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来确定自己的立场或行为准则。
当一个人认为某事是善的,他可能会支持或参与;如果认为是恶的,则会反对或避免。
作为核心驱动的人心,可以理解为人的理性、情感和道德意识的综合体现。
而对于野兽来说,核心驱动的就是立场,比如在广袤的草原上,凶猛的狮子捕猎柔弱的小鹿,从人类视角上来看也许狮子是在“霸凌”小鹿的生存权,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又让人们意识到,野兽视角下的善恶之分,就是“能不能活”这一立场的博弈,
能活,行为就是善的,
如果连活都活不下去,善恶还有什么用呢?
人与兽在善恶问题上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但若是把善恶“切除”只谈立场的话,会发现在人类社会和丛林法则之下,那些颇具微词的共鸣,
能够让人们,尤其是生存在“食物链底端”的人们更能意识到自己的处境,
以及自己该如何面临处境。
比如在丛林法则之中,上文提到的弱肉强食这一问题,从维护与保障的角度来说,那些肉食动物的生存环境也未必是理想的,
而“被捕猎者”在生存条件上往往相对简单,这里提到的简单并不是容易,而是生存所需要的支撑,相对简单。
草原上是草多还是肉多,我们一目了然。
而对于人类社会而言,那些生存在“食物链底端”的人们往往会以悲哀的心态认为自己是食草动物,虽然生存的要求看似简单,但实际上也绝非易事。
直到后来他们开始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不是食草动物,
而是草,
只是草。
要知道,食草动物对草,或者其他植物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而草相对于食草动物而言,更加具备那些“底层特质”,
草不会“奔跑”,不会“挣扎”,不会“远离”。
若是说的更加贴切生活,那么可能还需要更为深刻的更正,
草“不能”奔跑。
不是不会,而是不能。
草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落叶还需归根,凭什么要让草离开呢?
可问题就在于,草不离开,就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威胁,而这些威胁,草也没有能力与之对抗。
那些在肉食者眼中的美味诱惑,在人类看来楚楚可怜的小鹿,
也是这些植物眼中可怕的“杀手”阿。
立场与善恶的关系,我曾经以为是相辅相成的,
但后来看过了很多是是非非,以及那些“莫谈是非”的问题之后我开始意识到,
善恶与立场,是两个维度的概念。
我们不能否认善恶的价值,不能说“因为恶太多”所以就把善的价值不断贬低,我们也要意识到,善恶之间的概念,也绝非用那些本就偏激和主观的言论,就可以轻易总结和概括的。
而对于立场来说,则没有那么繁琐,也没有那么值得深思。
因为立场就是代表个人状态的体现,我需求,我就要索取来满足需求,我吃亏了,我就不能让那些占我便宜的人好过,
我受委屈了,我就不能大言不惭的去说“存在必然合理,我受委屈也是合理的”这种令人作呕的废话。
立场是直白的,立场是现实的,立场也是清晰可见的。
如果我们发现,立场开始变得模糊了,那么我们就需要想想,
那些试图扰乱视听,试图混淆立场的东西之中,
狼和羊的故事,正在滚动上演:
羊依靠什么,狼就披着什么,
所以“披着善恶的狼”就会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