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道文化爱文学 2024-08-15 10:59:25

本章是《道德经》下篇“德经”的第一章,论述了“德”德性质及其于“道”德关系。老子认为,“德”是“道”作用于万物所表现出的特征,因此,“道”是“德”德内在属性,“德”是“道”德外在表现。在人类社会,凡事符合于“道”德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老子又将“德”分为“上德”和“下德”,“上德”指的是一切言行举措都符合“道”德性质特征,是“道”德最高层次。而“下德”指的则是虽然部分行为符合“代”德性质特征,但喜欢张扬外露,不愿失去功德,处处显示其“德”,因此说是“无德“德表现。在老子心目中,仁、义、礼都属于”下德“德范畴。

【本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取彼取此。

【译文】

上德德仁不自以为德,所以才是有德;下德德仁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德,实际上没有德。上德德仁顺应自然却无心作为,下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有意。上礼的人有所作为,若得不到回应,就伸出手臂来使人们强从。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

当社会需要用礼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产生了,祸乱也就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

因此大夫应持守之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舍弃礼、智的浮华,取用道的厚实。

道德修养共分为道、德、仁、义、礼、智。合于道德社会,一切需自然而行,当社会需要礼、智来维系时,诈伪丛生,已经是不堪设想的时候了。

0 阅读:11
评论列表
  • 2024-08-15 12:27

    这个属于华夏传统文化的范畴。中国是大清之后成立的,中国的文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了。边界要区分开,否则就搞成封建入侵了。 学华夏远古哲学,首先你得小心那些犹太弯弯的黑水,把各种书词义的扭曲和稀泥写成一坨的样子。其次,你要学会辨别真哲学和伪装骗人的假哲学。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老子的道德是人的道德,孔子的道德是鬼的道德。不过华夏远古的道家哲学也不如中国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

道文化爱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