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五幸:抓阄,生产队分地时的民间智慧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落实联产生产责任制,分地到户,这在村里可是头等大事,关乎着家家户户的切身利益。
种地之人都渴望能拥有离村近、水肥条件好的田块,然而僧多粥少,这可如何是好?为了使分配的结果能让众人信服,新寺村里的长辈们聚在一起商议了许久,最终想出了一个土办法——抓阄。
抓阄,便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于公开场合杜绝弄虚作假,依靠“揭开碗碗看点点”,全凭运气,颇有点认赌服输的江湖意味。
分地的前期准备工作极为繁杂且细致。生产队长高德义领着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农,手持皮尺,在田间地头忙碌了好些日子。他们将队里的 282 亩农田,依照土壤的肥沃程度、距离村子和水源的远近,划分为一、二、三等地,并仔仔细细地标注上数字。那些靠近村子、土质黝黑肥沃的,八分五便抵作一亩;稍远一些、肥力一般的地块,一亩便是一亩;而更远的田块则一亩一分五算作一亩。地块的等级在社员大会上公布,以使大家心中有底。
到了抓阄的那一日,村里热闹得如同过会一般。天刚蒙蒙亮,男女老少便都聚集到我家门口饲养室的院子里。
此时的饲养室院子,被一层淡淡的晨雾所笼罩,仿佛披上了一层轻柔的薄纱,为这场关乎各户命运的抓阄增添了几分神秘的韵味。
院子中央摆放着一张陈旧的木桌,桌上放置着一个用红纸糊得方方正正的盒子,里面装着写有地块数字的纸条,似乎隐藏着众人对未来的憧憬与期盼。盒子周围,社员们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大伙交头接耳,眼神中满是紧张与期待。
“大伙都安静啦,听我说!”队长高德义扯着嗓子高声喊道,“今天,落实上面的政策,分田到户。咱按抓阄来分地,公平公正,全看各自的运气,谁抓到啥就是啥,绝不许反悔!”言罢,他拿起纸盒,用力地摇晃了几下,以确保纸条充分混合。
第一个上前抓阄的是村里的老庄稼把式高老爷,他迈着沉稳的步伐,双手在衣角反复擦拭,似乎要擦去手心的汗珠,又像是在擦拭这份庄重。此时,微风轻轻拂动他灰白的头发,晨光透过薄雾洒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映出一道道明暗交错的光影。走到桌前,他深吸一口气,手在衣角又擦了擦,缓缓地把手伸进盒子,手指在里面摸索了好一会儿,才捏住一张纸条。那一刻,全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眼睛紧紧地盯着老爷的手。老爷慢慢抽出纸条,展开,目光扫过,脸上先是一紧,随即舒展开来,心中暗自欣喜:“嘿,这运气还算不错,虽说不是最好的地,但也差不到哪儿去。” 他高声念道:“20 号地!”人群中顿时一阵骚动,有羡慕的,也有庆幸没轮到自己先抓的。
接着,我叫爷、叫爸、叫伯、叫叔、叫婆叫姨的也按捺不住,纷纷上前,依次摸阄。风兰姨嘴里不停念叨着:“老天爷保佑,给咱家块好地。”她伸手进盒时,微风恰好吹起她肩头的碎花手帕,手微微颤抖,纸条刚到手,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看到结果后,撇了撇嘴,心里一酸:“唉,这命哟!咋就抓到南岸子的地呢,往后这庄稼可得费不少劲。”但她也没再多言,默默把阄递给英轩叔。
父亲高富荣代表我们家抓的阄,结果也是村里的“南岸子”地,离村子远,送肥收庄稼要比别人多跑些路。时过境迁,当时看似不好的地,如今却有了好的用途。看来老天终究是公平的。
扯得有点远了,言归正传。孩子们在人群的缝隙中钻来钻去,好奇地张望着,他们虽不太明白大人们的焦虑,却也被现场的紧张气氛所感染,不再嬉笑打闹。年轻后生们则故作镇定,可那攥紧的拳头还是暴露了内心的起伏,心里想着:“不管抓到啥,凭咱这膀子力气,总能把地种好。”
不单是分地,生产队里分骡子、马和牛、大型农具这类重要之事,抓阄同样是“一锤定音”的办法。队里的牛马有膘肥体壮之分,农具也有新旧之别,抓阄让每家每户都拥有平等的机会。这种方式看似靠运气,实则蕴含着群众对于公平的执着追求。
抓阄这种方式或许不够精细、也不“科学”,没有复杂的过程来权衡利弊,但在农村,在资源有限、人心渴望公平的环境下,恰恰抚平了生活的褶皱,让土地和生产资料顺利分配到各家各户,使得联产到户生产责任制度得以落实,生根开花结果。
“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寒来暑往,冬去春来,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回首,抓阄的背后是乡村长辈们独有的智慧。它深深扎根于乡土人情之中,以最为直白的方式化解矛盾,坚守公平的底线,让乡村秩序井然,也让那份质朴、坦然的民风,在岁月的长河中悠悠传唱。
抓阄,是生产队解体分田到户时农民的集体智慧,是特殊情况下运用“土法子”来体现公平公正。摄影:李卫平赵小利
作者介绍:高五幸,笔名:高五星,初中文化,西安市灞桥区新筑街道新寺村人。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理事、《美篇》文学领域优质作者,灞桥区作协小说委员,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出版有《灞上烟火》《灞上人家》《灞上放歌》散文小说诗歌文集三部。《我的祖母高王氏》一稿荣获陕西农村网征文三等奖;《港兴路惊闻喜鹊声》在首届“才子杯”文学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9年荣获《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学杰出贡献奖》,获《东方散文》“海洋杯”华语散文大赛优秀奖等多项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