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经中央军委审议确认了三十六位中国当代军事家,我国最高国家领导人、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主席当之无愧的名列三十六位军事家之首。
可名列榜首的军事奇才毛主席却把一人称为是自己的军事高参、军事教育的顾问,更是给予此人极高的评价,把此人称为“郭子”。
此人是谁?他为什么会获得毛主席如此高的评价呢?他就是我军研究《孙子兵法》第一人郭化若将军。
获得蒋介石青睐的黄埔高材生郭化若,1904年8月10日出生于福建,他的父母都是识文断字的人,所以期望着儿子也能做个有学识的人,他们从小就亲自教导他阅读家中的古典书籍。
通过多年对古典书籍的阅读,郭化若不仅对书中讲述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倒背如流,更是对英雄人物的气节崇拜之至,这也为他之后能投身革命打下了夯实的思想基础。
在郭化若十三岁时,父母送他到学校就读,鉴于他已有了相当的文化基础,他直接跳级在五年级就读,并在三年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福建省立第一中学。
然而,昂贵的学费却让他止步于校门前,无奈的到一所农林学校预科班就读,并于一年后转入本科,可此时,他的家境已经贫寒至极,书是实在无法再读下去了。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郭化若选择离开家乡去外面打拼,他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小时候在报馆抄写通讯练就的一手好字,在一家会馆靠给人代写书信、抄稿件等为生。
在此期间,他经人介绍参加了一个进步团体,在跟随团体参加了一些进步活动后,他逐渐对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于1924年加入了国民党,并萌生了投笔从戎的想法。
1925年,郭化若把想法付诸了实际行动,他毅然报考了黄埔军校,并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黄埔四期的状元,和林彪、刘志丹等人成了同期生。
在黄埔期间,他结识了一些共产党人,阅读了一些进步刊物,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有了一些认识。
后来,他跟随东征军参加了讨伐叛军陈炯明的战斗,在这次战斗中他对共产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年冬天,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郭化若以优异的成绩从黄埔军校毕业后,他被留校担任了炮兵第2队的代理队长。
在他留校任职期间,由于他的优秀,再加上教官的举荐,蒋介石曾经两次要调他去担任秘书,但都被他坚决的拒绝了,因为他心中的天平已经偏向了共产党,认为共产党才是真正为国家、为民众着想的。
在“中山舰事件”发生后,郭化若彻底对国民党失去了信心,他毅然决然的退出了国民党,坚决的全身心的投入了共产党的怀抱,从此走上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1927年,连续爆发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全国到处弥漫着白色恐怖,各级党组织都遭到破坏,共产党员们被反动派四处追剿屠杀,共产党几乎遭到灭顶之灾。
在这危险时刻,郭化若没有丝毫退缩,他坚定的沿着南昌起义部队行进的脚步追赶上了起义部队,在跟随部队艰难转战期间,朱老总的游击战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留学归来初露锋芒1927年11月,郭化若奉中央命令到苏联学习,可他人在苏联,却始终心系国内的革命形势,在得知朱、毛红军井冈山胜利会师后,他彻底在苏联待不住了,立即向校长提出了终止学业,回国参加革命的请求。
经过一番周折,校长最终同意了郭化若回国的请求,他于1929年春天回到了祖国,回到祖国的他,立即向组织提出了要去井冈山参加红军的要求,组织上也很快批准了。
当他辗转赶到福建,加入红四军时,他受到了朱老总的热烈欢迎,朱老总早在南昌起义时就注意到了这个黄埔的高材生,现在他留学归来加入红军,正好可以加强红军的干部力量,他被任命为红四军第2 纵队参谋。
郭化若没有让赏识他的朱老总失望,在一次指挥攻打漳平的战斗中大显身手,取得了以少胜多的傲人成绩,充分展示出他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他也因此被提升为了纵队参谋长,在纵队队长牺牲后,他又接任了队长的职务。
郭化若在纵队时,读到了毛主席关于批评军阀作风的一些文章,但是却没有见到毛主席本人,因为毛主席就在郭化若到达红四军前,由于没有当选前委书记,而离开红四军到闽西特委去工作了。
但是,红四军在失去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后,工作开展的极为不顺利,各纵队是各自为政,丝毫没有大局观。
在这种局势下,朱老总、郭化若等人先后给毛主席写信,请他回红四军主持大局。
郭化若的信受到了毛主席的赞赏,主席在回到红四军的当天晚上,就向朱老总询问了郭化若的基本情况,并在前委召开扩大会议前先见了他。
这次见面虽然时间不长,但是郭化若的见识和谈吐却给主席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在古田会议期间,毛主席又特意接见了郭化若,在听取了他关于在红四军工作期间的体会、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后,主席对于他的回答给予了肯定,并随后交给了他一项特别的任务-让他把今天的谈话整理成文字材料。
郭化若用了整整三天,把他和主席的谈话整理成了一篇详尽的文字材料,这篇有理有据、分析透彻的资料一交到主席手中,立刻受到了主席的高度赞扬,这也为之后他能留在主席身边工作打下了基础。
成为主席的高参1930年初,在毛主席的提议下,郭化若被调到红四军军部担任参谋处处长一职,从此开启了他跟随在主席身边,成为主席高参的革命生涯。
这个职位相当的重要,因为他不仅要负责司令部具体的指挥作战,还需要亲自拟定一些重要的作战文书,也就是说,他成为了离主席最近的,且掌握着大量核心机密的人。
在主席的直接领导下,郭化若参加了长沙、及多次“反围剿”等战斗,经过这一系列的实战,他不但提高了自己对战斗的见地,对于主席提出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也做出了更加具体化的法则,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主席的战术思想。
更值得一提的是,郭化若不但自己本职工作干得极为出色,还在主席和朱老总的支持下,参与组建了红军第一支工兵队和无线电队。
尤其是无线电队的建立,郭化若更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不辞辛劳的,一一找被俘获国军中有电台技术的人员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导这些人员能留下为红军所用,最终用缴获的“一部半”电台,和俘虏中同意留下的技术人员,为红军创建了第一支无线电队伍。
但就在郭化若尽情施展他的工作才华时,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在党内占了上风,由于他对毛主席的坚决拥护,导致他受到“左倾”路线领导者的强烈排挤和打压。
他先是被调职离开了红一方面军,紧接着他被“左倾”路线领导者解除了一切领导职务,调到红军学校当了一名教员,但这还不算完,就在他刚刚到达学校时,就被宣布开除了党籍。
庆幸的是,当时任红军学校校长的何长工同志是个惜才的人,他没有对落难的郭化若落井下石,而是让他充分发挥他的才能,用他的一身本领去好好教导学员们,为红军培养出大量的军事人才。
而郭化若也没有因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自暴自弃,在何校长的支持下,他很快就积极的投入到新的工作中,获得了学员们的好评,并多次被学员们推举为模范教员。
在跟随红一方面军完成长征到达陕北后,郭化若主要从事部队的教育训练工作,期间也曾多次和毛主席书信来往,并多次向主席提出想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的愿望。
主席在回信中对郭化若在军校期间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并答应了他到党校学习的要求,还特意在信中提到以后“仍请你对军事教育作我的顾问”,可见郭化若这位高参在主席心中的分量还是相当重的。
1938年7月,在毛主席的亲自过问下,郭化若被开除了七年的党籍终于得到了恢复,并于当年9月,在主席的亲自安排下,他得以达成了到中央党校学习的愿望。
从党校毕业后,郭化若担任了军委一局局长一职,重新回到了主席身边,再次担负起主席高参的重任,并开始了对《孙子兵法》的研究。
期间,郭化若还被主席以“郭化若的水平不亚于我”的理由,特派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去代替主席教授战略学,可见主席对他有多认可。
1939年11月,郭化若经过几个月对《孙子兵法》的研读,以及主席对他的指导,写出了四万多字的《孙子兵法之初步研究》,这篇得到主席肯定的文章一经发表,就在国内,尤其是在国民党军官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从此,郭化若的名字就和《孙子兵法》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他不断地对《孙子兵法》进行反复的研究,关于兵法的新作也不断问世,在1957年《今译新编孙子兵法》出版后,主席甚至给出了“古有孙子,今有郭子”的评价,他也由此获得了一代儒将美名。
1995年11月26日,这位曾经获得毛主席多次高度赞扬及评价的一代儒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结语:郭化若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他长期在领袖毛主席身边工作,被誉为主席的高参,还曾经因为支持主席正确的军事路线,而受到打压,甚至被开除了党籍。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颓废,而是坚定的继续为党服务,在回到领袖身边后,继续当好领袖的高参,最终在军事方面获得了不可小觑的成就,同时也收获了领袖的高度评价,这也算是对他这一生最好的诠释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