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相继死了三个老人,他们的子女都选择“一日清”放弃传统规矩

头条小嘉 2025-01-18 18:38:36

去年,村里连续死三位老人,他们子女都做個定夺——放弃所有传统丧葬仪式。

啥意思?原本按习俗,得请管事、搭灵棚、请先生择日、择时辰、买一堆纸扎,弄得整個村子都得闹腾一番,这还只是开始,后面还有好多传统手续,包办席面,宴请亲朋,还得有八音鼓唱戏阵仗。真是折腾人。

以前,这样葬礼是整個村里几十年积攒传统,所有人都晓得,这事儿得讲究,得大张旗鼓,得让亲戚朋友们都感受到死者尊重,给自己家丢点面子。别说乡村,就是城里人,也未必能完全理解这套仪式背后深层意义。

十天忙活下来,整個家族人马,得花钱花力气,少则三五万,最多甚至能上十几万。有人,甚至借债,凑齐这笔“葬礼款”。这几年,大家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一些,倒也还能负担得起。那时候,谁敢少花一分钱?你少花一分,大家就会看你笑话,说你不孝,没“面子”。

但去年,三家富裕人家,葬礼格局一改,直接简化到“雇几個人,抬棺,埋”。简单,不拖沓,费用极低。这個定夺让整個村子都愣住,毕竟富裕人家本来不缺钱,怎么能这么“简陋”?也有些长辈嘴上不说,心里多少带着点不解。

大多数年轻人似乎都能理解、接受这件事,毕竟,连那些有钱人都觉得这個传统太繁琐,不值一提,花费上去更像是在给自己家人增加负担。

想当年,也有过一個家族尝试过类似做法。那是二十年前,家里特别贫困那家人,他们实在是连丧葬资金都凑不齐。最后也就简单处理,低调埋葬。

村里人虽说晓得是因没钱,但多少也觉得他们做法不太合适,甚至有一段时间被大家笑话,觉得“太寒酸”。那时候,没人理解这背后真正原因,大家只晓得,这事儿须要“面子”,不管贫穷还是富裕,非得得走完这套程序,丧葬仪式才显得体面。

如今,富裕家庭选择跳过繁琐仪式,直接简单埋葬,真是让人有点眼前一亮。可是,一些老一辈人却不太能接受,他们依旧固守着传统,看着这些“新潮”做法,心里多少会想:“这就是丧葬仪式简化代价吗?是不是连最后尊重都没?”

可难题是,现在大家活得越来越清醒,真不愿意再为这些表面上“面子”付出那么大代价。

有网友说得好:“生前能照顾好父母,死后再守着坟头,盖個茅草屋,三年守孝,这样陋习根本就该摒弃。”这些年,很多人都明白一個道理:“生时床前一碗水,胜过坟前万吨灰。”活着时候把心意表达好,比死后怎么摆场面要紧得多。

就拿我身边例子来说,有個朋友父亲去世,照传统办一個丧葬仪式,雇好多人,办那么多事,可最后,他父亲一辈子都没见到过他亲手为他做过什么,只能靠这些表面东西来“安慰”。他自己也承认,那时候浪费精力、金钱,完全可以拿去做些更有意义事情。

父亲去世,、他亲生儿子关系亲近,反而是他在生时最为关心点点滴滴,而不是那些看似宏大场面。

至于另一個案例,村里一户人家,在丧礼期间,也没啥铺张,只是简单地办個仪式,埋葬后,家人也按传统实行“守孝”一段时间。

你看,纵然这家人简朴处理,但并没有影响村里人对他们尊重。相反,大家反而更佩服他们理性,觉得这种做法不失尊严,还能免去不必要负担。

其实,我观点也不难理解。如今社会发展得这么快,物质、精神生活都得到前所未有提升,原本就该放下那些多余格局主义,过日子要有实实在在实用性,而不是沉溺于那种华而不实仪式中。

丧葬这般,生活也这般,为什么一定要把最关心人弄得疲惫不堪,最后才意识到自己孝心呢?很多时候,家人关爱、陪伴远比那些格局上排场更要紧。

社会在进步,思想在转变,老百姓觉悟也在提高。丧葬仪式简化不意味着对逝者不尊重,相反,这更像是对生命透彻理解。那些站在传统一边长辈们,也许真该想一想,放下那些繁琐东西,才是最能传达爱与敬意方法。

0 阅读:1
头条小嘉

头条小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