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中国CE0孟侠:坚持“油电并重”战略

中新汽车 2023-11-27 19:10:49

“在中国,为中国”

“如果看看在美国和欧洲举办的车展会发现,车展的规模、人流其实都有下降。但从上海到成都再到广州,以及期间一些中小型的车展来看,中国车展的人气非常旺。可以说,中国汽车市场依然欣欣向荣。”11月17日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开幕日期间,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首席执行官孟侠(Stefan Mecha)在接受中新汽车采访时表示。

此次车展上,大众汽车品牌携旗下包括新能源和燃油车型在内的 25 款车型亮相。包括旗下重磅车型 ID.7 VIZZION、ID. NEXT、旗舰 B 级 SUV 产品矩阵——途锐、途昂、途昂 X、揽巡、揽境——以及专为电影《奇迹少女》打造的展车纯电甲壳虫(electric Beetle)等。

图片来源:大众中国

在大众汽车方面看来,中国的新势力和传统主机厂的发展非常迅速,整体燃油车市场体量在1400万辆左右,但燃油车仍旧有着庞大的市场基础。所以,大众汽车坚持“油电并重”战略。

“我们希望在燃油车和新能源之间形成良性平衡。究其原因,新能源汽车盈利具有一定挑战是其一,另外在燃油车方面的积累能够为我们继续投入新能源汽车,推动新能源的销量和研发奠定扎实基础。”孟侠表示,中国的转型非常快速,市场节奏相当迅猛,这也促使大众汽车加快步伐。

与此同时,大众中国也在不断提高本土化水平。除了与一汽、上汽集团合作继续加深外,也与本土伙伴开展了几个重量级的合作。“中国的出行生态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速率远超其他国家,这就是为什么大众汽车必须做到‘在中国,为中国’,希望在中国继续提高本土化水平。”

以下为访谈实录(节选):

中新汽车:目前大众汽车在中国的新能源渗透率是多少?总目标为多少?有没有设立油电平衡的比例?

孟侠:与整体市场中的新能源渗透率相比,大众汽车的比例略低。考虑到我们在中国燃油车市场中的体量,目前我们全年内累计销量约为190万辆,而ID.车型的销量超过11万辆。可以看出,我们的比例不如市场高,但我们继续在中国加强与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合作,未来将在新能源方面迎头赶上。

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不断向电动出行加速转型,并对实现我们的转型目标充满信心。同时,我们也希望在燃油车和新能源之间形成良性平衡。究其原因,新能源汽车盈利具有一定挑战是其一,我们在燃油车方面的积累能够为我们继续投入新能源汽车,推动新能源的销量和研发奠定扎实基础。当前,中国的新势力和传统主机厂的发展非常迅速,整体燃油车市场体量在1400万辆左右,燃油车仍旧有着庞大的市场基础。所以,大众汽车坚持“油电并重”战略,一方面在燃油车市场继续巩固优势,目前的市场份额达到了15%,位居市场第一;另一方面,我们正在加快电动化转型,正如大家在展台所见,我们将推出两款B级纯电动车。

图片来源:大众中国

中新汽车:目前有没有关于大众安徽的具体进展可以分享?

孟侠:安徽省在行业集群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发展上势头强劲,具有清晰的发展路径。安徽的GDP、合肥的GDP和大型安徽城市的GDP不容小觑,可以说,安徽迅猛的发展态势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势头交相辉映,这也吸引了不少厂商把工厂设在安徽。

大众汽车在安徽首先和江淮汽车建立了合资企业,设立了工厂。基于该合作,一方面我们为国内市场生产车型,另一方面也开展了很多出口业务。现在,随着数字营销变得愈发重要,我们也在安徽设立了专门的数字化销售服务公司,并计划于明年上半年推出大众安徽的第一款车型。再过几周,我们可能会向各位提供更多相关信息,比如品牌推广方面的最新情况,也会介绍大众安徽未来新车型的具体情况。另外,在设计方面,大众安徽的设计会更有先锋前瞻性。

大众汽车一直致力于把全球最好的技术带到中国。作为一家德国企业,我们很多的燃油车技术诞生于德国,同时,也有许多技术是和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的。近几年,中国的出行生态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速率远超其他国家,这就是为什么大众汽车必须做到“在中国,为中国”,希望在中国继续提高本土化水平。

那么,我们该怎么提升本土化水平呢?把所有的工作都放在中国来做吗?我们的规划是,把研发中心设在中国。因此,我们在合肥成立了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它为中国打造车型平台和专属科技,将本土化、定制化的工作交由它来做。

总而言之,大众汽车始终是致力于和中国伙伴合作。如果我们没有和一汽、上汽伙伴的合作,我们无法取得燃油车市占率第一的成绩,这同样适用于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我们既把研发重心放在合肥,也会与两位合资伙伴共同合作研发科技。只有多方通力协作,才能打造出适合中国市场的车型。而且,我们所采用的合作模式并不是从零开始,我们从过往的成功里汲取经验,并将其带入新的时代中,从而在当下的智能网联和电动化浪潮里,以更快地速度为中国引入车型。我们有着完备的计划,大众安徽很快将推出新车型,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也制定了明确的研发计划。合肥和安徽有望成为未来智能电动汽车时代里大众汽车的中心。

中新汽车:大众汽车在ID.3之后已有近两年半的时间没有任何一款新的纯电产品在国内上市,拓展速度突然间慢了下来,这是什么原因?ID.7在今年上海车展就亮相了,但迟迟没有上市,其中有什么原因吗?

关于未来ID.产品的规划,产品推出的节奏有很长的空窗期,后面产品投放的速度会不会加快?

孟侠:从媒体朋友和很多分析师的角度来看,大家希望厂商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当前市场中,每月、每年有无数新车推出。有一个很清晰的趋势是,车型销量在头一年上涨,然后持平,随后销量开始下降。这说明,产品矩阵的作用尤为重要。汽车行业的独特之处在于,车型复杂度高,在不断推出新车型的同时,企业的成本和业务运营复杂度随之提升。

大众汽车最重要的目标不是一年确定要推出几款车型,而是着眼于在适合的细分市场推出合适的车型,保持竞争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推出新产品,而是我们不能为新而新。在燃油车领域,过去数十年中我们深耕中国,打造了丰富的车型矩阵。其间每次推出一款新车或为产品搭载新功能时,我们都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做了大量的投入,新能源汽车也是如此。大家看到了ID.3最近成为了行业热门,月销量达到了近12000辆,这正是因为我们准确定位了目标人群,并采取了非常有竞争力的价格策略。ID.7 VIZZION在上海车展发布时,我们宣布会在今年四季度推出这款车。目前,我们计划于12月推出ID.7 VIZZION,希望大家能够再稍等一等。

2026年,我们将推出两款和小鹏合作开发的车型,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两款车型定位B级车市场,这也是我们非常重视的细分市场。这两款车的设计非常棒,而且都将使用小鹏的平台。毫无疑问,消费者对于小鹏的平台和技术非常认可,再加上大众汽车的基因,这两款合作研发的车型值得期待。

此外,我们还规划了更多的车型,比如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研发的A级车。目前,相关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当中。我们还有很多新车的想法和规划,未来两年大家会看到更多大众汽车的新车面市,还请拭目以待。

中新汽车:刚刚说到大众ID.3特别火,不过它是通过降价促销的形式站稳了脚跟,这似乎在表明,在纯电赛道大众汽车没有了燃油车的溢价能力。这对像ID.7这样的新车来说有什么启发?会不会打价格战?第二,插电混动市场也特别火,大众汽车和很多合作伙伴合作开发的车型只包括纯电动车,是否会推出插电混动车型?

孟侠:如果大众汽车想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就必须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并通过整合出行生态、品牌、经销商网络以及价格等要素保持竞争力。

今年初,我们经过研究发现,ID.3的价格没有达到最优定价点。同时,通过降本增效的各项措施后,我们认为可以对价格进行调整。经过我们和上汽大众一起更好地控制电池、原材料等成本,这款车的价格有所调整,达到了市场预期等多方面的最优点,提升了价格竞争力。ID.3也用销量证明了一点,还展现了消费者对大众汽车的信赖。我们在华已近四十年,用户对于大众汽车的品牌价值以及经销商伙伴非常信任。这也说明,除了价格之外,用户信任也是保持品牌竞争力的要素之一。大众汽车不会一味地进行价格竞争。我们的业务组成非常多元,我们在中国致力于以有吸引力的价格为消费者提供卓越的产品,但不仅仅是降价。

目前,我们在中国纯电动车型市场中排名第五,进入了第一梯队,这是不错的成绩。在插电混动领域,我们推出了迈腾GTE、帕萨特插电混动等车型。不过,中国市场对于插电混动的需求有所不同,政策也对插电混动有所支持。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对插电混动市场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因此,我们会继续倾听用户声音,推出更多插电混动车型,加快布局。这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相关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中。

中新汽车:大众汽车在2024年的工作重点是什么?我们看到很多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不断的开启股权合作和研发合作,您认为这种情况会成为一种趋势吗?大众汽车将如何平衡自身和合作伙伴在研发和产品方面的工作?如何保持自身长期的研发能力?

孟侠:我们针对2024年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

第一,我们要夯实合作基础。目前,我们正在稳步推进与小鹏的合作,将在2026年推出由双方共同研发的B级车产品。除此之外,我们还与地平线就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展开合作;与中科创达围绕车机系统和用户交互方面进行合作,双方目前已成立了合资公司。第二,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全速推进本土化研发。第三,我们与国轩高科针对先进的电池解决方案进行合作,通过降低电池成本,让车型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

我们计划持续壮大纯电车型阵容,与此同时继续提升燃油车的市场份额。我们在燃油车市场的份额提高,不仅能让我们夯实基础进而服务用户,在用户注重、我们擅长的服务和品牌形象方面为他们带来出色的体验,还对发展纯电动车大有助益。

合作是汽车行业永续的主题。目前,大众汽车在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市场中的最新动向也说明,在中国市场中,不同企业间更加紧密的合作已成趋势。我们与小鹏之间建立了具有前瞻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合作的成果也会在未来陆续显现。同时,我们也致力于平衡合作研发和自主研发。我们正在加强自研能力,但在中国的出行生态中,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合作的方式才能更快地将产品推向市场,因此,我们基于“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加强与本土伙伴的合作,从而发挥多方的优势。

中新汽车:从去年到今年,CARIAD做了哪些工作?在组织架构和产品研发方面,目前取得了怎样的进展?CARIAD在2025年才会推出量产产品,这样的节奏是否稍显缓慢?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经常提到从大众汽车这边学到很多供应链降本的方案和经验,大众汽车从合作中收获了哪些能够应用在业务之中的经验呢?

孟侠:过去一年间,CARIAD中国也经历了内部转型,至年底团队规模会达到1200人,这也使得团队具备了围绕中国市场进行研发的能力。这是CARIAD为落实“在中国,为中国”战略迈出的巨大一步。

同时,CARIAD也会与多方开展合作,以实现协同发展。包括和中科创达就车机系统、用户交互展开的合作,以及和地平线围绕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开展的合作,CARIAD的各项合作都在稳步推进中。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开发不仅关乎芯片和软件,也涉及到如何在系统当中集成传感器,而CARIAD和地平线的战略性合作就使得这项工作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虽然时间紧张,但一切都井然有序,而且双方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让合作能够事半功倍。

我非常高兴何小鹏向媒体分享我们彼此学习这一点。大众汽车非常乐意向小鹏分享我们的经验和特长,也愿意向小鹏取经。这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向中国的本土新势力学习并开展深度合作。小鹏的发展模式及研发方式与传统车企大相径庭,他们拥有非常年轻的开发人员、非常快的工作机制,这些都让我们印象深刻。相信通过合作,我们能够加速各项合作成果的落地——我们通过和小鹏合作。而且,小鹏在智能驾驶方面也有着领先的技术。双方可以在工程技术、设计、供应链和制造等方面的形成优势互补。总体而言,我们在中国围绕技术本土化的布局能够使我们的整体研发周期缩短30%。

中新汽车:日本车企说,中国品牌的电动化仅属于中国而非全球,请问大众汽车是否认可这一说法?为什么?

孟侠:我没有看到这样的言论,所以不方便评论。在过去十多年中,我在很多国家工作过。市场是不一样的,但不同市场的重叠度远比我们想象地大得多。中国的电动车发展趋势并不只是在中国发生。从汽车制造到电子行业,再到手机等产业,很多市场有着相同的趋势。中国在电动车领域很超前,类似的趋势在一段时间之后也一定会出现在其他市场。

中国市场的体量非常大,这就意味着企业可以先在中国探索业务模式。一开始就做全球化的业务模式比较难,但可以先从一个国家开始,建立一种业务模式、一套标准或体系。延伸到其他国家时,企业会面对不同的法规要求、不同的消费者需求和不同的技术标准。在德国,消费者不需要大屏和更舒适多功能的座椅,但是中国消费者喜欢车里有按摩座椅和沉浸式的影音。所以,在中国先做出来符合中国消费者和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之后在开拓其他国家时也可以借鉴并进行相应的研发。

中国企业并不仅仅盯着中国市场,很多中国品牌已经开始开拓海外市场,不过目前在新功能推广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难。例如,中国市场的中文语音识别很出色,但是在海外用英语的效果不是很好,因为海外的语音识别系统需要多语言支持,这就使业务变得复杂。每个市场之间会产生很强的关联,终有一日全球市场会趋同。总体而言,作为一家全球性企业,我们不仅要具有全球视野,也会针对中国定制适合中国的方案。

中新汽车:CARIAD在牵手VIVO的同时,同中科创达、地平线的合作也在推进,很多成果集中在2025年至2026年期间落地。请问,届时大众汽车会打造一个什么样的智能化产品阵容?对于市场份额有怎样的预期?

孟侠:目前来看,的确有挑战。大众汽车根据全球的情况进行技术研发,和中国的研发速度相比肯定略显不足。因此,我们提出的“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就显得格外重要。CARIAD作为我们面向全球的软件开发中心,其定位决定了它在未来必须同时为全球和中国市场服务。这就是为什么CARIAD深度参与到了我们与本土伙伴围绕平台、技术和产品的合作中来。未来的大众汽车的车型会搭载许多由CARIAD本土研发和合作研发的科技,例如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与地平线合作开发的自动驾驶技术等。此外,我们也会和小鹏一起,推动合作成果的落地。

中新汽车:请您谈一下对明年行业竞争的看法,尤其在新能源市场?您作为一家全球化企业的管理者,如何看待新能源市场的竞争?

孟侠:我一直说,制定最好的计划,做好最坏的准备。明年的市场情况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激烈竞争依然会存在,考虑到更多市场参与者的加入,竞争甚至可能加剧。价格上,我对于市场价格竞争依然保持谨慎的态度。大众汽车不能盲目地加入价格竞争之中。产品上,市场中一定会出现新品牌和新产品。

面对这样的市场态势,我们一定要保有自己的关注点:第一,大众汽车必须继续稳固燃油车优势。除了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中国还有非常多三四线城市和庞大的消费者群体,他们的需求也是多元的,对于大众汽车燃油车在中国近四十年来的高品质和可靠性非常信赖,因此,燃油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二,大众汽车同时需要继续高度重视纯电动车业务。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油电并重”战略,在大力发展新能源车型的同时,持续提升燃油车的能效和数字化水平。

本文为中新汽车原创,欢迎小伙伴分享,媒体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作者及出处,谢绝任何媒体、自媒体以此文任何内容制作为视频、音频脚本,违者将承担法律责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