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是被设计出来的!为何爱因斯坦觉得,牛顿竟然是这样描述

文豪看繁星 2025-04-02 10:51:07

“太阳系并非自然形成,而是经过人为设计的!”,这句乍听起来格外荒诞不经的话,却是出自著名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彗星的发现者,艾德蒙·哈雷之口。

这难免会引起人们的思考,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太阳系真的是被人为设计出来的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要想说清此事,还要从哈雷的一个自制的太阳系模型说起。

有一天,牛顿来到哈雷家做客。偶然间,牛顿在客厅里发现一个制作精美的太阳系模型。只要轻轻拉动模型上的拉杆,星系中的6大行星(当时只在太阳系中发现了6个颗行星)便开始自转和绕日公转。

牛顿当即就对这个模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问哈雷说:“这个精致的太阳系模型,是谁制造的呢?”

哈雷想了想,回答道:“没有人制造,它是自然存在的。”

牛顿听后当即反驳道,“这不可能!如此奇妙精巧的模型,一定是出自某位能工巧匠之手,它怎么可能是自然存在的呢?”

面对牛顿的质疑,哈雷不慌不忙地反问说:“眼前的这个模型,比起现实中的太阳系,不知道要粗糙多少倍。你既然认定它是出自能工巧匠之手,却为何不相信太阳系,是出自更高智慧的生命之手呢?”

当然,哈雷之所以这样说,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在我们的地球、太阳系、银河系乃至宇宙之中,确实存在着太多的巧合。而某些经过多重巧合叠加而产生的结果,也确实会让人产生它是经过人为设计的感觉。

比如,一个星系或星球想要诞生生命,就必须要满足许多极为苛刻的条件。而身处宜居带,就是多条必要条件中,最最基本的一条。

对于整个银河系来说,它的宜居带主要是距离银心位置2万至2.9万光年的地方。而太阳系,则不偏不倚地,恰好位于距离银河系的银心约2.7万光年的位置。这个位置实在是太过完美,也正是它,使得太阳系在46亿年间始终能够茁壮成长。

接着,是太阳系中的宜居带。那是位于金星轨道外沿至火星轨道外侧之间的,一片大约在0.7-1.5个天文单位之间的区域!

我们的地球,就极为巧合地,刚好位于太阳系宜居带中,几乎正中心的地方。对于整个太阳系来说,地球的这个位置,对于生命来说无疑是最合适的!

只不过,在地球的形成之初,也是一颗极不宜居的星球。那时的地球,公转速度足有现在的4倍。也就是说,当时的一天,只有短短6个小时。

这种自转速度,导致地球上的强烈地震和火山爆发频繁发生,大气也都集中在赤道区域,根本不具备诞生生命的条件。

恰巧在这个时间点,月球这颗地球唯一的卫星却逐渐形成了。受月球的引力影响,地球的自转时速,以每1000万年6.1公里的速度降低,直至变成了现在的约24小时一周。

看到这里,小编不禁拍起了大腿。这也太巧了吧,简直是想什么来什么!你以为这就完了?其实关于地球的巧合远不止如此!

比如,地球23.5度的自转轴倾角,也是个恰到好处的角度。正是这个轻微地倾斜,令地球出现了四季的变更。它使得地球拥有了适宜的温度,让地面的水能够始终保持液态。而这,正是令碳基生命得以生存的最基本要素。

至此,地球的内在和外部客观条件都已经能算得上是完美,只剩下一个函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来自太空中无数小行星的威胁。

因为,地球所处的太阳系,充满着各式各样的小行星。距离地球最近的,就是在木星和火星之间,那个10万颗量级的小行星带。不仅如此,在太阳系边缘的柯伊伯带中,小行星的数量则是多到无法估量,更不用提最外围的那片奥尔特星云了。

一旦有小行星脱离轨道,就很可能因受到太阳的引力,向着地球的方向直扑过来。对地球来说,每一次的小行星撞击,就很可能就意味着一次物种灭绝。在如此数量的小行星环伺之下,地球可以说是时刻处于撞击的威胁之下。

此时就轮到木星这个地球守护神闪亮登场了!这颗质量超过太阳系其他7大行星总和2.5倍的庞然大物,就像一道横亘在地球与外太空之间的防护墙一样,将地球挡在自己身后。

在那些脱离轨道的小行星路过木星的时候,它就会以自身强大的引力将其捕获,这些被捕获的小行星,要么会直接撞上木星,要么就会就此成为木星的卫星。

尽管木星并没有替地球当下所有小行星,但地球因其存而避免了多次灭顶之灾却是事实。可以这样说,假如在太阳系中没有木星,或是将其质量变为与火星类似,那么地球的命运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以上的种种巧合,如果是单独出现,肯定不会引起注意。但当它们不约而同地出现在一个地方的时候,难免会让人感觉有些刻意。

就好比有个人刚参加工作就非常顺利,不仅被安排在集团中最赚钱的分公司,还在分公司里被分配到一个赚钱最容易的部门。不但如此,在他身边还总有人在恰当的时候,帮他扫清业务上的障碍,甚至在出事的时候还有人主动站出来替他背锅。

如果我告诉你,这个人之所以如此一帆风顺,只不过就是运气好而已,你会相信吗?而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在宇宙这个集团公司中,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

难怪就连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都在临终前都会说,宇宙的一切,其实早就被设计好了!各位觉得,我们的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甚至整个宇宙,真的是被设计好的吗?

牛顿生活在英国的17到18世纪,在他那个时代,对一个有着极高科学成就及社会影响力的人来说,不信神或者拥护无神论,都会被安上一项“耻辱”的罪名。

牛顿从小就对宗教有着很深的感情,一生笃信上帝,毕生都保持着自己最初的梦想——成为一个集大成的神学家。而关于物理学、数学的研究,仅仅只是他实现梦想的一条途径。

牛顿坚信自己在自然科学上所贡献的一切,都在服务于这样一件事——证明上帝的存在、解释上帝所创造的世间万物的庄严与秩序。毫不夸张地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就是牛顿在神学研究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因此晚年的牛顿写下了两百多万字的神学研究手稿。

那么,牛顿到底是怎样“描述”上帝的?他为什么会这样“描述”呢?

在牛顿眼中,整个太阳系竟是上帝的杰作

牛顿对于上帝的推崇,首先是从自然界例如太阳系中,太多不可思议的巧合现象中受到启发的。自牛顿时代以来,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对太阳系的“设计”、运行之巧妙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单纯的大自然是无法在纯粹的巧合之下,能够形成如此精巧的恒星系统。例如就有美国著名的科学家特斯拉大胆设想,整个太阳系是“人工设计”出来的。

今天大家知道,太阳系直径约1万亿公里,其中包括太阳、八大行星以及行星周围的60多颗卫星,数十万个小行星等各种天体。我们下面来列举出其中最能让牛顿感到惊讶的一些巧合。

太阳及同一平面上运行的行星

太阳系中的六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在同一个方向上围绕太阳公转,而它们的轨道竟然足够精确地处于同一个平面上。

月球面对地球的一面竟然永远是固定的,似乎在扮演着地球的“保护之神”的角色,而它的背面因为长期遭受到大量冲向地球方向的陨石的撞击,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

有十颗卫星分别在围绕地球、木星和土星的同心圆上运转,运动平面竟然也基本在这些行星的运转平面上。

可以列举出来的关于太阳系的巧合实在是太多了,牛顿面对这些巧合时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写道:

“这个最为动人的太阳、行星和彗星体系,只能来自一个全能全智的上帝的设计和统治。......如果恒星都是其它类似体系的中心,那么这些体系也必定完全从属于上帝的统治。......为避免各恒星系统在引力作用下相互碰撞,上帝便将这些系统分置在相互很远的距离上。”

上帝设计、统治着恒星系统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牛顿在面对精妙绝伦的太阳系时,肯定了上帝的存在,承认了这个“最为动人的体系”来自于上帝的设计和统治。

牛顿强调上帝对宇宙的统治权

牛顿在自己的著作中明显回避了圣经中讲到的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在他的哲学观中,更着重强调的是上帝对宇宙的统治权。

牛顿在《原理》中写道:

“上帝不是作为宇宙之灵,而是作为万物的主宰来支配一切的。只有拥有统治权的精神存在着才能成为上帝——一个真实的、至上的或想象的统治才意味着一个真实的、至上的或想象的上帝。”

我们可以看出牛顿非常看重统治权与自治权的区别,他指出一般人心目中的上帝只不过是有自治权的神,但真正的上帝是享有对一切的统治权的。

牛顿对贝克莱大主教的回应

在《原理》第一版出版以后,牛顿受到了来自宗教界和神学界的强烈批评,其中以贝克莱大主教、莱布尼茨为主,他们主要指责的是在牛顿的体系中竟然没有了上帝的位置。

牛顿随后对再版的《原理》加进了对贝克莱的回应:

“上帝不是永恒和无限,但却是永恒的和无限的;他不是延续或空间,但他延续着而且存在着;他永远存在,且无所不在;由此构成了延续和空间。”

在牛顿对贝克莱的回应中,绝对时间、绝对空间与上帝之间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

牛顿对莱布尼茨的回应

紧接着牛顿对他一生的对头——莱布尼兹,发出了回应:

“上帝以一种完全不属于人类的方式,一种完全不属于物质的方式,一种我们绝对不可知的方式行事。就像盲人对颜色毫无概念一样,我们对全能的上帝感知和理解一切事物的方式一无所知。......我们能知道他的属性,但对任何事物的本质却一无所知。......我们无法运用感官或任何思维获知它们的内在本质;而对上帝的本质更是一无所知。”

在牛顿的观念中,像莱布尼茨那样声称“引力是不是上帝的意志”的人,才是真正不尊敬上帝的人。从牛顿的话中,也能看到一些他特别针对莱布尼茨的观点的痕迹。

牛顿对自己所研究的物理学的辩护

最后,牛顿在《原理》一书中,对自己所研究的物理学进行辩护道:

“我们只能通过上帝对事物的最聪明、最卓越的设计以及终极的原因来认识他;......我们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各种自然事物,只能来自一个必然存在着的存在物的观念和意志。......我们关于上帝的所有见解,都是以人类的方式得自某种类比的,这虽然不完备,但也有某种可取之处。......而要做到通过事物的现象了解上帝,实在是非自然哲学莫属。”

牛顿为什么会这样描述呢?

我们通过引用及评述回答了“牛顿是怎样描述上帝的”这个问题,在最后,对于“牛顿为什么会这样描述”需要作出一个回答。

牛顿在少年时期受到了英国历史环境的熏陶,在内心早早种下了信仰上帝的种子。出于对上帝的敬畏,他试图去通过自然科学的研究解开上帝的一些谜团,最后更是通过自己对自然现象及自然规律的深刻体会,感受到了上帝的存在,进而对上帝进行了一种理性、客观而系统的描述。

这篇文章的实际目的是在于展现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面对上帝时的客观与理性。我们也确实清晰地看到了,牛顿在自己的上帝观中,处处体现着关于自然哲学的物理思维。这一点值得我们现代每一位尊重科学、喜爱物理学的人去学习、继承。

0 阅读:0
文豪看繁星

文豪看繁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