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地方,为了提高乡镇干部收入,推行出乡镇公职人员收入高出县直单位同职级人员20%,大多数人却还想考走或调走?
这样的信息能在安徽和宁夏某区县的官网上搜索到,说明组织在想将人留在乡镇。
不过,多数人仍倾向于调往县城或城市工作,因为人往高处走是最大的趋利避害。
大多数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他们在城里是有房子的,原生家庭生活在城里也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通勤是花钱又费力呀!
乡镇公务员的基层补贴通常每月比县城仅多出几百元,吸引力与补贴金额成正比。
甚至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一差距甚至可能被县直单位的奖金抵消,便没了优势。
有网友更是直言,什么时候城里的单位的绩效奖或是年终考核奖会比乡镇的要低?
为什么组织要一再往乡镇倾斜,因为和其他单位比,还有调整的空间。
毕竟乡镇和县直单位比起来,到手收入谁多还是很直观的,给的条件还是不够多。
这其中也不是没有成功的例子,比如江苏的乡镇,给的是实打实给福利,很典型。
不过,即便如此,乡镇的特征决定它的属地管理需要兜底,比如东莞的乡镇,城镇化已经老高了,平时工作量也还行,但是想往上走的人大有人在,平台决定高度。
所以说,尽管乡镇公务员可能享有食堂、车补等便利,但县直单位其他的隐性福利往往更能击中乡镇干部的内心,如教育。
对一般的乡镇单位而言。
偏远乡镇的办公条件较差,业余生活单调,长期面临“耐得住寂寞”的人性考验。
于是“候鸟”、“走现"现象就浮出了水面。
来回奔波苦,真的是半刻不得闲……
有专家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要靠制度。
乡镇干部虽然晋升副科比县城简单,但也不是职数多到可以满足所有的人,但晋升后仍需长期扎根基层,实权和资源有限。
乡镇干部经常需接待上级检查,哪怕是副科干部,面对科局的股级干部或办事员,也得“轻声细语”进行沟通,体验感不佳。
毕竟,县城单位在行政层级中的话语权更高,心理优势明显,职业尊严得到体现。
还有,长期在乡镇容易遭遇职业的瓶颈。
乡镇工作看似能全面锻炼基层治理能力,但长期从事琐碎事务可能导致专业技能单一化,进而限制向更高层级发展的空间。
相比之下,县直部门更注重专业化分工,对特定领域深耕更有利,成为行家里手。
乡镇公务员的补贴优势常实际收入、工作强度、问责风险、生活不便、职业天花板等因素抵消,整体待遇仍存差距,容易形成“围城效应”,导致工作生活界限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