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归因理论(你的解释,影响了你的人生)

简宁心理 2025-01-05 22:16:46

你好呀,我是简宁。

我们继续来读《动机心理学》这本书。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人总是乐观向上,而有些人却总是愁云惨淡?为什么有些人面对失败能够迅速调整心态,而有些人却一蹶不振?

这其中,除了性格因素外,还隐藏着一个心理学秘密——归因理论。

01什么是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

比如,你考试没考好,你会怎么想?是因为自己太笨了?还是因为题目太难了?是因为没好好复习?还是因为运气不好?

再比如,你走在路上,不小心撞到了一个人。你会怎么想?是怪自己走路不专心,还是怪对方挡路?又或者,你会觉得今天出门没看黄历,运气不好?

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情绪和行为。

如果你把责任归咎于自己,可能会感到内疚和自责;如果你怪罪对方,可能会感到愤怒和不满;如果你觉得是运气不好,可能会感到无奈和沮丧。

归因理论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心理学概念,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试图找到原因,从而理解这个世界,并预测未来。

02归因理论的两个维度:控制点和稳定性

著名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将归因理论进一步细化,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维度:控制点和稳定性。

控制点指的是你认为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内在归因,就是把原因归结于自身,比如能力、努力程度等;外在归因,则是把原因归结于外部因素,比如任务难度、运气好坏等。

稳定性指的是你认为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

稳定的归因,意味着这个原因长期存在,比如智力水平、性格特点等;不稳定的归因,则意味着这个原因是暂时的,比如当时的心情、努力程度等。

将这两个维度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四种不同的归因方式:

(1)内部+稳定=能力

比如,我数学不好,所以考试总是考不好。

(2)内部+不稳定=努力

比如,我这次考试没考好,是因为我没有认真复习。

(3)外部+稳定=难度

比如,这次考试太难了,所以大家都没考好。

(4)外部+不稳定=运气

比如,我这次考试运气不好,所以没考好。

03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带来不同的影响

同样的事件,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对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举个例子哈:

小明和小红都参加了同一次考试,都考砸了。

小明认为自己考不好是因为自己太笨了(内部+稳定性),于是他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他觉得既然自己这么笨,再怎么努力也没用,于是干脆放弃了学习。

小红则认为自己考不好是因为这次没好好复习(内部+非稳定性),她虽然也感到难过,但她并没有放弃希望。她觉得只要下次认真复习,就能取得好成绩。于是,她制定了新的学习计划,更加努力地学习。

你看,同样的结果,不同的归因方式,导致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走向。

小明所做的归因是消极的归因:将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则容易让他产生习得性无助,丧失斗志;同样的,将成功归因于运气,会让你缺乏成就感,不敢迎接更大的挑战。

而小红所做的归因是积极的归因:将失败归因于暂时的因素,比如没有好好复习,会促使她下次更加努力;同样的,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会提升自信心,更有动力去迎接挑战。

04如何利用归因理论,让自己更积极?

了解了归因理论,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归因方式,让自己变得更积极乐观。

(1)避免过度自我批评:遇到挫折时,不要总是把原因归结于自身能力不足,试着从其他方面寻找原因,比如方法不对、准备不足等。

(2)关注可控的因素:与其抱怨运气不好或环境不公,不如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上,比如提升自己的技能、付出更多努力等。

(3)从失败中学习:将失败视为学习的机会,而不是对自己的否定。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为下次成功做好准备。

(4)培养成长型思维:相信能力是可以提升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遇到挑战,也要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来克服困难。

归因理论,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从而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0 阅读:8
简宁心理

简宁心理

用心理学解读人性,写暖心文字疗愈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