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博士随葬华美服饰,专家研究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瑞知道史 2025-04-05 02:56:21

嘴上倡导尊贤重圣仁和待人,手上低价吞并土地加重乱世流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就是人们对这位元代博士的评价。

1975年3月,山东省邹县火车站东侧的一处工地,考古队员发掘了一座完整的石椁墓。墓中不仅藏有刻录墓主生平的墓志铭,更以55件丝麻织物、69枚唐宋铜钱,揭露了墓主人的双重面孔,成了元代社会投下的复杂的剪影。

拂去黄土,人们在石椁盖上发现了阴刻的铭文:“元裕庵李先生府君之墓,至正十年(1350年)二月五日葬”。墓主人名李俨,字裕庵,是元代邹县士绅,官至某地博士。

这位李博士,虽然不是什么权倾一世的大官,也不是著作等身的名士,却在棺内给人们留下了无限惊喜。

因为木棺、石椁、混合浇灌层形成三重防护体系,造成了绝氧、恒温、湿润的良好环境,再加之棺内放置的中药防腐剂,李裕庵尸体及随葬衣物历经七百年仍肌理清晰、织物鲜亮。

墓中一共出土了55件男女衣物,鞋、帽、靴、袜、袍、衫、裙、裤一应俱全,尤以5件刺绣精品震动学界,其中,山水人物菱纹绸裙带,以金银线勾勒层峦叠嶂,人物或耕读或对弈,展现元代文人隐逸理想;梅鹊花卉罗纹裙带上,喜鹊栖梅枝的构图,暗喻“喜上眉梢”,针法采用鲁绣特有的“衣线绣”,以双股丝线捻合增强立体感……

这些珍贵的织物,大多体现着传统山东织绣鲁绣花纹苍劲拙朴浑厚的特色,成为齐鲁衣冠“衣线”之美的实物承载体,将山东刺绣技艺的成熟期从明代提前至元代,改写纺织史叙事。

不过,棺内右侧放置的一具女性就没有“不朽”的幸运了,百年岁月侵蚀下,只剩遗骨。鉴定后,专家推测为李裕庵的夫人。造成这种尸身保存效果完全不同的原因,很可能是“同椁异棺”的迁葬方式(妻早亡,李裕庵去世后,妻子遗骨并入李裕庵墓)。

就在人们感叹这墓葬中的衣衫服饰之精美时,也有人关注到了这位元代博士的生平,有这么多精美服饰入葬。那这位墓主人是不是也是一位谦谦君子呢?

结果,对照墓志铭与地方志,人们得出结论。这是一位君子,但只是“一半”。

他是儒教守护者,作为“博士”,他主导修缮孔孟祠堂,举办乡学,推动儒学教化。元代《邹县志》记载其“捐资重修孟庙庑廊,延请名儒讲经”,被誉“邹鲁遗风”。

他是土地兼并者,同一方志隐晦提及,李裕庵伙同孟子第五十二代孙孟惟恭,以尊儒崇孟为名号放贷盘剥,将距邹县城南六公里的野店村三千亩民田掠为孟氏祭田……

这种“文化精英”与“经济盘剥者”的双重身份,正是元代士绅阶层的典型写照,既有元代精英的文化担当,也有土地兼并的社会裂痕。

华服之美,也遮不住假道学先生内心的褶皱,双面博士,令人唏嘘。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0
瑞知道史

瑞知道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