的情况非常糟糕,他的肺炎刚刚得到了遏制,大夫们都说要好好休息,可是陈毅的葬礼,他却非去不可。
毛主席走的很匆忙,连睡袍都顾不上脱,穿上大衣和拖鞋就上了车,那时候的北京,已经是冬天了,非常寒冷。陈毅的妻子张茜见到毛主席,非常的吃惊,她的眼睛都红了:“主席,你的身体才刚刚恢复,你来这里做什么?“……”
毛主席悲痛地对陈毅说:“我到这里来吊唁陈毅同志的,他是一个好人,更是一个好同志!”
接着,毛主席询问张茜陈毅住院期间的情形,张茜便将陈毅于12月26日那天吃饭的经过告诉毛主席,主席听到这件事后,也是不禁感动得热泪盈眶。
之后毛主席又对陈毅的子女进行了一番教育,希望他们将来能够像他们的爸爸那样为新中国做出自己的一份力。聊完之后,张茜有些不放心毛主席,让他回家好好睡一觉,但毛主席却不同意,说陈毅可是井冈山上的一位老人,他也要去!
陈毅的去世使毛主席对井冈山的岁月产生了无限的思念,同时也对陈毅和陈毅对他的帮助感到无比的想念。
悼念仪式一开始,毛主席就泪流满面,对着陈毅的灵柩,在他的面前鞠躬三次。
毛主席极少出席领导人的追悼会,可是却是出现在了陈毅追悼会现场,由此可见陈毅对主席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悼念仪式过后,毛主席一脸悲痛,不畏寒冷地和张茜等人一一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