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第二艘国产航母与印度海军战略演进

阿隆过去 2024-05-23 07:54:35

DOI:10.19486/j.cnki.11-1936/tj.2024.06.010

印度对自身的定位是作为一个在印度洋地区提供战略安全“产品”的角色,这需要印度在该地区展现出首屈一指的军事影响力。不过,印度海军目前的整体实力和国产化水平与该定位并不匹配,因此印度认为,仅仅一艘国产航母并不能够在其他国家衡量其海上实力时发挥重要的象征作用,必须展开第二艘乃至第三艘国产航母的建造工作。而且印度第二艘国产航母的建造,既是印度海军战略的产物,又深刻影响着印度海军战略的演进,彼此相互成就。

前言

印度斥巨资发展海军力量,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周边国家特别是存在紧张关系的国家,另一方面,印度对标的是世界级的海军强国,要进一步提升与大国进行全方位博弈的能力。世界级海军强国的标志之一是拥有航母力量,印度长期视自己为亚洲首个拥有并使用航母的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印度先后买了英国和俄罗斯的二手航空母舰,目前俄罗斯的二手航母“维克拉玛蒂亚”号仍在印度海军服役,在40000吨排水量的“维克兰特”号航空母舰服役之后,印度暂时保持了双航母,预计“维克兰特”号会争取在2024年形成战斗力。但问题仍然是很棘手的,印度发现“维克拉玛蒂亚”号航空母舰已经老化,所以需要1艘新的航母。印度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有3艘航母,因为东西海岸各自需要1艘,还需要考虑维修和训练的问题。情况大致类似于美国,美国的航母经常都是1/3维修,1/3行动,1/3训练,所以建造第二艘国产航母对印度海军来讲似乎是势在必行的。早在2022年9月,在印度首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的下水仪式上,印度官员声称,印度海军一直在争取拥有3艘航空母舰,以确保在1艘航母处于维修状态时,印度东西海岸至少各有1艘航空母舰可用。印媒声称,在拥有3艘航空母舰后,印度海军实力将与在所谓“印太地区”活动的他国海军保持同步。所以近日外媒报道,印度国防部收到了由印度海军提出的关于建造第二艘国产航空母舰(IAC-2)的提案,这艘航母计划交由科钦造船厂建造。印度海军此前也表示,随着首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的服役,表明印度已进入能“自主”设计、建造先进航母的国家行列,由此印度海军认为建造第二艘国产航母的条件已经成熟。另据报道称,印度第二艘国产航母也被认为是印度总理莫迪在国防领域最大的“自力更生”计划之一,一旦印度政府批准IAC-2航母的建造工作,这个项目将创造数千个直接和间接的工作岗位。一般认为,印度第二艘国产航母与首艘国产航母相比有以下改进:首先,吨位、尺寸进一步扩大,“维克兰特”号航母排水量4.3万吨,舰长262米。印度计划建造的第二艘国产航母排水量达到6.5万吨,舰长超过300米,携带舰载机数量大幅增加,战力有较大提升。其次,动力发生变化。“维克兰特”号是常规动力航母,印度计划下一艘航母直接采用核动力。再次,采用新的舰载机。印度下一艘国产航母有可能选择美国的F/A-18E/F“超级大黄蜂”或法国的“阵风”战斗机,甚至会考虑引进美国的F-35C隐身战斗机。那么如何理解印度第二艘国产航母的可能建造?这无疑是令人感兴趣的话题。

背景

印度第二艘国产航母的建造有其特定背景,任何国家的安全战略本源上都是从地缘政治环境中物化出来的,印度也不例外。印度所处的地理、地缘和地势即是其国家安全战略的本初成因,印度在地理上自成一体,因青藏高原和印度洋的阻隔作用,印度所在的这片大陆独立成体,故又被称为印度次大陆。次大陆自西往东几乎都是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加之三面环水,印度与欧亚大陆区隔明显,自成一统。这种极其特殊的地理结构,让任何一位坐拥此地之王者都会生发出“我就是宇宙中心”的强烈情结与雄心。而基于建国以来历届政府的具体实践,印度的国家安全战略至少有一个大致轮廓,即基本上围绕着一种“曼荼罗”圈层而展开和布局,每一圈层的安全战略诉求与实践均有明显侧重,且因时制宜。核心圈层即印度本身,其安全战略重在增强“战略自主”定力,维系大国力量平衡,使印度成为开国总理尼赫鲁所言的“有声有色的大国”,抑或莫迪时代所追求的“世界领导型力量”。第二圈层主要涵盖南亚次大陆,尤指印度的南亚诸邻。印度在这一圈层的安全战略重在建构一个自身有能力且有权力否决域外大国插手的垄断性地区安全秩序,打掉或牵制任何制造“南亚均势”的内外图谋。第三圈层主要指环印度洋地区,印度人又将其称为“扩展的毗邻区”。近十年来,特别是通过实施“印太战略”,印度将这一圈层延伸进西太平洋地区,在此圈层,新德里的安全战略重在打造印度的“净安全提供能力”,使印度成为这一区域安全秩序的关键建构方乃至主导型建构方。第四圈层,指世界其他地区。在这一圈层,印度重在积极参与国际安全合作,并在全球安全治理领域努力发挥议题设置与引领作用。尽管印度国家安全战略在不同圈层追求不尽相同的国家安全利益与目标,但维持“战略自主”是主线。印度前国家安全顾问梅农将“战略自主”定性为印国家安全战略的“基石”。至于何为“战略自主”,在梅农看来,它实质上就是一种灵活的现实主义,“(国家安全)战略不仅仅指打败那些试图打败你的对手,而且还指在非零和博弈的情势下,即使其他人都被私利而非善意所驱使着,也要寻找合作之道与实现结果导向”。印度建国与冷战拉下铁幕几乎同时发生,因此,如何实现“天生强国”印度与世界既有强国的平起平坐,又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大国博弈中坚守并加强“战略自主性”,就成为印度在核心圈层推进国家安全战略实践的核心诉求。“战略自主”源于冷战初期尼赫鲁政府提出的“不结盟”政策,但印度在追求“战略自主”的实践中并没有教条于“不结盟”的字面含义,而是遵循着梅农所称的“灵活的现实主义”这一大原则。在奉行“不结盟”政策的冷战初中期(1947~1971年),印度享受着美苏两超的竞相拉拢,既乐于成为美国着力打造的“西方民主的橱窗”,同时又不反对成为苏联所要树立的“社会主义的样板”。尼赫鲁父女正是在这种左右逢源中推动“有声有色大国”的建设步伐,并在美苏争霸的国际政治舞台上最大限度地维系着印度不选边站队的“战略自主性”。冷战中后期至冷战结束,面对着中美巴战略走近以及苏进美退的国际政治斗争态势,印度果断执行与苏结盟政策,通过部分放弃“战略自主”权益,最大限度地维护“战略自主”地位。特别是1971年底在苏联支持下成功肢解巴基斯坦,印度顺利打掉了巴欲与其平分区域秩序主导权的战略预期。这期间,印大国平衡外交虽重在倚苏制美兼制中巴,但并未因此与美完全走向敌对,双方实际上仍维系着有限的军事互动;1988年底,印度还主动开启了对华关系正常化进程。冷战结束至莫迪上台之前,面对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已失去苏联保护伞的印度自感有必要重回“不结盟”轨道,通过安全政策取向的相对中立以及拥抱经济全球化,修补明显有些破败的“战略自主”篱笆。如今,莫迪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就是以“印太战略”为主要平台,以印度与美(西方)深度战略合作为重要抓手,以美(西方)与东亚海陆复合型大国地缘博弈为战略契机,持续推进“战略自主”能力建设,使印度拥有最优化的战略选择、最良性的安全环境和最充裕的崛起空间。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印度很可能会展开的第二艘甚至第三艘国产航母的建造,也就极富现实性和针对性。

“打造印度洋安全秩序垄断力”的需求牵引

印度第二艘国产航母的建造,首先是“打造印度洋安全秩序的垄断力”这一安全需求牵引的结果。印度国土南瞰印度洋,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大陆海岸线长5560千米,国土探进印度洋1600千米。以最南端的科摩林角为圆点,在1800千米为半径的弧线附近,东有马六甲海峡,西为亚丁湾口、曼德海峡,西北是“世界油库”波斯湾的唯一出口霍尔木兹海峡。印度力量能自由地向东、南、西三个方向任意延伸。而且,远离印度大陆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又为它提供了1400千米的防御纵深,且对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马六甲海峡形成扼控。自然,这片形似半岛的次大陆掌控在谁手里,谁就有控制印度洋的地势之利。马汉曾说:“谁控制了印度洋,谁就能主宰亚洲,世界的命运将在印度洋水域决定。”而印度正好就处于印度洋的中心,以当代地缘战略和国际格局来看,印度拥有世界上其他国家,包括当前的海权大国美国、英国等国都无可比拟的海洋地理环境。此外,印度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共有1197个岛屿,拥有201万平方千米的专属经济区,因此海军战略对于维护印度海外利益而言极为重要。此外,印度洋更是当前全球重要的枢纽,作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贸易路线,当前世界上大约80%的海上石油贸易要通过印度洋海域。因此,印度一旦有足够强大的海军实力控制印度洋的海上要道,对于世界大部分国家而言将构成巨大的威胁。正如印度前海军参谋长普拉卡什所说,印度有机会“利用印度自身的地理优势”扩大战略利益,其海军战略也因此随着印度国内和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进行着不断的调整。印度脱英独立后,凭借其在印度洋的天然地理优势,并鉴于其当时面临的国内国外困境,尼赫鲁政府对内积极加快经济建设,专注于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对外大力主张采取非军事结盟的防御性政策,专注于大陆边界出现的威胁,尤其是印度与邻国存在边界领土争端,不断大力加强在大陆西北部和北部,即印巴和印中边境的军事投入。相较而言,海上威胁被印度政府置于次要关注选项,再加之当时印度自身实力有限,其影响力只能覆盖南亚沿海国家或地区,其自身有限的实力也导致难以将大笔经费投入到海军建设中。这一时期的印度海军主要被用来保护其大陆沿海和众多岛屿领土、领海、专属经济区,以及海上贸易及交通免受敌对国家的袭扰和西方国家“炮舰外交”带来的威胁。因此,印度海军长时间被置于印度军事战略发展的边缘,近海防御战略思想就成为印度海军这一时期的主要战略指导思想。

冷战期间直至21世纪来临之前,印度的陆上安全需求压倒一切,这使得印度地缘上所具有的海洋之利并未得到充分利用。但近十年来,在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刺激,以及在美“印太战略”的拉拢下,加之自身综合国力明显提升,印度加紧推进海陆兼备大国的建设议程。另外在这一时期,印度的陆上安全形势也大为和缓,得益于英属印度“分而治之”的殖民权术,以及建国后军事上的左冲右突,印度坐拥次大陆中央,南亚诸邻众星捧月般地散布四周且互不相邻,加之历史与文化的纽带关系,印度对南亚诸邻的影响力既广且深。南亚只有巴基斯坦因拥有核打击能力而对印稍有战略制衡之力,其余国家内政外交则深受新德里影响。不丹是印度的被保护国,马尔代夫的安全保障基本由印度提供,尼泊尔、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的内外政策特别是安全政策难以摆脱印度的牵制乃至压制。印度国家安全战略与实践也因此从聚焦于制陆权向聚焦于制海权转进,以期实现对印度洋的排他性海上控制。比如在2015年1月,印度海军发布了《确保海洋安全:印度海上安全战略》报告,全面阐述了印度的新海洋安全观,报告将红海、阿曼湾、亚丁湾、印度洋岛国、西南印度洋和非洲东海岸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列为印度海军的利益区域,并将南海、东海和西太平洋及其沿岸国家作为印度海军关注的次优先区域。这份战略文件的最大亮点在于,首次在官方战略中明确了“净安全提供者”定义,即“维护区域实际安全,抵消海洋环境中的现实威胁、潜在风险以及日益增加的挑战,并持续监视、遏制和反制上述安全风险”。印海军自此被正式赋予印度洋“净安全提供者”的具体职责。“净安全提供者”角色起初是奥巴马政府给予印度在印度洋的角色定位,特朗普政府与拜登政府高调推出“印太战略”更是直言助印打造“净安全提供者”“区域领导地位”等角色。然而从印度海军力量的现实看,即便国产的“维克兰特”号服役后与购自俄罗斯的二手航母“维克拉玛蒂亚”号组成了双航母战斗群,但其能力仍与这一愿景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所以在“打造印度洋安全秩序的垄断力”这一战略需求的牵引下,印度放出建造第二艘国产航母的风声并不偶然。

进一步促进海军战略的“东进”政策塑造

需要看到的是,印度展开第二艘国产航母的建造,其本身是当下印度国家安全战略、海军战略需求的产物,同时印度第二艘国产航母,也会对印度海军战略的发展产生反作用力,即进一步促进印度海军战略的“东进”演化。冷战结束以来,印度海军战略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优越的地理条件为其海军战略提供了天然助力。尤其在当下,印度海军战略推动较为顺利。印度政府深知,海洋是未来大国博弈的重要战场。自莫迪就任总理以来,印度海军战略随着印度“东进”战略的确立和美国印太战略的需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已经不满足于其强权地位仅局限于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为了抵冲东亚海陆复合型大国对其在印度洋所谓的“外部压力”,印度近年来借助海军战略东进来改变其国家安全战略重心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这从其推出的系列海军建设与海洋安全战略报告就可以看出。印度第一份宣示其海洋战略的文件发表于冷战行将结束之际,即1988年出台的《印度海洋军事战略(1989~2014)》,用来指导印度海军建设。冷战结束后,印度有关海洋经略、海军建设类的文件、报告频频推出,甚至前一份战略文件尚未完全落地,新的战略报告又已出笼。这些文件、报告逐渐形成了印度的海军战略和海洋战略体系。1998年,印度海军发布了第一份聚焦自身建设的文件,即《战略防御评估(海洋维度)——海军愿景》,专注打造海军近海防御和区域威慑能力建设。进入21世纪以来,科贝特的海权思想开始在印度战略中大放异彩,随着苏联解体,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印度随着国力提升,其被压抑的霸权野心也开始快速膨胀。印度前任海军参谋长苏雷什·梅赫塔上将说,“我们的愿景不仅限于印度洋。”近海防御战略思想已经不能满足印度国家战略需求,其远海夺控战略思想随之诞生,印度塑造印度洋-太平洋地缘政治的野心显露无疑。鉴于此,为了加强与亚太地区国家的政治、经济联系,印度海军在国内的地位逐渐提高,通过大量外购和租赁政策,使印度海军快速成长为亚洲地区首屈一指的海上力量。2004年,印度海军公布的《印度海洋学说》第一次系统性地提出了以构建“三层战略边疆”为核心任务的“海军战略构想”,即以印度为中心,依据利益攸关程度和地理距离划分为3个海域控制区,即海岸至500千米海域的深度控制区、500~1 000千米的中度控制区、1000千米以外的软控制区。2004年的《印度海洋学说》构成了冷战后印度海军战略的基石,旨在重点打造印度海军的远洋进攻能力,逐步将印度的战略利益延伸至西起波斯湾、东至南东亚海陆复合型大国、南抵非洲的广大海域。2007年,印度海军颁布《自由使用海洋:印度海上军事战略》,首次将海洋利益划分为首要利益区域与次要利益区域。文件还强调,在现有资源和实力条件下,印度现行的海洋安全战略主要关注核心利益区域。2007年的“印度海上军事战略”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它正式揭示了印度海洋战略向东延伸至西太平洋的发展前景,这一前景构想还在2009年出台的《印度海洋学说》里再次予以明确,这都为10年后印度果断拥抱“印太战略”预作了战略思想上的准备。

2014年11月,印度总理莫迪将“向东看”政策(LEP)调整为东进政策(AEP)时,许多人将此视为印度亚太地区政策确立的决定性时刻。到了2018年6月,莫迪总理利用首次参加香格里拉对话会之际正式对外公布了印度版的“印太构想”。尽管这不是一份典型的海洋战略文件,但考虑到“印太战略”的核心关注是印度洋-太平洋的海上秩序问题,因此,莫迪阐述的这份构想至少部分反映了印度十余年来的海洋秩序观。依据构想,印度期待在“印太”地区建立自由、开放和包容的秩序,强调“印太”是“自然而然”的区域,不将“印太”视为成员有限的集团、不针对任何一国。显然,印度有意借助“印太构想”构建以包容、共享、合作、繁荣为特征的海洋秩序,但这也意味着印度需要将海军力量从印度洋投射到太平洋区域,这就是所谓的印度海军战略东进政策转向。印度海军远海夺控战略思想则是东进政策的重要抓手,印度为了缓解所谓一些战略对手在印度洋活动的压力,通过远海夺控思想不断向亚太地区前推“缓冲区”,尽可能让印度在亚太地区掌握海上主动权,以便配合印度陆地边界政策的实施。从最初的近海控制和海岸防御到东进中的海军战略,印度高层最终希望通过海军远海夺控战略达到介入亚太地区沿海国家事务的目的,而不只是局限在南亚地区发挥海军影响力。或者说印度想通过拓展海军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活动以便在全球谋求更大、更多的利益,这又形成了《自由使用海洋:印度的海洋军事战略》和《确保海洋安全:印度海洋安全战略》等一系列新海军战略文件的出台。这些新的印度海军战略文件强调了海军在各个方向的重要战略地位,包括确保西出、南下、东进中海上航道安全及其海外投资和国家战略利益。通过建设“蓝水海军”,进而开展多样化的海军外交行动等“硬”“软”两类手段,给予印度在全球的前沿存在和战略机动性。在一系列海洋学说或海洋安全战略指导下,印度政府特别是莫迪执政以来,大张旗鼓地推进其对印度洋及其附近水域的经略,并取得明显进展。比如大幅调整涉海机制。这包括筹建国家海事委员会,统筹管理涉海事务,解决条块分割、内耗严重问题;推进军改,筹建海洋战区司令部,整合海军现有东、西、南三大战区,并牵头负责安达曼尼科巴三军联合司令部,强化海军灵活作战能力,聚焦“海上威胁”。再比如,在“印太战略”框架下推进两洋战略融合。一是深度融入美日印澳安全架构,与美签署《后勤交流备忘录协定》、《通讯兼容与安全协议》、《地理空间基本交流与合作协议》,与日澳签署后勤交流协议,与澳签署海军合作文件,搭建海上安全合作机制;与美日澳均建立起多个双边2+2(外长+防长)会谈机制;通过“马拉巴尔”军演,定期与美日澳等国在孟加拉湾、南海、东海等战略要地联演联训,提高战术协同与互操作性水平;推动印主导的印度洋信息融合中心与新加坡信息融合中心、太平洋信息融合中心共建数据库,强化信息共享与网络对接,构筑横跨“印太”的网络监控、海域态势感知数据链整合和情报信息共享;允许美战机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停靠加油,与美航母在群岛附近海域联合演习;允许日本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开发投资。二是与西欧强国展开“印太战略”互动,如与欧盟举行首次海洋安全对话;与法签署协议共同开发针对印度洋地区的卫星监控系统,并在西南印度洋执行联合巡航;与英法德在印度洋分别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与英开启后勤保障协议谈判等。三是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搞联动,染指南海问题。近年来,印官方除频频强调联手美西方在南海水域捍卫所谓的“基于规则的秩序”、“自由开放的海上秩序”之外,不断深化与越、菲等地区国家间的防务合作,不断在南海“刷存在”。印度海军战略的“东进”演化,自然决定了需要不断加强海军力量建设,尤其是确保印度海军在印度洋上随时都能保持两个航母战斗群,并力争在短时间内,能够向太平洋区域再派出一个航母战斗群。那么印度国产第二艘航空母舰的建造,会不会对印度海军战略的“东进”演化产生催化作用?这显然是可以预见的。

余论

印度当前海军战略及相应的建设,实际上是以科贝特海军战略为纲领的,印度国产航母计划则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工具性角色。当前,印度东进政策中海军战略思想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印度鼓吹东亚海陆复合型大国海军建设“威胁”印度发展所需要的海洋自由。随着东亚海陆复合型大国海军远海能力的不断增强,出于地缘战略考虑,印度认为东亚海陆复合型大国是其在印太地区面临的主要威胁。其二,印度的海上利益也可能因印度洋沿岸国家落入东亚海陆复合型大国的政治轨道而受到威胁。印度担心,东亚海陆复合型大国会从不断深化的经济关系进而转化为战略伙伴关系,这不仅让东亚海陆复合型大国海军有了更大的战略自主性和机动性,而且能够使东亚海陆复合型大国在印度洋不利的局势下重塑地区力量平衡,从而达到对印度的战略包围和遏制。鉴于此,印度通过鼓吹竞争对手的“债务陷阱”以及在印度洋上对印度形成的“珍珠链”,不断强化印度海军战略的调整和升级。同时还需要看到,印度海军战略思想的核心除去传统意义上的防御性任务还有进攻性任务:一是海上控制,这是印度海军所有战略中最重要的关键概念,旨在为印度及其友好国家海军对西太平洋地区拥有必要的临时和局部指挥权,包括海上、海下、空、天及电磁等复杂环境的控制;二是海上封锁,作为科贝特海军战略的重要部分,在作战和战术层级方面,印度海军意图通过海洋拒止来限制敌军的行动自由。在战略层面,印度海军想要阻断海洋通道削弱敌人的战争能力;三是保护和截断海上交通线,印军认为通过为对象国国家提供护航,在关键地区实现海上封锁以及以其他方式能消除敌对国家对印度海上贸易的威胁,确保印度海外航运的安全。此外,印度海军战略设想在港口外、关键“咽喉”处和公海上截断敌方的海上交通线。最后,印度强调海军要在确保印度国家海洋利益方面发挥重要的外交作用。事实上,科贝特强调外交层的战略,尤其是海军战略。科贝特认为,包括外交在内的所有海洋力量和影响力的要素都应被视为用来为国家整体政治战略服务。因此,基于这样的逻辑,印度向“准盟友”国家和亚太国家推行海军外交不仅能够对抗东亚海陆复合型大国在印度洋地区日益增长的军事存在,还能够削弱敌对国家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从这个层面考虑,无论是防御、进攻还是发挥外交影响力,作为战略执行工具的航母对于印度海军都是关键性的……不过也应当看到,作为印度海军战略的重要工具,印度在建造第二艘乃至第三艘国产航母的问题上仍然面临不少实际困难。比如“维克兰特”号航母的关键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包括燃气轮机、拦阻系统、导弹防空系统、对海对空搜索雷达,最关键的舰载机是从俄罗斯引进的。如果印度计划造第二艘国产航母,关键设备生产依然没有实现技术引进,没有建立生产线。帮助印度建造航母的国家,未必会真心实意帮印度提升航母建造能力。印度航母国产化的进程注定会很难走。另外,印度现在还有其他海军项目需要发展,比如常规潜艇和核潜艇,还有水面战斗舰群等。这些都需要预算,所以大量烧钱的第二艘国产航母如果最终被决定建造,则对印度也是巨大的负担。

结语

在莫迪政府执政期间,印度海军的战略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凸显,主要体现在印度近年来“蓝水海军”的建设和海军外交的运用,不论是在内容、形式和规模上都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所以在第一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服役后,第二艘国产航母的建造是顺理成章的,外界不应感到太多的惊讶和疑惑。毕竟在印度海军战略中,航空母舰是一个重要的工具性符号,是印度海军战略演进需求的产物,并反向影响着印度海军战略的演进。

0 阅读:1

阿隆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