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镇原县博物馆职工在废旧门市用八毛钱买下了一块薄铜板。20年后,这块铜板竟引来了专家团,经鉴定,这铜板竟是秦始皇实证壮举的铁证。

1976年春日,甘肃省镇原县城关镇富坪村村民翻建农宅,脱坯取土时,挖出了一块“烂铜片”。随后,这铜片出现在了废旧门市,等待着进熔炉的命运。
峰回路转,在废品站断蹲点的镇原县博物馆职工看见了这铜片,细细端详,直觉不凡。
这铜片只有巴掌大小,三两重,黑中透着绿色,锈迹斑斑实在不起眼。但仔细辨认,就能发现这铜片上有深深的刻痕,“这是文字”!
掏出八毛钱,这铜片就从废品站进入了博物馆。但因为不能确定真正价值,这铜片在博物馆里坐起了冷板凳。好在,在黄土下埋葬千年的铜片已习惯了寂寞与冷清,直到20年时间过去……
1995年,甘肃省文物专家镇原县博物馆开展文物鉴定,在一众瓶瓶罐罐中,这铜片实在不起眼,但专家见到后,眼都直了。第二年,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鉴定小组,再次来到镇原县,这一次,他们为这烂铜片而来……
遭此一役,这烂铜片摇身一变,成为了国家一级文物,它有了新名字——秦诏版。

“秦诏版”为长方形,长10.8厘米,宽6.8厘米,厚0.4厘米,重0.15千克,四角有钉孔,用于固定于木制或铁制量器上,防止锈蚀磨损。
上面刻有四十个秦篆,其内容是:廿六年皇帝尽并兼 天下诸侯黔首大安 立号为皇帝乃诏丞 相状绾法度量则不 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意思是: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始皇兼并了各国诸侯,统一了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于是立称号为皇帝,并下诏书给丞相隗状、王绾,把全国不统一而胡乱不清的法律、度量和各种制度都明确统一起来。
这一诏书,以皇帝身份要求全国推行统一度量衡制度。当时秦朝刚刚吞并六国,秦始皇就把此事提上议事日程,足见他的重视程度。
原来,这铜片竟与秦始皇有关,还是秦始皇重大决策的铁证!

战国时期,七国并立,度量衡体系各异:赵国以“镒”为重量单位,楚国用“斤”,齐国则称“锊”。同一名称的“斗”,容量相差可达20%。这种混乱导致贸易纠纷频发,甚至影响税收与军需调配。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以商鞅变法的标准化策略为基础,在国域内推行大统一政策,这就是后世熟悉的“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的壮举。
而这件巴掌大小的铜片,正是政策落实的重要文件。

为了统一度量衡,秦始皇命丞相负责此事。为了让老百姓简洁明了地使用新的度量衡。秦王朝制定颁布了大量的标准器及文件。
这些文件,可以贴在官府门口,也可贴在官府制定的衡器边上。而那些标准器,也是各不相同,有尺子,有权(秤砣),有斗,有升,有抄等等。秦王朝将这些标准器,发给各地郡守府。各级政府复制后下发到各县及大型集市。
这个铜片,就是刻有秦始皇诏书的印底版,人们进行拓印,就能供复制秦始皇诏书。
西方学者曾质疑秦始皇统一政策的真实性,认为缺乏实物支撑。铜诏版的出土,以确凿的“物证链”击碎质疑:它与《史记》记载的“一法度衡石丈尺”完全吻合,证实秦政非虚。

铜诏版的存在并非孤证。近年来,各地陆续出土过和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有关的文物,其中有斗、权、尺等等,质地也涵盖了铜、铁、竹木、陶、石等。而这些标准器也是彰显了统一性,例如,东北师范大学藏秦权(重242克)及多地出土的铜权、量器,均刻有相同诏文。这些器物平均重量约250克,误差不足2%,显示秦代标准化工艺的精密。

度量衡统一后,关中与岭南的田赋可用同一“石”计量,商贾跨郡交易无需反复换算。这不仅巩固了中央集权,更促进全国市场形成,为后世的汉唐盛世奠定经济基础。
而对中华文明而言,铜诏版更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一个民族在分裂与统一中淬炼出的文化韧性。从商鞅方升到铜诏版,从秦权到汉代尺牍,标准化体系跨越朝代更迭,成为文明延续的血脉。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