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琼瑶自杀看安乐死,它是否应该在国内推广,实现其合法化?

慕梅玩转养护 2024-12-06 11:47:01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琼瑶本名陈喆,1938年4月20日生于四川成都,籍贯湖南衡阳,是中国台湾知名的言情小说作家、编剧、影视制作人及华语歌曲作词人。

12月4日下午,86岁的琼瑶以一氧化碳中毒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

作为一位深受读者爱戴的作家,她的选择并不是因为对生活的绝望,也并非由于病痛折磨导致的“轻生”,相反琼瑶自杀的原因,正如她在留给世界的遗言中提到的那样:

我是“火花”,我已尽力燃烧过。

其实早在2017年的时候,琼瑶就发表了一篇公开信,给自己的儿子和儿媳:

“万一我失智失能了,帮我‘尊严死’,就是你们的责任!能够送到瑞士去‘安乐死’更好!”

她希望能够掌握自己生命的结局,用一种有尊严的方式告别人生,而不是被动地被病痛折磨,失去自主的能力和尊严,这种选择让我们不禁思考:

安乐死是否应该在国内推广?

琼瑶的选择,并非媒体所写的“轻生”

琼瑶自杀后,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很多包含“轻生”的小标题,其实这一词用的并不合适。

轻生,轻指对待轻慢,生指生命,它的意思是不重视、轻视生命,可我们能从遗书中看出,这是走到人生终点站的一种选择,而不是对生命的漠视。

琼瑶最终是因为一氧化碳中毒去世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远远高于氧气,可以取代氧气结合的位点,阻止氧气在血液中的正常运输。

这会导致组织和器官缺氧,最终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崩溃,和多器官衰竭。

这种缺氧引起的损伤,会导致人迅速失去意识并死亡,过程相对平静且没有明显的痛苦,因此被一些人视为一种相对“优雅离开”的方式。

而安乐死,这个在很多国家依旧敏感而有争议的话题,借助琼瑶的去世,重新走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关于安乐死的讨论,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支持安乐死的人们认为,每个人应当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命结束方式,尤其是在面对不可治愈的疾病时。

这种情况下,安乐死就成了一种结束痛苦的方式,从而让人能够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

医学上,安乐死的实施通常需要使用特定的药物,如巴比妥类药物,来逐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患者在睡眠中平静地离去。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避免他们承受病痛的折磨。

我们需要认识到,安乐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生或死”的选择,是关于如何有尊严地面对生命的终点,琼瑶的选择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属于自己的尊严与自由,而这种权利不应被忽视或剥夺。

安乐死的争议:支持与反对

各国是怎么看待安乐死呢?

在美国,安乐死的合法性因州而异。

俄勒冈州于1997年通过“尊严死亡法案”,成为首个允许医生协助自杀的州,截至目前,包括加利福尼亚州、华盛顿州和科罗拉多州在内的多个州已通过类似法案。

加拿大于2016年,通过联邦法案,允许在特定条件下实施医疗协助死亡,2021年法律进一步扩大适用范围,但对因精神疾病寻求医疗协助死亡的患者的适用被推迟至2027年。

德国的安乐死法律,则经历了复杂的演变。

2015年,德国禁止商业性协助自杀,但在2020年,宪法法院推翻了这一禁令,目前协助自杀在特定条件下被视为合法。

实际上,持安乐死的人们认为,安乐死的意义在于,能够让人们掌控自己的生命。

尤其是在面对不可治愈的疾病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和折磨,这种看法背后有着深刻的医学依据,在许多不可治愈的晚期疾病中,患者常常承受着巨大的生理痛苦,和心理折磨。

比如说,癌症晚期导致的慢性疼痛、呼吸衰竭和全身系统的逐步崩溃等。

姑息治疗能够部分减轻患者的痛苦,但无法彻底解决痛苦的来源,而安乐死则提供了一个最终解脱的方式。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安乐死通常采用巴比妥类药物,这类药物是一种强效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通过迅速抑制大脑和神经活动,使患者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平静地离去。

这种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逐渐放松肌肉,减缓心跳和呼吸,最终导致心脏停止跳动,整个过程相对温和且没有明显的痛苦,因此支持者认为,这是一种体面而无痛的死亡方式。

它可以让病人避开最后一段极度痛苦的过程,而把握自己的死亡方式。

反对安乐死的人则认为,生命是无价且神圣的,任何人都无权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们担心,一旦安乐死被合法化,可能会出现滥用的情况,比如患者因家庭经济负担、社会压力或医护人员的引导而选择结束生命,而不是出于自己的真实意愿。

同时,传统文化中对生命的尊重,使得许多人认为无论生命的状态如何,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去维持,这也是反对安乐死合法化的重要原因。

伦理学上也存在着担忧:

安乐死是否会被滥用,尤其是在家庭经济压力下,患者可能会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甚至医护人员的间接引导,而选择结束生命,而非真正自愿的决定。

而在法律层面,安乐死的合法化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已经允许安乐死的国家,也需要通过严格的审查程序,确保患者是在充分知情、自愿并且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作出决定,在中国,这一审查过程如何保障公正、透明,如何确保不会出现滥用的现象。

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即使是家庭成员的态度,也可能对患者的决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如何在推广安乐死的过程中,防范道德和法律上的风险,始终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琼瑶给年轻人提了一个醒,不要轻视生命

琼瑶的选择,不仅引发了对安乐死的讨论,也为现代社会中的养老问题敲响了警钟,她的故事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最后阶段,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医疗护理,更是心理上的关怀和尊严的保障。

这促使我们反思,在讨论养老问题时,是否忽视了生命质量和尊严的重要性。

养老体系中,医疗护理固然重要,但心理支持和生活质量同样不可忽视,老年人在晚年时期,往往会面临孤独、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被社会边缘化的情感创伤。

这种心理状态,加重了他们对生命的失望感,而这正是琼瑶做出最终决定的深层原因之一,医学研究表明,心理状态与生理健康密切相关,长期的心理压抑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免疫力下降、疾病加重。

除了医疗上的照顾外,心理上的陪伴和尊严的维护,也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

琼瑶的故事,对年轻一代也具有深刻的警示作用。

根据2023年4月的报道,2010年至2021年间,5-14岁儿童和15-24岁青少年的自杀死亡率均有所增加,其中,15-24岁青少年的自杀人数,占自杀总人数的26.64%,5-14岁儿童占1.02%。

而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2022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年25岁以下人群的自杀死亡人数为13640.72人。

尽管总体自杀率有所下降,但5-14岁和15-24岁年龄组的自杀死亡率,在2010年至2021年间呈上升趋势,这种趋势让我们不得不反思:

社会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忽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与过高的社会期望、学业压力、家庭关系紧张,以及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

与琼瑶严肃对待生命质量的态度不同,许多年轻人的自杀行为,更多是由于情绪失控和心理脆弱,或者是受到一时的情绪波动影响。

在信息爆炸和社会竞争激烈的当下,青少年所承受的压力日益增加,但社会、家庭和学校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却严重不足。

医学研究指出,青少年的大脑,尤其是前额叶皮层负责控制情绪和判断行为的区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他们在面对复杂情绪和生活困境时,往往缺乏足够的控制力和判断力。

这使得他们在遭遇挫折时,更容易采取极端行为。

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与支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帮助青少年正确面对困难,增强心理韧性,从而减少自杀事件的发生。

琼瑶的故事,给了年轻人一个重要的启示:

生命的意义,需要被认真对待,轻生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独特的价值,在最艰难的时刻,也应该寻求帮助而非选择放弃,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应当致力于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更健康、更关爱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意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珍惜的。

同时,在养老问题上,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老年人不仅需要被照料,更需要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保持尊严,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结语

琼瑶的选择,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意义。

安乐死作为一种特殊的选择,牵涉到的远远不只是医学上的问题,它还关系到伦理、法律、文化乃至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对于中国来说,安乐死的合法化之路依旧遥远。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回避有关生命尊严的讨论。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更关爱生命的社会,不仅仅是给老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条件,更要为年轻人创造一个可以健康成长、快乐生活的环境。

这样,或许在未来,我们可以在更大的包容和理解中,讨论安乐死的合法化问题,也能够真正实现“尊严地离开”这一最终的人类愿望

3 阅读:86
慕梅玩转养护

慕梅玩转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