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后,开始人生第二春”:主动“出轨”的女人,活得太爽了!

张德芬空间 2024-03-16 12:15:55

最近,一位95年的妹妹陷入了“年龄焦虑”。

她的焦虑并不是因为衰老,而是因为她年龄又长一岁,却还没有结婚。

在我们这种三线小城市,她已经是快要迈入“30岁大关的剩女”。

她甚至忧心忡忡地问我:是不是过了30岁,她就要考虑二婚的男人了?她是不是要给别人当后妈了?

我想很洒脱地告诉她,没关系,结婚不是唯一的答案,婚姻自由是《民法典》赋予你的权利。

但是,看她纠结彷徨的样子,却让我说不出这样的话。

网上有一个很热门的话题:结婚给女人带来了什么?

各种小视频都演绎着女性婚后标准化的生活:

入门三日无虚度,一日学蒸煮,二日勤扫除,三日频频催大肚。出门勤耕苦作无寒暑,家中事事躬亲不得误。

但是反过来,如果女性不结婚,同样会面临标准化的痛苦。

她会被贴上大龄剩女的标签,她会被嘲笑心理不正常,她会被反复问起孤独的问题……

左手如履薄冰,右手如坐针毡。

这样类似左右为难的困境,不仅体现在婚姻上。

你收不收彩礼,读不读研究生,生不生孩子,生男孩生女孩,似乎都一些固化、约定俗成的答案等着你。

也许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规则和期望的世界里,尤其作为女性,似乎总有一套既定的“轨道”。

不管走哪条路,都有隐形的轨道束缚着。

张德芬老师说过一句话:每个痛苦的女人,都要学会“出轨”。

“出轨”在这里,并不是指背叛婚姻,而是一种比喻,意指勇敢地跳出这些规则和轨道,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

离开轨道,才会发现,也许根本没有轨道。

“我们很幸福,但是不快乐”

谢依霖在《向往的生活》中,谈到过自己做了三年全职妈妈的经历。

她在事业最巅峰的时候,生下第一个孩子,第二年又生下第二个。

自己像是被撕成了一片一片的,每天的生活就是,帮儿子扶住一个水杯,转身又去帮女儿拧开瓶子,下一秒就要清理地毯,转身猫咪又弄倒了什么……

整整三年的时间,她把自己困在了家里。

即使家人建议她,可以请保姆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她坚持亲力亲为。

她觉得孩子需要妈妈的照顾,老公也需要妻子的照顾。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有快乐的时刻。

看着孩子的成长,看着自己逐渐强大,看着家人如此需要自己的样子,确实会感觉到幸福。

但是,虽然幸福,却不快乐。

不快乐来源于什么?

来源于被桎梏住的感觉,来源于害怕自己不够好的谨慎,来源于看不见尽头的前路。

很多女性在生活中,即使衣食无忧,即使家庭美满,也是会感到一种潜在的挣扎和不满。

这并不是矫情,而是女性生活中最隐秘,最不易察觉的痛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女性的角色似乎被刻画成了一系列固定的模式。

这种潜在的社会预设,逐渐形成了女性心中的一种“内在指南针”,不断指引着我们应该如何成为“合格”的女性。

更可怕的是,这些规则逐渐被内化成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指南。

梁永安教授讲到过自己的一位女学生,她的难得的科研苗子,她写的论文令所有的老师都赞不绝口。

但是当提到让她继续读博的时候,她却毅然拒绝了,因为年龄再大一些,学历再高一些,可能就不好嫁了。

梁永安教授很惋惜也很心痛,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知女性,也难免把自己落入传统角色的轨道,这又是多少女性的困境?

很多女性,从小就被灌输了关于如何成为理想女性的规则,你要听话,你要乖巧,你要能干。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开始无意识地接受这些规则,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我们开始评判自己的价值,基于这些外部标准,而非内心的真实感受。

内化的规则像隐形牢笼,而真实的自我像猛兽,猛兽越强大越痛苦,却又不知道自己为何痛苦。

隐形的牢笼,到底在哪?

我是两个女孩的妈妈,作为“双女户”我经常被围攻,尤其是我的妈妈。

她总是劝我:人家都得有个儿子,日子才过得踏实,你就再生一个呗。

我问她“人家”是谁,她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只留下一句“都是为你好”。

像这种“人家的要求”,我妈妈说过很多:

“人家谁家当妈的女的,还老出去吃饭喝酒?” “人家哪个女的不以家庭为重?” “人家谁不喜欢温柔懂事的女孩?”

我反观了一下我的妈妈,或者说她们那一辈人。她们没有同学,没有朋友,没有自我。

把家庭和孩子照顾好,等孩子长大再照顾孙子,是她们一生的使命。

她快乐吗?

并不。

她脸上的愁云,多年都未曾散去。

为什么对她来说,有这么多规则束缚,为什么她很难“出轨”? 是因为真的有一个牢不可破的笼子将我们困住,还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确定?

或许,对于很多女性而言,那些规则不仅仅是社会的预期,更是她们自身内心的一部分。

她们在无形中接受了这样的信条:女性的价值在于家庭,她们的幸福是建立在“利他”之上的。

它不仅仅源于外在的压力,更是女性一种内在的恐惧和不确定。

就像我的妈妈,她没有自己的同学朋友,她没有出去吃饭聚会的机会。

是因为她害怕聚会花钱,会被嫌弃不节俭,她怕人际交往的时间,会影响她给孩子做饭。

她怕,“人家”觉得她不是好妈妈、好妻子,她怕,与“人家”不同的生活方式,会带来未知的后果。

她害怕一旦脱离了这些规则,就会失去社会的认同,失去那些她们依赖以获得安全感和价值感的标准。

这种恐惧来自于对改变的担忧,对未知的害怕,来源于对破坏传统规则可能带来的后果的畏惧。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恐惧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无形的束缚。

它限制了女性的思考和行为,使她们不敢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欲望,不敢去质疑和改变那些旧有的规则。

这种束缚,虽然看不见,却异常牢固,它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代女性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出轨”不仅是一种选择,

更是一种必要

我有一个自媒体朋友,她靠写作在老家的县城买了两套房子和一辆宝马车。

她在装修房子的时候,提出的要求是:我不做饭,厨房简装,我未婚,不需要婴儿房,我自由职业,我要一间书房。

听了他的要求之后,装修公司的经理笑了:姑娘,你这样的不好嫁啊!

自己能买房,肯定是不好驾驭;不会做饭,肯定是不贤惠;自由职业,工作不够稳定。年纪也不小了,小心嫁不出去哦!

我朋友笑的直不起腰,“我年入几十万,反而成了婚育惩罚。如果这就是惩罚,那就让惩罚来的更猛烈些吧!”

是啊,当我们换个视角就会发现,从来都不存在所谓的轨道与牢笼。

我们不是跑不掉,而是不敢跑。 把我们困住的,是自己内心的恐惧与挣扎。

面对如影随形的轨道与牢笼,女性的“出轨”实质上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

它是挣脱无形枷锁、追寻内心自由的勇敢尝试。

这种转变,虽不易,却至关重要。

一、找到内心的恐惧

面对深植于内心的恐惧,我们需要的不是逃避,而是坦诚的自我对话。

可能是在深夜的独白,也许是对着日记本的倾诉。

让那些藏匿的恐惧浮出水面——害怕被人误解,害怕未知的未来,害怕失去旧有的安全感。

只有真正理解这些恐惧,我们才能找到超越它们的勇气。

二、寻找生活中的隐形枷锁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充满了看不见的规则和限制。

这可能是父母的期望,也可能是社会的标准。

试着去问自己,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出于内心的愿望,还是在迎合别人的眼光? 贤良淑德,到底是我们真正享受家庭生活,还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

三、重构自我,定义新的人生轨迹

“出轨”意味着重塑自我,它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际的行动。

这可能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找到真正让自己感到快乐和充实的事物。

也许,可以开始一段旅行,独自去感受不同的文化和风景;

或者,深入学习某项一直感兴趣的技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逐渐构建起新的自我认识,学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而非他人的期待来生活。

当我们真正走出现在的轨道之后,当我们看到另一种风景之后,我们会发现:

家庭和工作都不是非你不可,最需要你的,是你自己,是只活一次的自己。

*本文由妙黛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花花

编辑丨李小豆

9 阅读:8312
评论列表
  • 2024-03-28 01:39

    人长大就得负责任,进入婚姻更得负责任。小编劝女人不负责任,那我劝男人也不负责任。想怎么玩怎么玩,怎么开心怎么来。都离呗。打着自由快乐的旗号逃避责任谁不会。美其名曰快求自由快乐,別苦了自己

  • 2024-03-16 19:14

    欲望会侵蚀道德底线吗

  • 2024-03-20 18:06

    婚前性乱,婚后一样乱

  • 2024-06-11 08:33

    我天天都想,想要女人

张德芬空间

简介:由作家张德芬女士创办,倡导自我负责的个人成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