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户们有时会遇到许多难题,比如农作物的产量问题,有的地方因为土地肥沃,种植的作物质量也很高,甚至连气候都是适宜的。
而有些地方却是因为条件不足,无法满足植物生长的要求导致作物长得稀疏。
但如果在一些条件不好的地方,我们采取一定的种植措施,会发现情况也会有所好转。
二三十年前,在我们国家大力普及科学种植之前,我们在种植时一般都是将种子撒在土壤里,自然而然就能长出农作物来。
经历了不断的探索研究,科学的种植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现在在种植农作物时已经可以通过改善土壤、改变种植方式等等多个方式来提升农作物的产量。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红薯和马铃薯这两种作物通过“大垄双行种植”,实现了产量翻倍。

大垄双行种植一听就像我们听过无数次的大棚内双行双排种植一样,它有自己特别的优势,在这一点上,它还是独树一帜的。
这样的种植方式凭什么能够在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研究之后,仍然稳稳霸占着世界农业技术的前沿呢?
我们拿红薯和马铃薯来说,它们的增产能达到什么程度?
每年的试验数据也都显示它们的增产效果显著,但究竟这种大垄双行种植,该怎么做才能让它们顺利获得高产?
为了使红薯获得更高的产量,需要通过起垄将其分成两行来种植,同时保证两个垄之间留有一定的空地,并将这些空地用黑膜覆盖。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吗?
这项技术来自我国某省,将试验结果分享出去后,不少人尝试后发觉其效果非常棒,于是纷纷效仿。

根据试验数据,采用这种方式后,红薯每667平方米(相当于一亩)能比原来多出4000斤,甚至有些地方已经突破了这个极限,来到了6000斤。
在此之前,由于我们国家对作物品种没有系统化培育过,于是很多品种是野生品种的变异,我们一直沿用着这些品种,这样不利于红薯的提质增产。

有了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后,人们凭借科研能力培育出了许多新品种,全世界总共有7000多个红薯品种,其中我国就占据了750个。
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我国红薯和马铃薯的产量不断增加,甚至达到了历史新高。
大垄双行技术。这种大垄双行种植具有诸多优点,首先它能够有效排水,即使在遇到暴雨等特殊气候时,地势低洼部位也能排出积压的雨水,避免根系因浑浊的土壤而受损。
其次,大垄种植来改变种植作物根系生长空间结构,它实际是通过大垄双行布置,使得气体能够在土壤中自由流动。
这能帮助促进根系生长,同时也能帮助改善土壤微生境变化,有助于作物根系吸收营养。
大垄种植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相对比平畦栽培模式,它能够帮助土壤达到昼夜温差增大的效果。
温度提高后,光合作用会加快速率,使得块茎迅速膨大,当夜晚逐渐变冷时,其表面温度降低得更迅速,有助于保持土壤水分,进而使得根系对营养的再吸收率提高,人为造就鲜活供水通道。
大垄种植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能够抑制害虫及病菌滋生,这是因土壤表面没有过多残留物的时候,害虫卵以及虫体没有栖息地,自然也就不能繁衍,而这还能让病虫害减少70%甚至更多。
这样,有潜伏期长的细菌和病原体没有滋生空间,也就会极大提升作物生存率。

特别是在一些潮湿气候区,这种优势明显,这里低温高湿,可同时滋生多类病虫害,而采用大垄行栽方式时,可以有效阻隔涝渍问题,甚至霉菌生长也能够抑制。

根据不同地区采取适宜的切垄形式,都是需要科学论证的。
这首先与当地气候环境有关,其次则与当地土壤特点相关。
我国产量最高的区域包括长江流域地区和华北等地,这些地方的土壤含沙量达到50%或者直接上升至60%的地势,有助于机械化操作,这样就能将经济收益提高至这块土地能够给出的高效益。
而那些土质黏重含沙量占比低之地,我们则需要将切口改小,可能只需要20-25cm即可,这样也帮助维持充足的土壤含气成分,有利于根系生长。
这些地方也可以通过改良操作增强地力,但不一定要耕翻,毕竟耕翻容易导致养分流失,有些高效作物倒也不是非要继续开垦。
有些地方还会出现天旱之人,他们面临干旱,降水量不足,那么适宜他们的是不开的窍型,要不然将切口改小,减少出水量即可,因为地下粘土层存在,有利于防止入渗。
而一些湿润地区遇到旱情,它们则不会遭受影响,这是由于这些地区都采用半休耕、多轮作模式。
这样的农田出水也不会再抽走,因此出水量非常适宜,相较于粘土层,砂质层效果会更强。
这种砂质层一般横向分布广泛,但纵向深度较浅,因此它们会严重影响植物根系深度生长,其余左右不同,还有深浅之位置等都有差异,因此我们不能盲目进行简单规划。
人们现在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不同耕作量、不同地形等都会带来不同因素,要科学论证其影响才能得出理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