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江边大量白鲢乱跳,大鱼有上百条!长江鱼群:还能锦上添花?

张勋评社会 2023-06-17 06:52:00

日前,湖北武汉洪山江滩水域出现了罕见一幕:大量白鲢争先恐后跳出水面,近岸江面几乎要沸腾起来。就在鱼群现身处不远,一大批钓友正在江边作钓,刚好见证了震撼的场面。

结合相关视频来看,这群白鲢的规模相当庞大,估计有数百条,在江面下隐藏的大鱼可能还有更多。白鲢的规格目测普遍在5斤以上,跳跃的高度约为1~2m,鱼情好到难以置信,现场钓友收获颇丰。

武汉杨泗港水域:大群白鲢到处乱跳

武汉白鲢“大爆发”的场面引发了媒体关注,相关视频在网上广泛流传,几乎每个视频中都出现了杨泗港大桥的身影。这座大桥全长4134m,是连接汉阳区和武昌区的过江通道,但对钓友而言,杨泗港还是著名的垂钓圣地,在高峰期间,江边密密麻麻全是钓鱼人,一眼望去挤满了整条江岸线。

6月14日,杨泗港水域成群的“飞鱼”再次印证了当地丰富的渔业资源,表明水下有大量鱼群在附近活动。当天现场的垂钓者成了最大的赢家,很多两三米长的鱼护全部爆满,有些钓友干脆用锁扣把渔获放在浅滩,高产者数十条不在话下。据观察,渔获物的种类几乎全是白鲢,有少数是花鲢,体长普遍在30cm以上,渔获质量相当可观。

据钓鱼人介绍,鱼群是“突然间”跳跃的,附近江面顿时乱作一团,前后持续了约几分钟。一位有15年钓龄的钓友称,除了偶尔在湖泊中看到白鲢跃水外,在长江中还从未见过。附近的钓友也一致表示认同,这批钓友中钓龄低的有3~4年,多的有20年,也都表示并未在长江中见到过这种场面。也就是说,这种现象在长江中“几十年一遇”,那这是一件好事吗?

表面上看,“百鱼跃江”的现象是好事一件,说明长江禁渔取得了显著成效,白鲢的数量明显增多。但也有人表示担忧,认为白鲢几乎多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再过几年可能会“鱼满为患”;也有网友从资源保护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认为白鲢跃江只是少数现象,真正要警惕的是在杨泗港大桥等高密度集鱼区的大规模垂钓,钓位过于密集并非好事,上百人的钓捕强度堪比“生产性捕捞”,这不利于长江禁渔效果的巩固。

相对而言,第二种观点更加可靠。长江禁渔并不会导致鱼类泛滥,因为不同的鱼类处于食物链的不同位置,长江中存在江豚、鳡鱼、鳜鱼、鲶鱼等捕食者,草食性、滤食性和杂食鱼类会被前者捕食,同一营养级的物种也会相互竞争,彼此制约。随着禁渔的推进,长江的食物网将不断自我优化、趋于完善,最终形成动态平衡。

过度垂钓的问题则需要引起重视。在长江禁渔期间,武汉市的政策是禁渔不禁钓,允许“一人一杆一线一钩”作钓,但杨泗港大桥附近水域具有特殊性,这类水域是鱼群的集中场所,当地渔业部门应根据渔业资源的年际分布规律考虑将其列为“重点水域”,或者对单个钓友的垂钓明确限额,以规范垂钓活动,确保鲢鳙在繁殖季节的群体效应。

大量白鲢无征兆乱跳,原因可能是什么?

第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受到了惊扰,比如:捕食者的追击。白鲢生性活泼,喜欢跳跃,稍微受到惊扰就会跳出水面,尤其是当水下有鳡鱼等大型肉食性鱼类时,受到惊吓的白鲢就会失去节奏,四处乱跳。在聚集情况下,鲢鱼还存在“羊群效应”,只要前面几条鲢鱼跳出水面,释放的信号会促使其他鲢鱼迅速响应,最终形成大面积的“炸水”现象。

这种情况让人联想起2022年4月渔政人员在江苏镇江拍到的画面:当时渔政人员正在京口区江段联合巡江,不料两艘渔政船的螺旋桨惊扰了潜伏在水下的鱼群,突然间就有百余条鲢鱼跳出江面,场面颇为壮观。有老渔政人员介绍:“执法巡江几十年,已经有好多年没有见到这样的场景了”。由此可见,鱼群受到惊扰的可能性的确存在。

第二种原因则可能是和天气有关。据中科院专家介绍,在6月14日前后,武汉市的气象变化较大,时而高温,时而暴雨,频繁变化的天气会导致水环境在短期内骤变。从生物学层面看,白鲢属于喜高温鱼类,最适宜温度为24~30℃,并且需要充足的溶解氧,而水温、溶氧的变化就会使鲢鱼出现应激反应。这也不失为一种科学的解释。

还有一种可能性容易被忽视,那就是和繁殖活动有关。据钓友介绍,“鲢鱼炸水”的位置就位于泄洪闸口附近,这并非偶然现象。从泄洪口流出的水不仅带来了高含量的溶氧,还创造了湍急的水流条件,可对繁殖期的鲢鳙构成有效的生态刺激,更容易使鱼群顶水聚集。

钓友们也都知道,在泄洪闸口附近很容易钓到鱼,尤其是鲢鳙等洄游性鱼类。正因如此,很多地区都将江河泄洪口的重要性和鱼类的产卵场同等看待,并将泄洪口附近水域列为禁钓区域。

泄洪口的“集鱼效应”让人联想到另外一起鱼群聚集事件,那就是2022年5月安徽池州黄湓闸口水域出现的罕见一幕:成群结队的鱼儿逆流而上,整个河面被鱼群染黑,水面不时露出密密麻麻的鱼鳍、鱼背,很多数十公斤的大鱼时隐时现,偶尔还能看到1m多长的巨型鱼出没。

据分析,这些鱼群同样是为了繁殖而聚集在黄湓闸下,闸口所在的黄湓河连接了升金湖和长江干流,该河在建闸前就是鲢鱼、鳙鱼、草鱼、鲤鱼等野生鱼的洄游通道。不同的鱼类在黄湓闸下游聚集,这体现出闸口水域所营造出的河流生态暗含了鱼类的“繁殖密码”,同时也体现了长江支流的重要性。

长江支流:为何能为鱼群锦上添花?

大量鱼群在武汉杨泗港的出水闸口处聚集,这反倒给长江禁渔提了个醒:在洄游性鱼类的繁殖问题上,支流起到了“天然庇护所”的作用。

杨泗港水闸的生态作用类似于天然河流,但不同的是,水闸只能模拟出水流条件,却无法让鱼儿顺利洄游,起到的催产效果微乎其微。因为在自然条件下,鲢鳙等半洄游性鱼类需要洄游数百公里,才能保证性腺由第IV时相发育为完全成熟的第V时相,否则就无法排卵甩籽。在激流中排出的飘浮性卵子,同样需要经过数百公里的流程才能自然孵化,水流条件与繁殖过程紧密耦合,二者缺一不可。

因此,长江支流若能保持畅通无阻,就能为干流的鲢鳙提供完整的洄游通道。而在当前的科研工作中,人们大多集中于研究长江干流水坝对鱼群繁殖的影响,尚未充分意识到支流的重要性,相关文献并不多见,细分领域更是凤毛麟角。但不可否认的是,打通长江支流、改善繁殖条件将为长江禁渔注入新的生机。

长江的支流数以千计,囊括了437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大型支流,小型支流更是数不胜数,这些“毛细水网”是评估“长江鱼类完整性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流需要具备怎样的水流条件才能保证鱼类自然产卵?这一问题的答案将为长江禁渔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相关研究值得引起重视。

0 阅读:0

张勋评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