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说:真养生,不妄随,不妄知,形神相依,自得其所

禅道国学 2025-04-08 23:45:06

人生在世,人人都想能逍遥。但是想要得逍遥,一定得先认识自我。既已明了自我,便需要葆光。

庄子说:“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 。”

良好的精神状态就应该能持续给予,且永不枯竭,这就是葆光的境界。而欲葆光养生,关键便在于不妄随、不妄知,做到形神相依,自得其所。

不妄随,不妄知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人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穷,若以有限生命盲目追逐无限知识,必然危机四伏。庄子并不是要人停止追求,而是告诫人们要讲究方法。

妄随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屡见不鲜。很多人盲目跟风养生潮流,听说了某种保健品功效神奇,便不假思索大量购入;听说某种运动方式流行,便不顾自身身体状况拼命尝试,全然不顾自身实际需求。

还有的明星为追求极致身材,盲目跟随流行的节食减肥法。起初体重迅速下降,可不久后身体便亮起红灯,免疫力降低,频繁生病,精神状态每况愈下。这便是盲目跟从、不考虑自身身体机能的后果。

真正的养生,不应被外界潮流裹挟,而应如庄子所倡导,坚守自我,聆听身体的声音。

谈及妄知,许多人在养生时,一知半解便急于实践。只听说某种食物有营养,却不知过量食用可能带来的危害;仅仅了解一点运动的皮毛,便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过度锻炼。

庄子认为,人们常常被自己片面的认知误导,在养生之路上误入歧途 。

生有涯,而知无涯,不讲究方法,一味盲动怎么行呢?

形神相依,自得其所

真正的养生是什么呢?

面对疾病的人,态度千差万别。有人患病后,怨天尤人,将病因归咎于命运的不公;有人四处求神问卜,把康复的希望寄托于虚幻的神灵;还有人被恐惧笼罩,惶惶不可终日 。而庄子告诉我们,“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真正领悟养生之道的人,面对疾病能泰然处之,因为他们明白,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存的。过度执着于形体的完好,反而会被病痛束缚,只有让形神和谐统一,才能在疾病面前保持内心的安宁

佛教中有位大德高僧,一生于深山修行。他每日粗茶淡饭,坚持禅修,不追求物质享受,也不会为外界喧嚣所扰。一次,他身患重病,却神色平静,安然进行日常修行。旁人问他为何如此淡定,他回答:“身体的病痛只是暂时的,内心的宁静才是永恒的。我通过修行,让身体与精神达到平衡,无论疾病与否,我都能自得其所 。” 高僧之言,恰与庄子形神相依的养生理念相契合。

庄子讲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之所以能游刃有余地解牛,是因为他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实践,对牛的身体结构了如指掌,达到了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的境界。

养生之道亦是如此,从最初的调息养气,逐步修炼,直至最终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

然而,世上大多数人往往仅注重外在保养,只知通过服药治疗疾病,却忽略养神才是预防疾病的关键;只关注身体表面的痛痒,却对精神的修持置若罔闻。

须知,身体犹如精神的栖息之所,精神则是身体的主宰,唯有形神皆妙,内外和谐统一,方能体会到养生的精妙之处。

庄子笔下匠人眼中的废材,既不挺拔,也不繁茂,看似毫无用处。然而,它却在风雨中屹立多年,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位置。

它不妄随其他树木追求娇艳的花朵或高大的身姿,也不妄知外界对它的评价,只是遵循着自然的规律,静静地生长 。

这不禁引人深思:究竟是那有用之材更为可贵,还是这看似无用的更值得赞叹?

究竟是该将疾病视为人生的忧患,还是应该把内心的不安定当作真正的忧患?

庄子曾言:“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我们在看待生命与健康时,确实也应当拥有这般豁达通透的视角。不被外界的声音左右,不被片面的认知误导,保持形神的和谐,自得其所 。

现在我们处于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下,更容易陷入妄随、妄知的泥沼,也更难以做到形神相依。现代社会的信息爆炸,使得各种养生理念鱼龙混杂,人们往往在盲目跟从与片面认知中迷失自我。同时,高强度的工作与生活压力,让人们无暇顾及精神世界的滋养,导致形神分离。此时,庄子的养生理念更显珍贵。

愿我们在有限的生命时光里,能够不妄随,不妄知,深入探寻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在求知的道路上,讲究方法,合理分配精力,避免过度消耗。同时,学会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通过冥想、阅读、亲近自然等方式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让身体与精神相互滋养、和谐共生。

如此,方能不负此生,不负流年。

6 阅读: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