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寒冬,河南新密打虎亭村村民在村西土冢取土修猪圈时,竟用铁镐刨出了1800年前的东汉“春晚”,其中两幅图画,竟无形中让日韩大受打击。

1960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正式发掘,揭开了这座“中华东汉第一墓”的神秘面纱——东西双冢并列,西墓(M1)以200平方米石刻画像铺陈庄园生活,东墓(M2)则以100余平方米敷彩壁画凝固宴饮狂欢。虽经多次盗掘,墓中随葬品已空空,但墓壁艺术却奇迹般完整留存,成为汉代社会的“全息影像”。

两座汉墓共用大青砖12万多块,用石材5000多块,1000多平方米,精细地构成了“大客厅”“卧室”“小客厅”“厨房”“马房”等四室两厅的豪华阴宅。两墓主人说法多种,公认说法是“汉代弘农太宇张伯雅及夫人墓”。

一号墓中,将石材用到极致,石门浮雕四神云纹间穿插虎豹驯牛,南耳室中,用石刻绘制了《收租图》——肥胖地主手持账簿,与运粮佃农形成刺目对比,东耳室《庖厨图》则定格了杀鸡宰牛、酿酒烹鲜的烟火气,更有一组《豆腐制作图》——石膏点卤、纱布滤浆的工序清晰可辨,画中石磨研磨豆汁的场景,不仅印证了汉代豆腐产业的成熟,更以“豆工”腰间悬挂的量器,暗示了食品生产的专业化分工。正是这幅石刻画,将中国豆腐史前推千年,令韩国偷走“豆腐起源国”的意图黯然破产。

而二号墓壁画则以丹青泼墨,构建起东汉贵族的快乐阴间生活。中室北壁《宴饮百戏图》长7.3米,50余名宾客分列两侧,主人夫妇端坐髹漆屏风前,画面中央,除有击鼓、敲锣、拍锉等乐人外,还有踏盘舞、踏鼓舞、双人掷丸、吹火表演和执节表演等,气氛热烈,场面生动,这幅“东汉春晚”的图景,展现了汉代“百戏”的恢弘气象。

不过,恢弘的宴饮图画中,也有心酸滋味。壁画上方朱色帐幔垂落,下方百戏艺人赤足踏炭、衣饰简朴,与宾客的织锦靴履形成云泥之别。正如《盐铁论》所载“倡优侏儒,戏笑为俳”,这些以命博笑的艺人,虽以高难动作点燃宴席,却终被视为“贱业”,沦为贵族彰显地位的活道具。

这宴饮图中,也有一段小插曲,百戏中,有一部分被称为“相扑图”,画面上,两名头大体胖的力士头束椎髻、腰系红帛的装束,与日本古籍《日本书纪》中“角力”记载如出一辙,如此一来,日本“相扑起源国”的说法,也立不住了。

这两座墓葬的发掘过程,还有一个小插曲。工作人员发现中室内有两具尸骨,尸骨旁还有碗,里面有捻子,形制是宋代油灯。而联系墓中硕大的打盗洞推测,这两具尸体,是宋代的盗墓者。而当年的场景,很可能是这样,三人盗墓,一人在顶上接东西,两个盗墓者下到墓穴里,东西拿走后,上面那人把墓封死,如此,两位倒霉蛋在墓中绝望而死……
打虎亭汉墓既是死亡的艺术圣殿,也是鲜活的世相长卷:宴饮者的欢笑声里,藏着等级制度的森严;百戏艺人的汗水中,凝结着底层生命的坚韧;而豆腐的醇香与相扑的呐喊,更在千年后掀开东亚文明同源异流的史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