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中国是一个动荡不已的时代,但同时这个时代又有大量优秀人才涌现。这些人来自不同的行业,有许多都是至今都没有被人超越的存在。
鲁迅这位中国近代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便是其中之一。
他是一位“民族战士”,以笔墨为当做手中的兵器,以敏锐的文笔,有力地促进了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发展,在国际文学界乃至东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明版图上最大领土的一位文学家。
然而,即便是鲁迅这样一位具有深刻见解,批判了无数社会毒瘤的文艺战士,他竟是也曾经“看走眼”了。而这位让他“看走眼”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清末的著名中医陆士谔。
陆士谔于1878年,出生于有悠久历史的古镇——朱角村的一个书香门第家中。
朱家角是个很受欢迎的地方,明朝和清朝两代,累计共出了十六个秀才,四十多个举人。但陆士谔之父陆兰槎,怎奈是个多次不中的举人,所以陆家在本地并不算是多富裕。
陆士谔自幼便不老实,他爹叫他念“四书五经”,盼着他将来也好做个官,可是他自己却并不大上心,只喜欢些“闲书”,就比如说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
这一年,陆士谔十六岁,这时候她的家中穷得叮当响,陆兰槎见他并不适合学习,于是就把他送到了一位叫唐纯斋的大夫那里学习,也好以此维持生计。
但陆士谔桀骜不驯,难以驯服。
到了医堂,陆士谔还是有些心不在焉,陆士谔的父亲隔三差五就会来一趟,絮絮叨叨,令他越发讨厌学习医术。但是,在这里,他却很喜欢和从世界各地赶来的患者交谈,倾听他们讲述的故事。
陆士谔听得多了,便将各处发生的事情都写了出来。傍晚的时候,他就回去了,点燃蜡烛,写了起来,白天的时候,他就是在诊所里打哈欠。
数年过去,陆士谔虽然没有中过举人,但他却也读了不少的书,此时的他也是颇有文采。所以,他打算先把笔记本上的内容整理一遍,再去尝试着写一本书。
陆士谔以“沁梅子”为名,先后著有《精禽填海记》,《血滴子》,《鬼国史》等一系列的逸闻与武侠小说。这些书中的资料,皆皆是他在诊所里看到的。
对于二十多岁的陆士谔而言,能够在他单调的医学生涯中,写作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一件事。
但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有多严重。
21岁时,经亲友介绍,陆士谔娶妻李友琴。成婚那天,他还很大开放地换上了一身西装,与新娘一同拍摄了一套西方的结婚照.
陆士谔与他的夫人是在一个小小的医馆里认识的,当时正是他经营一家小小的医馆,夫人见了他的文采后便是芳心暗许,二人情投意合,遂结为夫妇,婚后感情也是甚深。
但没过多久,陆士谔的夫人就在1915年病逝,陆士谔作为一名医者,自责自己的无能,没能救下自己心爱的人,从那以后,他就一心钻研医学。
经过他的刻苦钻研,陆士谔终于并发表了一本医学著作《医学南针》,从而在医学界闯下了偌大的名头,又因治疗过许多疑难杂症,逐渐成为当时的有名的人物。
陆士谔最具影响的作品是1910年写的小说《新中国》,这本书也是引起了鲁迅的批评,以及后世学者对他的注意。
他描述中国的繁荣程度,甚至超过了工业化时期的西方;黄浦江上架着一座铁桥;上海正在举行一场大型的世界博览会;浦东高楼林立;有轨电车直达地底。
这个描述,就如同是现代中国的上海一样,就像当年的世界博览会一样。陆士谔生活在清末大乱时期,难以想象他是怎样构思出这样一幅画面的,甚至有许多读过《新中国》的现代人,都对他是否是“穿越者”产生了质疑。
然而,在那个时代,陆士谔所著的《新中国》并未获得太多的赞誉与认同,反倒是被正统文人视为妄语之作,由此可见陆士谔之愚昧无知。
至于鲁迅先生,这位非传统派的作家,更是直接用“胡说八道”来形容,他认为这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小说,没有任何实际的可借鉴价值。
但那时候,这位“迅儿哥”实际上却是没有看过《新中国》这本书的,几年后再看,他对这本书的看法却是大为改观,甚至鲁迅先生还在报上发表了一份道歉信。
在故事的结尾,陆云翔带着自己的女朋友赶着去看世界博览会,却在半路上摔了一跤,这才意识到这不过只是一场梦。
可当他告诉自己妻子的时候,妻子却说,你呀这是痴人说梦。陆云翔道:“别以为这只是一场梦境,到时候,说不定就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或许,一百多年前,陆士谔就是在梦境中看到了如今这个时代也说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