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江渭清第2次回乡,发现乡亲们看他的眼神“变了”,啥情况?

一个用心的史迹 2024-09-10 10:54:48

“你母亲病重,速归!”。

1959年9月底,时任江西省委第一书记、南京军区第三政治委员的江渭清,突然接到了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发来的三封加急电报。

这三封电报,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江渭清的母亲病重了,希望他能赶紧回来。

收到电报的江渭清,心一下子就揪了起来,自从1927年参加革命,江渭清一走就是22年,直到1950年,才第一次回乡探亲。

那次回乡,江渭清也仅仅在家里住了7天而已,此后,江渭清一直在为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忙碌,先是在南京工作,紧接着又去了江苏,是一刻难停歇,在母亲身边尽孝的日子,那是屈指可数。

听到母亲病危消息时,江渭清也很忙,可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回乡见老母亲最后一面,因为……他不愿母亲带着遗憾离世!

很快,时任中央总书记的邓公,就收到了江渭清的请示,他立即批复,同意江渭清二次回乡。

从南京坐飞机到武汉,武汉坐火车到长沙,再从长沙坐汽车到平江,一路之上,江渭清是一刻也不敢耽搁。

幸运的是,等他赶回老家,老母亲还活着,听到他回来的消息,弥留之际的老人家缓缓的睁开了眼睛,在确定眼前之人就是江渭清后,老人家还艰难的伸出手,摸了摸江渭清的头。

江渭清到家仅仅2个小时,老人家永远的闭上了眼睛,很快,老人家逝世的消息,便在村子里传开,亲邻们聚集在江家的小院中,帮着料理丧事。

再然后,江渭清回乡奔丧的消息,便迅速传出了村子,七里八村有不少人,都朝着江渭清家赶来。

见来了这么多乡亲,江渭清当然要出面招待不是?可令江渭清没想到的是,这些乡亲们,不是来帮他料理母亲的后事的,而是来找他诉苦的!

乡亲们问江渭清,为什么要搞公共食堂?为什么不让搞副业?为什么要“跃进”?

言语激烈一些的,甚至问他:“搞按劳取酬,多劳多得不好吗?为什么要变?”。

赶了许久的路,再加上丧母之痛,江渭清已是心力交瘁,可乡亲们有疑惑,他依旧打起精神,给乡亲们讲人们公社的好。

可讲着讲着,江渭清却发现,乡亲们看他的眼神“变了”,不再是他第一次回乡时,那么热情、充满希望,反而满眼都是失望。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很快,江渭清就找到了原因。

原来,当时已进入了“苦难时期”,他老家的百姓们,生活的困难至极,甚至有不少百姓,因缺吃少喝,患上了浮肿病。

如此状况下,乡民们当然要想办法自救不是?可是……这才有了乡民们不顾江渭清刚刚丧母,来找他诉苦的事情。

给老母亲办丧事,江渭清在老家待了三天,这三天时间,他也基本清楚了乡民们的真实状况。

在母亲安葬的当天,他请当地政府帮忙,在几十里外,买了一头40多斤重的小猪,又让秘书想办法买了100多斤大米,几百斤山芋,50斤黄豆,请乡民们吃了顿饭。

看着大伙狼吞虎咽,将食物一扫而空,江渭清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怀着满腹辛酸,踏上了返回南京的路。

回到江苏后,江渭清又特意了解了江苏百姓的状况,他的心情更加沉重,然而当时,庐山会议刚刚召开,“跃进”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他该如何是好?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将情况如实上报,哪怕是付出一些代价,也在所不惜,因为,他革命大半生,8次负伤,为的就是穷苦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江渭清,湖南平江县余家洞人,出身当地一个中农家庭,家中虽有几十亩地,但人口众多,平均到每人身上,也就一亩几分田而已。

为了温饱,他的父兄们在农闲时经常去窑上挑木炭,走130多里山路,去湘阴的新市街去卖,挑着几百斤的木炭跑一趟,一个人才能挣3毛钱。

农忙时,江渭清的父兄们也不放过赚钱的机会,在忙完自家农活后,他们会北上洞庭湖打短工,会帮着富人家割麦子。

凭借着一点一滴的辛苦积累,江家渐渐有了一点存余,在江渭清8岁那年,父兄把他送进了学堂读书,只为他能识一点字,能帮着江家人少受一点不识字的苦。

江渭清上学那一年,恰巧是五四运动爆发之时,平江虽然是个小地方,但县里的进步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也曾组织起数千人的游行,这对江渭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坐进学堂的江渭清,学习很刻苦,因为他一放松,就会想起父兄们不计寒暑,挑碳、割稻的身影。

在学堂读了3年书,学习成绩优异的江渭清便辍学回乡了,因为3年时间,已耗光了家中积蓄。

辍学后,江渭清白天跟着父兄务农,夜晚便点着油灯看书,只要能找到的书,无论什么他都看,是如饥似渴的学习。

看江渭清如此痴迷学问,他的爹娘很是愧疚,但又无可奈何,因为,他们是真的拿不出钱来了。

1925年夏,江渭清随父去几十里外的江家祠堂祭祖,因为好奇,他竟站在历代江氏祖先的画像面前入了神。

这一幕,恰巧被江家的族长看到,是惊讶不已,加之族长早就听说江渭清聪慧,便许诺只要江渭清能考上高小,族里就供他读书!

听到这个消息,江渭清父子是欢天喜地,这年8月,江渭清报考了当地的第四高小,不仅成功被录取,而且还成了“插班生”,直接上高小五年级!

第四高小,是一所新式学堂,在这里,江渭清学到了许多以前闻所未闻的学科,眼界大大扩大。

也是在这一年,偏远的平江县,开始变得不平静,先是几千造纸工人罢工,紧接着,市民和学生,也参与到了这场罢工斗争中来。

再然后,五卅运动爆发的事情,也传到了平江,这年年底,“五卅惨案雪耻会”,在平江组织了一场近万人的反鄂军斗争,平江百姓连蔬菜和日用品,也不卖给鄂军了。

家乡接连发生的事情,让15岁的江渭清开始思考,为什么官府和军队,会害怕民众团结,只是,那时候的江渭清年纪太小,没想明白。

不过,他很快就得到了答案,因为在1926年,大革命洪流席卷平江,已是第四高小“学生队长”的江渭清,也不可避免参加到了这个伟大的运动中来。

因为思想进步快,这一年,江渭清加入了共青团,开始在平江县从事秘密活动,1927年,17岁的他参加了平西游击队,正是走上革命之路。

1929年,19岁的江渭清成为一名党员,加入了红军,从连政委做起,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迅速成长,1933年,他已升任团政委。

红军长征后,江渭清被留在了根据地,跟着留守的同志们,在湘鄂赣进行了3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斗争,等到1936年3月,他已是西北特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

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江渭清在江苏地区,与日寇展开斗争,他当过旅长、当过旅政委,还当过区党委书记,可谓是文武全才。

解放战争打响后,江渭清以纵队政委的身份参战,跟着第三野战军,参加了一系列战斗战役,等到新中国成立时,他已是兵团副政委。

若一直在军中任职,55授衔之时,拿个中将军衔应该没问题,然而,新中国成立之时,急需地方干部,江渭清二话不说,就离开了战斗了20多年的部队,来到江苏任职,担任南京市委第二副书记一职。

1950年秋,新中国的恢复工作已全面展开,各地工作的干部,开始分批回乡探亲,已经22年没回家的江渭清,成了第一批探亲干部。

江渭清回乡的消息,在平江县引起巨大轰动,他受到热烈欢迎,乡亲们对新政府,也是一片称赞,这让江渭清欣慰不已。

唯一让他感到难受的,就是当年和他一起闹革命的许多人,都没能看到革命胜利的一天。

这次回乡,江渭清在老家只待了7天,便告别老母和乡亲们,继续去建设新中国,因为工作忙,等第二次回乡,已是1959年,母亲病危之时。

他本以为,9年过去,乡亲们日子一定是过得红红火火,可不料,他们连饭也吃不饱。

回到南京没多久,江渭清就遇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有人让他处理对“浮夸”尖锐批评的分管农业的书记刘顺元,但江渭清并没有如此做,因为他知道,刘顺元说的是事实。

面对巨大的压力,江渭清宁愿不做官,也不做违心之事,全力保护刘顺元。

不仅如此,在接下来的一系列“运动”中,江苏没有一个县委书记以上的领导,被以类似罪名处罚,可见江渭清有多了不起!

1961年2月,毛、周等人来到杭州考察,六个大区的书记和华东各省市的第一书记,都登上了专列,一起讨论问题。

当提到食堂时,许多人都是大谈特谈有多少,但江渭清却失踪沉默不语。

主席见状,便让他开口发表意见,江渭清直截了当的说出了弊端——耗材特别大!

老百姓过日子,忙时吃干,闲时喝稀,干轻活的吃稀,干重活的吃干的,可办食堂后,不分男女老弱,都在一个锅里吃饭,全年口粮,几个月就吃光了,一年能吃两年的粮。

除此之外,江渭清还说,不让养鸡鸭猪羊这些副业,百姓没肉蛋奶吃,营养根本跟不上。

最后,江渭清直言不讳的说,别人说的“四菜一汤”,他在江苏的食堂,根本没见过,要是再搞下去,连“一汤”也喝不上了!

江渭清的话,引起了毛、周极高的重视,很快,胡乔木、田家英等人,便分头去湖南、浙江的农村了解真实情况。

3个月后,《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出台,农村的公共食堂被取消……

转眼时间1984年,此时,已经74岁的江渭清,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他再次回到家乡做调研。

当得知家乡人已经搞起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日子过得富裕了,家家户户吃的都是白面大米,而且口袋里也有钱后,江渭清笑的是合不拢嘴。

回到南京后,他为家乡写了首诗:“谁道平江路不平,乾坤奠定是人民,坚持马列春常在,遍地黄金遍地银!”。

2000年,为祖国奋斗一生的江渭清走完人生路,享年91岁……

0 阅读:2
一个用心的史迹

一个用心的史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