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浪费一次超大规模危机,拥抱一生一次的机会
国运周期的铸锻
最近不少朋友会吐槽,俄罗斯真的是战五渣,不行啊。
其实,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进行了非常激烈的去工业化,也就是传统的制造业大多扔掉了,干不动了,没人干了。
结果自然是大家现在看到的,就突然变成了有核蛋的大号沙特了。
事实上,原本苏联的制造业也是差的一塌糊涂,但是,人家会利用关键性的历史契机啊。
1929年美国崩了后,大国之间的贸易战又让上一轮全球化大幅倒退。一下子,发达国家的资本、资金、技术根本没有地方去投资,苦不堪言。
于是,大量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的资本就开始涌入苏联。我们第一个五年计划所仰望的大量苏联的工厂、设备、技术,基本上全是欧美发达国家在二战前卖给苏联的,甚至是直接派技术人员去苏联一体化建设。
西方为何当时如此“慷慨”?因为,大萧条期间,西方资本很痛苦,然后,苏联存心开放市场,让他们来掘金,由此苏联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了一整套重工业体系。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50%;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正因为对苏联的出口技术、设备在经济危机时期特殊的重要性,所以西方大国开始实行对苏联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并以此作为争取苏联市场的重要措施。也就是说,为了争夺苏联市场,不同发达国家之间展开了极为激烈的竞争。1933年,美国罗斯福政府承认苏联,也是基于这样的经济背景。
所以,不是苏联人多么牛逼,好像凭空搞起了当时最先进的重工业体系。而是西方之间的利益有严重分歧,各自又是被经济危机各种爆锤,于是,给了苏联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直接弯道超车。
可以说,20世纪30年代苏联所有的骨干企业都是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
事实上,市场经济几百年的历史一直告诉我们,后进国家要跨越式发展,闭门造车是不可能成功的。从来都是想尽办法撬动发达国家的技术、资金、产线、管理技巧等等,从而实现追赶的。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1944年6月,斯大林曾经跟美国人说,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1/3是在德法英等其它发达国家帮助下建立起来的。苏联的三大钢铁厂都是通过引进美国的技术和资金建成的,最大的水电站也是引进美国的技术设备、雇佣美国的技术专家建成的。
不得不说,这与我们传统意识中以为苏联从一开始就是闭关锁国的印象,是完全不同的。
————————————————
入世前十年,我们的很多设备、技术、管理经验、产线等等都是欧美日韩淘汰给我们的。
尽管这确实让我们一度GDP快速飞翔,却也处处被人家卡脖子。
更要命的是,2011年我们人口刘易斯拐点(年轻人数量见顶了),2012年开始,发达国家对我们的技术转移也见顶了。
也就是说,对比30年代的苏联,其实我们的运气谈不上好到爆。
毕竟,当年苏联拿到的可是那个时代发达国家最硬核的技术、设备和工厂体系,而入世后的10来年,西方给我们的都是他们淘汰的。只不过,这些淘汰的东西,对于当时的中国,依旧是需要的。
所以,2012年以后,中国就只能走举国体制血拼产业升级,一点选择都没有了。
人家不给你的东西,要么你自己搞出来,要么就等着经济不断走向衰退。
也正是从那一刻开始,中美的博弈就已经逐步埋下了种子。
对于美国而言,最后再榨干中国的人口红利,整个合作也就到头了;对于中国而言,面对发达国家产业技术的各种管制,自己搞出新的产业也是必然,与西方的合作其实也阶段性的。
毕竟,中国远比此前其它成功的追赶型后进国家更苦,我们是第一个未富先老的,说明欧美日韩对我们此前的压榨是多么的残酷。
如果中国不能自己做出很多新的产业,那就没法对冲人口危局,后面接踵而至的就是超大规模的衰退和各种金融风暴。
需要指出,所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那些国家,都是卡在这个地方,然后被西方永久锁死。
然而,要血拼产业升级,就要强化全球化合作,就要利用和挖空心思去撬动别国的资源为己所用。这在以前问题不大,反正全球闲置资源还很多。但是,如今就是大忌。连美国都感受到强烈的资源不足,你中国还要“撬动”?
事实上,这就成了中国的第二宗罪!
中国的第三宗罪是,面对美国的遏制,竟然公开说“我们不吃这一套”。这也就算了,竟然还强化“中式全球化”战略,努力构筑以中国利益为中心的全新秩序,这就是美国完全不能容忍的事情了。
所以,说的是价值观不同,其实就是利益立场不同而已。
今天美国所采取的各种脱钩,已经在能源、芯片、电动车、5G等很多领域成为了现实。预计,后续还会在船舶、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大数据等很多其它领域也逐步走向脱钩。
美国是想通过脱钩的方式,把我们永久锁死在现有位置,就像俄罗斯被美国人忽悠着锁死在了卖资源的位置。
当然,我们面对的形势可比俄罗斯更为残酷。因为,我们没有大量天然资源可以卖。
于是,中国的做法其实就是“边缘战略”。
我们运气不好,没有纳粹、苏联、拿破仑三世、南北战争后的美国、二战后的日韩等重大历史机遇期,最牛逼的国家直接给我们大量的先进产业、设备、技术、人才。
我们必须自己想办法搞,哪怕是抄袭,也是费尽心机才有可能获得一些进步。
这就直接决定,我们的战略打法完全不同!
既然最核心的东西一开始得不到,我们就只能选择从边缘地带下手。
地理上,跟非美盟友进行大量的合作,确保我们拥有一定规模的全球经济势力版图。哪怕这些地方很穷,但是,起码我们还是有机会深度参与“中式全球化”。
产业上,就从最低端开始做,慢慢爬坡,逐步替换发达国家的先进产能,干中学。
事实上,我们是把这两大手段相互结合起来,类似于“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都是美国看不上眼的地方,属于美国统治全球比较薄弱的地方,下重手统治的性价比极低。
通过以“中式全球化”的方式,重塑产业和地缘两端边缘地带的态势,逐步构筑围绕中国产业和市场的全新秩序,也就成了中国目前最关键性的核心战略。
同时,尽可能减少主动去刺激发达国家神经的做法,因为很多关键性的设备、零部件还是严重依赖它们的。
赶超型后进国家,其实就是一个“苦”字,半点不由人。
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一开始就被人家榨干人口红利,还要面对前所未有的遏制战略,中国所面对的这个局其实是非常棘手的。
因此,现阶段,我们只能在产品的性价比上去对外进行进攻,先抢市场,再抢技术,利润可以放边上。
不得不说,这种战术其实内伤不小。我们会看到,中国人非常忙碌,但是,就是不来钱。毕竟,这个战术是以牺牲利润率换来产业的升级和扩张。
然而,我们又不得不进行这一关键性一步,否则连起步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现在是中国产业升级最辉煌的阶段,却也是普罗大众最辛苦的阶段。
让利,未必别国还念到你的好;不让利,则举步维艰。
最终,中国的制造业升级,只能是通过数量堆死发达国家的质量,用海量的产能干死发达国家的优质供给。
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的产业升级就是以“价格破坏者”的形象,不断抢夺欧美日韩的先进产业饭碗。
到最后,发达国家会发现自己的产业赚钱也越来越难,凡是中国可以做的东西全部没有利润。
拉长时间来看,这种玩法等于严重打击发达国家赚钱能力,是以掏空发达国家总需求为主。因此,未来西方的供给和需求都会面临极为残酷的逆淘汰,其疯狂的债务也会逐步被中国的产业升级点燃导火索。
坦率说,中国的打法模式下,只要可以不断侵蚀欧美日韩的优势饭碗,那么,就已经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的经济混合战。最终,发达国家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进退维谷”。再配合它们自己内部越来越疯狂的贫富差距和民粹化趋势,未来发达国家严重的通胀和债务危机,其实也是被“锁定”了。
作者:A森,独立经济学家、独立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