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新剧”《大宋宫词》的女性视角为何耐人寻味?

传媒柯南 2021-04-21 16:39:55

伴随《大宋宫词》的播出,关于大宋历史的讨论再次在各大社交平台升温。

多年来,以大宋为时代背景的影视剧并不少见,早期可追溯到1991年的《李师师》、1998年的《水浒传》,2012年到2015年集中上线的《大宋传奇之赵匡胤》《忠烈杨家将》《精忠岳飞》,再到近两年的《大宋少年志》等,精品屡现。

但纵观此类作品,大多都在讲述男人的故事,即便是以一代名妓李师师为核心人物的影视作品,依然是以男性视角去解读女性。

《大宋宫词》的诞生,无疑打破了这种“女性发声”的寂静。这部由李少红执导,刘涛、周渝民领衔主演的古装传奇剧,称得上是一部以女性视角、女性心理讲述女性角色成长故事的“弥新剧”。

与男性导演视角不同,李少红镜头下的历史传奇故事、人物风貌,甚至剧中人物的一言一行、心理活动,都以全新的“女性视角”呈现。在看了诸多硬核男性视角作品抑或群妃“宫心计”之后,李少红导演的《大宋宫词》反而给观众带来不少“弥新之感 ”。

不可否认,该剧刚播出时的确遭受了一些非议,但不少网友调侃“撑过前几集,就嗑到停不下来了”,随着剧情推进,《大宋宫词》播放量和讨论度也持续攀升,播出期间在三大视频平台播放量都位居前三,骨朵、德塔文、云和等多个数据平台的数据也长期位居同档期剧集前列。

她不是武则天,亦不是李清照

刚柔并济是女性视角的弥新解读

《大宋宫词》的创作者大胆冲破桎梏,以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审视尘封的过往,让观众有机会听到“另一种声音”,这份执掌话语权的胆量,弥足珍贵。

最明显,是对于人物的“另类”刻画。例如《大宋宫词》中绝对回避不了的那个人物——章献明肃皇后,刘娥。

刘娥的一生,曾伴随《狸猫换太子》等文艺作品广为流传,而后长远的岁月里,她始终被认定为狭隘、残忍的“一代奸妃”、阴谋家,以此来突出诸如“包拯”等公正严明的正面男性形象。

但到了《大宋宫词》,这样的“歧视”第一次被打破了。该剧的女性视角为“刘娥”赋予了更为多元的解读,这样的创作具有不少“弥新之处”。

刘娥不似武则天般用比男人更硬核的手段称帝,亦不是李清照般孤独惆怅,将才华与思虑寄情于诗词。正史对她的评价是“有吕武之德,无吕武之恶”,而《大宋宫词》对她的刻画明显更为立体而人性化。

作为政治家,她有智慧、有气度亦刚柔并济,十分善于拿捏分寸,是男性镜头下鲜少有的特殊女性形象。

她足智多谋,才能卓越,处理政事严谨周密,善于处理危机。党项之争,李继迁联合潘罗支伺机谋反,刘娥建议皇上选择京兆府这个折中之地与班若石见面,破解了被动的局势。

她有着一份丝毫不逊色于帝王的大胸怀,甚至来讲,这个人物的大局观与四两拨千斤的人物魅力更令人拍案叫绝。

宋真宗赵恒驾崩后,朝中大臣纷纷反对皇后刘娥垂帘听政,刘娥见招拆招,表现出自己女性化的柔弱一面,避免硬碰硬两败俱伤,化解了正面冲突。

作为母亲,她能在生死关头为了孩子放弃被救援,只身再入敌营,将无私伟大的母爱诠释得淋漓尽致。

作为团队BOSS,一生衷心的下属苏义简触犯了朝廷律法,为避免因私护短,让新皇难服众,刘娥忍痛亲自批复奏疏让忠臣赴死,但却在狱中为苏义简缝制长襦锦袍作为寿礼,如此重情重义、公私分明的女BOSS,太过罕有。

作为赵恒的妻子、大宋的皇后,为了能辅佐丈夫,稳固大宋江山,刘娥不得不在“狸猫换太子”事件中保持缄默,心怀对好姐妹宸妃的愧疚,用心养育对方的儿子,为给孩子留下政通人和的朝堂,倾尽心力。

甚至是赵恒死后,刘娥接棒替他守护大宋江山,最终面对挚爱之人留下的遗诏,刘娥入太庙陈情,也是为了袒露心声,她没有篡权的野心,辅佐小皇帝并非为了私欲,而是为了守护大宋江山。刘娥所展现出的胸怀,比男人们想象中要博大宽广。

但也正因为如此,她的不篡权,却成了男人们愿意承认她的最重要原因,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原本就是歧视。可以说,刘娥也是具有悲剧色彩的女性代表。

摘下王冠、脱下衮服沐浴在阳光下的那一刻,刘娥终于做回了赵恒的莺儿,微笑着迎接死亡,谁说这样的“下线”方式,不是李少红导演细腻女性视角的神来一笔?如此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弥新解读”,其中应该也夹杂了些许对女性人生价值的悲哀。

赵恒、寇准、郭皇后、潘玉姝……

女性导演镜头下的大宋群像描摹

《大宋宫词》收官当晚,刘涛在微博上发长文与刘娥告别,与此同时,#刘娥向赵祯坦白狸猫换太子#、#刘娥着衮服进太庙#等剧情向话题同样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直至收官,这部传奇剧依旧为观众留下了诸多谈资——跌宕起伏的剧情、充满宋风美学的服化道,尤其是朝廷君臣、皇族亲氏等人物群像的塑造……话题满满。

尤其是李少红导演以女性视角对众多人物的解读,不仅让每一个人物都得以有血有肉有情感,更通过生动细致的名场面,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比如与刘娥比肩“大宋合伙人”的赵恒,虽贵为天子,但依旧是个“王朝打工人”,心力俱疲之时,他登上城楼,俯视都城中的万家灯火,对妻子袒露压力——“万里江山千钧担”,换回爱妻一句“臣妾陪你担着”的时候,赵恒脸上展现的明明就是天下每个丈夫都该有的喜悦。

《大宋宫词》的厉害之处,就在于通过对场景和人物的刻画,创造穿越时空的“通感”,与观众实现情感共鸣。

除了夫妻深情,剧中的君臣之义同样让观众看到大宋诸多忠臣文人的文治精神,展现出了大宋的时代风貌。宋真宗灵柩前,寇准吐血惜别的场面不知触动了多少人的心。

此外,《大宋宫词》对“女人们”之间复杂人物情感的描写,更充分展现了李少红导演女性视角下深厚的叙事功底。虽然她们有不同的成长轨迹、生活方式,秉持不同的价值观,但这部剧中对于女性之间关系的描述,摒弃了心机与雌竞,是带有更高级艺术色彩的。

剧中的刘娥和郭清漪从出身、经历、皇氏身份等多处形成对照,两位“皇后” 并非“后宫敌对关系”,而是因相同的善良底色得以互相理解。

郭清漪生命的最后,举荐刘娥做皇后,足见其大家风范。这个情节设定既是李少红女性导演视角下对“女性命运共同体”的解读,也是对特定时代背景下叙述的创新。

还有铁腕果敢的大辽萧太后,多年来驰骋沙场,有胆识、有谋略,她和刘娥有很多共性,同为母亲也使得二人之间更多了一份体恤。

虽然她们分别属大辽与大宋,所持立场不同,但同样的才华与气魄使她们互相懂得彼此。《大宋宫词》独特的女性视角,为残酷的战事增添了一份柔情。

《大宋宫词》中更不乏对悲剧女性命运的揣摩。潘玉姝的一生被家族裹挟命运,父亲兄弟都希望搭借她的皇宠晋升,她是古代社会女性命运不由己的真实映照。

为了争宠,她曾不择手段,然而在临终前,她感恩于刘娥保全了女儿,流露出真实的一面。但终其一生,潘玉姝都是家族争权夺利的牺牲品,既可恨又可怜可悲……

李少红导演女性视角下的描摹,凸显出《大宋宫词》的“弥新”之处,更让大宋群像延绵出旺盛的生命力。

早前,李少红导演曾在采访中表示:“现在逐渐的,大家在倡导从性别视角来解释和看待我们生存的时代,我觉得这是一个‘自觉’的发生,在这之前其实我们的女性视角的创作,很多时候是不自觉的,而现在是自觉地创作,这个是很重要的,我觉得挺好的,也希望能延续这样的创作。”

李少红导演所谓的“自觉”与社会发展进程、女性在影视行业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等因素密不可分。这一点,在女性意识觉醒的当下,基于艺术创作或生活日常,都有值得思考的价值。

《大宋宫词》的作品情感和呈现方式都在极力摆脱过往古装剧的叙述视角,用创新精神和积极落地的价值观,为观众输送不同时代语境下的新鲜论调。在“她力量”崛起的当下,观众需要的不仅仅是骁勇善战的男性英雄,爱看的也不仅仅是能撕能演的宫中妃嫔。那些被“男性镜头下的历史”忽略的女性力量,同样有“被看到”的权利。

《大宋宫词》的女性视角,是一种平权的视角。之所以被称为“弥新”,是因为它带给观众的,并非仅是一段历史的全新演绎,而是引导人们用现代眼光去解读既往的故事,思辨回味过后方得始终。

《大宋宫词》真正实现了对于女性的“去标签化”。以往,历史凭借夺权与否为武则天和刘娥判了“标签”,但经过时代变迁、文化演绎,这种“标签”与所谓的“善恶”又颠倒过来了。但真正的女性视角是不会给女性张贴任何“标签”的,女性可以自由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才是真正的女性视角,也是《大宋宫词》想表达的内涵。

不被定义,自由生长,《大宋宫词》为女性给予了最美好的愿景,弥足珍贵!

1 阅读:25
传媒柯南

传媒柯南

最一手的娱乐资讯,最新鲜的影视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