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寂寞的红酒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美国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取得了太平洋上的制海权。与此同时,日本的另一支舰队早已南下,对东南亚的欧美殖民地发动进攻。在东南亚,日本势如破竹,打得欧美殖民军队抱头鼠窜,仅仅半年时间就占领了大半个东南亚。日本之所以进攻东南亚,最主要的一个目标就是东南亚的石油。当时美英等国家对日本实施了制裁,切断了对日本的石油、橡胶等资源的供应,使得日本狗急跳墙想出了去东南亚抢的主意。当时东南亚拥有缅甸和印尼两大石油主产区,两大的石油产量高达900万吨,完全可以满足日本的需要。对于日本而言,东南亚的石油太重要了,价值太大了,否则日本也不敢铤而走险。不过有意思的是,虽然日本占领了东南亚,但日本石油匮乏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日本仍然在为石油发愁。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日本占领了盛产石油的东南亚,为何仍然一直处于“油荒”中?
首先,在日本进攻东南亚时,英荷等国破坏了当地的石油设施。从1941年1月中旬开始,随着日军的日益逼近,英国人和荷兰人把当地的油井和冶炼厂以及储油设施全都给炸了,连输油管线都没放过。这使得两地油井的产量大幅度下降,如果不是过于仓促,估计英国人和荷兰人连根毛都不会给日本人留。由于英国人和荷兰人的破坏,使得日本恢复生产非常麻烦。日本是个后起的新兴工业国家,虽然工业化速度非常迅猛,但底子很薄。尽管日本占领了东南亚的油田,但日本缺乏足够的技术人员和石油工人。为了恢复生产,日本把国内70%的石油工人(约4000人)全都调到了东南亚,虽然日本人努力修复,但修复非常缓慢,直到1943年南洋油田的产量才恢复到战前的水平。
不过虽然日本修复了油田,但新的问题来了,那就是运力不足。由于家底太薄,日本舰船在战争中又消耗过大,所以日本的运力严重不足。实际上,珍珠港事变前,由于运力不足,日本人一直在租用英国和荷兰的商船运输。当日本和西方国家开战后,日本人运力不足的问题立马显现。更让日本人抓狂的是,美国潜艇专门对日本的运输船尤其是运油船下手,使得日本从东南亚运往本土的石油损失严重,大部分运油船被击沉在海上。1943年印尼油田的石油产量恢复到约700万吨的战时最高峰,但日本实际运回国内仅仅200万吨左右。1944年,由于美国控制了太平洋上的制海权,日本的海上交通线被切断,日本已经无法将哪怕是一船的石油运回去。
由于石油运不回去,日本人没办法,因此被迫把舰队开到了东南亚,驻扎在菲律宾和印尼一带,这样可以解决舰队用油的问题。这也是日本和美国的海上大决战爆发在菲律宾莱特湾附近的主要原因。不过虽然这个策略解决了舰队的用油问题,但本土的油荒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到最后由于缺乏燃油,日本人只能用豆油、松脂等替代品充数。日本为了挖松树根炼油把国内的松树几乎挖光了,很多舰船也被改成烧煤的了。虽然日本人千方百计的搜罗石油,但军队和工业生产连最基本的需求都解决不了,更挽不回失败的结局。最终,在盟军的猛烈打击下,日本战败投降。一定程度上讲,日本是输在了石油上,输在了资源上。如果日本有足够的石油,或许会更加难对付。盟军想要击败日本及其盟友德国、意大利,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需要更多的时间。
参考资料:《二战史》、《太平洋战争》、《战争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