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2:双重妄想》:当小丑不再发疯

混沌真不开窍 2024-10-18 14:54:51

《小丑》曾是一部引发我痛觉的电影。

但我觉得很多人和我相反:是把它当一部“解气”的爽片来看的。

承认吧,不论影评人将这片儿捧得多高、也不管它拿了多少奖,它能走上神坛并风靡世界的最大原因是:它把绝大多数人看爽了。

“爽”是因为它很方便人自我带入:

首先,一个贫富悬殊、翻身无望外加人情冷漠、虚伪势力的社会,很好带入——这从电影开篇亚瑟和卫生局社工的对话就已奠定:

“是只有我这么觉得,还是这个世界真的越来越疯狂了?”

“气氛是很紧张。大家都很沮丧,人人都在挣扎,找不到工作,如今世道艰难......”

其次,身处这样一个残酷暴戾的社会,很易激起人愤世嫉俗、自怜自艾的情绪。而华金·菲尼克斯以其恐怖的演技,细致展现出一个原本只能算有点病态的人如何被更加病态的社会彻底逼疯的全过程,这就更方便人去带入了。

活在这样一个世界:

孤独、压抑、委屈、愤懑;

无法交流、找不到存在感;

臆想、诞妄、认知失调;

挣扎、绝望、自暴自弃、自我毁灭......

在孤立主义盛行、国与国之间矛盾加剧、种族战争愈演愈烈的今时今日,人们普遍的生存状态和普天之下的底层共识似乎都趋同了——他们需要一个发泄口,于是《小丑》顺势成了“时代电影”。

看着在一个熟悉的平行世界,有那么一个令你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的受害者,以在大银幕上放大自身痛苦的方式替你“反抗”那些你不敢反抗的、发你不敢发的疯还最终取得了社会的“认可”,这种感觉就叫爽。

问题是:爽过之后怎么办?

——反正我是有点累。

尤其是从2019到2024,五年过去了,发生了太多。很多事情越来越疯,疯到出乎意料、震碎三观。别说跟着一块疯的力气,有时看多一眼都嫌累。

就看看每天的新闻吧,再瞅瞅底下的评论区——哪怕是“影评”下方的留言区:“没礼貌”的发疯行为还不嫌多么?我真的不需要再靠小丑来给我描述这种疯了。

好,退一步说,让我们继续认真、深入地“带入”一下:假如我就是小丑,就是那个童年遭到虐待和性侵、被父亲抛弃、被母亲欺骗、饱受他人欺凌和社会冷眼并无力改变自身命运的可怜人(怎么可能),那该怎么办?

发疯肯定不能算一条“出路”。改变不可能,寻死更不能。

亚瑟在《小丑2》中向来探监的人解释道:“我杀默里的当天晚上,是原打算在舞台上自杀的。”——我相信他说的是实话。如果你的记性足够好,就该记得在直播杀人的当夜,亚瑟在化妆间用枪抵住了自己的头。

——直到杀了五个人以后,他的内心都被巨大的矛盾和挣扎填满,所以才仍想着自杀。哪有什么天然的反社会“英雄”,复盘亚瑟的每一次杀人,其实都算“被迫”:

地铁上那三个,殴打亚瑟在先;

同事兰德尔,用枪陷害亚瑟导致他失业;

至于母亲,幼时坐视亚瑟被虐待且一直欺骗他;(当然,关于母亲到底跟托马斯·韦恩是不是有一腿,亚瑟究竟是不是他的私生子,影片留了个悬念)

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默里,他对亚瑟毫无同情、语带讥讽的态度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当亚瑟一时冲动将他一枪爆头后,整个身体都在不停地颤抖——恶魔,不是这样的。

影片结尾,站在车顶的亚瑟终成小丑,他缓慢地张开双臂、接受众人的顶礼膜拜——然而却无人看见“小丑”此刻双眼噙满的泪水。(请记着:你是观众,不是众人,你应该看见)

这一切都说明:《小丑》其实不是一部“反英雄”的传记,而是一具千疮百孔的灵魂被迫滑向黑暗的悲剧。直到影片结束,“小丑”的人格也未算得上完全建立、那个“王者降临”的场面也绝非在讴歌,只不过是普罗大众把它看成了这个样子。

所以《小丑2:双重妄想》的故事也就称不上是对1的“反写”或“消解”,而是一种深化和继续。

所有认为《双重妄想》颠覆了前作“小丑”形象的,恕我直言:你把人性想的太简单了,人性还真就不是贫富差距、阶层分化、“被人欺负的我”和“欺负我的他人”这样简单的二元对立,还真就不是“亚瑟”和“小丑”的二选一。

而且,偶像崇拜是件愚妄的事情。一个人再不幸、你再移情于他,他杀人反社会的行径也不值得崇拜。若是一个虚构的银幕形象,一部电影,则更没必要崇拜。

话说的更狠一点:《小丑2》结尾那个人正是因为不能接受“小丑”形象的幻灭、无法忍受“偶像”的崩塌,才愤怒地一刀刀捅向曾经的偶像。这跟银幕下的一幕达成了神奇的互文:

很多人看完《小丑2》,自觉其毁了自己心中的“小丑”从而怒打一星......

银幕上的人,是觉得眼前的亚瑟冒犯了小丑;银幕下的人,是觉得眼前的电影冒犯了《小丑》。

可是“小丑”——或亚瑟的人性是很复杂的,不像那个人一样“非此即彼”:

杀人的、杀完人后悔的;邪恶的、善良的;暴戾癫狂的、脆弱无助的;龌龊阴暗的、辗转难眠的;冷酷无情的、唯一对侏儒同事施予爱的——可以是同一个人。一副身躯,容得下难以想象的“二元对立”。

小丑的辩护律师和Lee都错了,她们都对亚瑟强调“让人看到真正的你”却以为“真正”只有一面,他们要求这个人“选一面”:辩护律师将人性看得太理想,而Lee是个十足的变态。

而亚瑟也因为她们的影响,陷入了更大的错乱、困惑和纠结。

幸而,他终于明白了:“没有小丑,只有我”的意思不是说“小丑不存在”,而是说“不论亚瑟还是小丑,都是我。”

——这就是真相。关于人性的真相。《小丑2》比《小丑》拍的更人性。

把它们合在一起,才是一部完整的电影。亚瑟最终接受了完整的自己,诚实地面对了自己。

当一个人能诚实地接受自己,不管是曾经的还是现在的,他也就获得了解脱。亚瑟死而无憾。反而是杀亚瑟的那个人:因无法直面真实的自己,即便杀了亚瑟还是在背景中转而拿刀割自己。

过去曾有很多表现“精分”的经典电影,其结局都落在“直面自己”这一主题上。譬如《出租车司机》:救出雏妓、成为英雄的特拉维斯事后回归平凡,他不再愤怒,依然是那个不露声色、隐于夜色中的普通人。

《小丑》1、2均有向《出租车司机》致敬

再如《搏击会》,爱德华·诺顿最终干掉了布拉德·皮特这一第二人格,他对心爱的女人(海伦娜·伯翰·卡特)说:“相信我,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是,一切都会好起来。诺顿远比亚瑟幸运,他的女人可以接受真正的、完整的他。

两部《小丑》加起来,不过是讲了曾经一部电影就告诉过我们的事:

正确地认识你自己、坦诚地接纳你自己。那并不恐怖。

0 阅读:4
混沌真不开窍

混沌真不开窍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