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抗美援朝第二阶段的战斗正式打响,由宋时轮将军率领的第9兵团在长津湖一带同敌人展开了浴血奋战,并最终取得了重大胜利。
多年以后,再度回忆起这场辉煌战役时,身为统帅的宋时轮却百感交集,胜利固然无比荣耀,但胜利背后的巨大牺牲更加让他永怀难忘。
对于久经沙场的宋时轮,为何会对长津湖战役耿耿于怀呢?曾任9兵团政治部主任的谢有发将军在他的回忆录中揭示了原因,也由此道出了一段尴尬往事。
革命之路1907年,宋时轮出生于湖南醴陵县,虽然是农民家庭,但他的父母还是竭尽所能地供他上学,而宋时轮也很懂事,勤奋刻苦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醴陵县立中学。
在中学读书期间,宋时轮受到学校进步教师的影响,开始阅读大量具有先进思想的刊物,后来他又与左权、蔡升熙等同学发起成立了“社会主义研究会”,大家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内外局势,并积极参加反帝反军阀的学生运动。
长此以往,宋时轮等人在学校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引起学校领导的注意,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们直接开除了宋时轮等人的学籍。
虽然离开了心爱的学校,但宋时轮的革命斗志却并没有低沉,1926年,在外辗转多年的他成功考入了黄埔军校,并顺利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年以后他光荣地转为一名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然而,宋时轮的革命道路却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在广州不幸被捕,在入狱期间,他积极参加了狱中党组织发动的绝食和要求放风、看书、看报等活动,同敌人展开了坚决的斗争。
一年后,宋时轮终于逃出樊笼,重获自由的他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党组织的征程,在多方找寻无果的情况下,他索性组织起一支游击队,同当地的反动势力坚持进行斗争。
直到1929年秋,历尽艰辛的宋时轮才重新找到了党组织,他所带领的游击队也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而他的革命之路也由此正式开始。
红军革命时期,宋时轮多次参加反“围剿”斗争,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在经历了长征的磨练之后,他随队顺利到达陕北,之后又先后参加了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宋时轮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战斗中去,在党中央的整体部署下,他率部进军雁门关,通过顽强不懈的斗争,终于在那里成功开辟了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解放战争期间,宋时轮以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的身份,先后率部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梁山阻击战、济南战役等著名战役,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
从1949年开始,宋时轮被任命为三野第9兵团司令员,在他的指挥下,第9兵团同第7兵团一起首先突破了国民党军长江防线,此后他们一路南下,进一步扫清了国民党残余势力。
1949年5月9日,第9兵团接到协同第十兵团解放上海的命令,宋时轮立即组织军队向上海进军,在突破了国民党守军的重重反抗之后,最终胜利完成了解放上海的任务。
上海解放以后,宋时轮兼任淞沪警备区的司令员,在他的带领下,全体战士严格落实不扰民政策,上海治安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全市的社会秩序很快便稳定下来。
赴朝作战1950年9月,正在准备执行解放台湾任务的第9兵团被紧急停止渡海作战训练,按照中央军委的整体部署,部队火速转移到山东兖州、泰安整训待命,与此同时,身处外地的宋时轮也被紧急召回北京。
中央军委之所以会有如此安排,主要是因为朝鲜战场上的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战火已然烧至鸭绿江边,面对美帝国主义的公然挑衅,党中央和毛主席经过周密研究,最终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要决策。
奉命进京的宋时轮第一时间接到毛主席等领导人的亲自接见,向他当面交代了抗美援朝的任务,宋时轮当即表示保证完成任务,经过简单部署之后,他率领着第9兵团离开祖国,赴朝作战。
11月6日,宋时轮率领着第9兵团准时到达朝鲜战场,简短寒暄之后,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便向他下达了第一份任务,那就是带领第9兵团开赴东线战场参加第二次战役。
要知道,这可是第9兵团抵达朝鲜后的第一仗,全军上下都憋足了劲,下定决心要以一场胜仗来开个好头。
在对作战场地进行全面考察之后,宋时轮迅速制定出了开进计划、保密规定以及防空措施,准备要以隐蔽行军的方式向战场开进,对敌人发起出其不意的攻击。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宋时轮亲自指挥部队落实既定计划,一路上,他们小心隐蔽,秘密潜行,哪怕敌军每天出动各种飞机严密巡视、四处轰炸,也未能发现他们的行踪。
就这样,宋时轮指挥着第9兵团于11月21日顺利到达了指定地区,圆满地完成了开进任务,而如此大规模兵团隐蔽前行的案例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甚至有西方军事学家将其称之为“当代战争史上的奇迹之一”。
11月27日黄昏,第二次战役正式打响,宋时轮的第9兵团接到了向长津湖地区进攻的任务,自接到命令之后,宋时轮立即做出紧急部署,派遣部队向长津湖进军。
由于正值隆冬时节,朝鲜当地的气温持续下降,待到夜间时最低温度能降到零下30多度,如此天寒地冻,冒寒前行的第9兵团已实属不易,然而雪上加霜的是,由于行军仓促,兵团里的部分士兵未能及时更换冬装。
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第9兵团的战士们仍旧顽强地踏雪而行,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不顾严寒、不计风雪,凭借着英勇无畏的钢铁意志,在宋时轮的英明指挥之下,闯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立下了永不磨灭的战功。
12月1日,9兵团第二十七军在新兴里将美军一个整团全部歼灭,首次开创了志愿军全歼美军一个建制团的范例。
与此同时,9兵团第二十军六十师在富盛里的战斗中,成功击毙和俘虏美军近千人,缴获和击毁敌坦克汽车78辆。
对于第9兵团入朝后的接连大捷,党中央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毛主席亲自致电,热烈庆祝9兵团的两次歼敌大胜利,并对9兵团全体官兵提出高度赞扬,号召全体志愿军战士学习9兵团的战斗精神。
不灭军魂长津湖一役,第9兵团在做出了极为重要贡献的同时,其自身却是付出了极为惨烈的代价,累计减员4万多人,而更让宋时轮感到惋惜的是,在这4万多人中,有很多战士并非牺牲在对敌奋战之中,而是因冻伤或是失踪、或是掉队。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除却因为朝鲜天气极度寒冷之外,战士们的御寒棉衣和食品补给严重缺失,这对于身处在战斗前沿的9兵团战士们无疑是致命的危害。
在寒冷的长津湖,当美军士兵裹着厚厚的保暖服尽情享用美味佳肴之时,9兵团的战士们却穿着单薄的衣裳、啃着冰冷的土豆,由于体内没有充足的热量,9兵团内出现了大量冻伤人员。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棉衣缺失、供给不足的问题呢?曾经在9兵团担任政治部主任的谢有发将军,在他的回忆录中道出了这件事情的真正缘由。
原来,在第一次战役结束后不久,美军就发起了圣诞节攻势,妄图以钳形攻势对志愿军进行夹击,为了粉碎敌人的险恶图谋,彭德怀决定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在西线集中兵力,消灭敌人。
而这样一来,东线的兵力就不够用了,为了挡住东线的十万美韩联军,宋时轮的第9兵团临危受命,在没有做好充足后勤准备的情况提前入朝,由于长久以来第9兵团都是在南方作战,故而他们的穿着还是轻薄的棉衣,入朝以后根本就无法应对零下几十度的低温。
据谢有发将军回忆,第9兵团从临江出发后不久,就有500余名战士因为手足冻伤严重无法行走,而整场战役下来,非战斗减员一共在3万人左右。
每每提及这段往事,宋时轮的心中都充满了愧疚之情,要知道他曾在率军过江之前便向负责后勤供给的高岗提出过推迟两天过江的申请,但却遭到了高岗的拒绝。
就这样,第9兵团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奔赴战场,但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凭借着钢铁般的意志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取得了骄人的战绩,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战斗故事。
无论是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还是以身体当作炮架而壮烈牺牲的“一级英雄”孔庆三,还是身先士卒勇闯敌营的连长李昌炎,更还有令敌人都肃然起敬的以战斗队形姿态牺牲的冰雕连,所有的这些英雄事迹都共同铸就了长津湖上的不灭军魂。
长津湖之战,英勇无畏的中国志愿军战士以坚不可摧的力量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士气和威风,让全世界都见识到了我中华民族的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力量。
长湖战役结束后,宋时轮因战功卓越而受到奖励,所有志愿军将士们都向他投予了赞美的目光,但他的脸上却并没有喜悦的笑容。
回首过往,宋时轮心中有着无限愧疚,倘若当时自己能多多坚持一下,让第9兵团准备得更加充足一些,或许长津湖一役的伤亡代价会更小一些吧。
但这世间是没有如果二字的,长津湖的惨烈已然成为历史,但那用冰雪铸就的军魂将永存人间。
参考资料:
人民英雄网:《宋时轮》
澎湃新闻:《带你了解长津湖战役》
党史博采官方账号:《长津湖战役,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悲壮惨烈的一次战役,比电影更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