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是一种受欢迎的蔬菜,在中国广泛食用,可以生吃也可以熟吃,常见于炒菜、汤、沙拉等各种菜肴中。
然而,就在前段时间,新鲜的西红柿经历了暴涨暴跌之后,甚至出现严重滞销的现象,一开始在市场上大多数售价都很便宜,但是后来一段时间后销量下降,价格甚至达不到以前的一半。
在棚里的西红柿就成了“白菜”,有些地方卖到几毛钱甚至都没人收,甚至还有一些地方由于西红柿滞销的原因,没有办法只好拉车运出去直接抛弃,人们都寥寥无几。
而这也将菜农们推向困境,那么菜农该如何应对这一突发情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蔬菜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要保证新鲜、干净以外,还希望尽量没有外来污染,甚至是能够绿色有机的蔬菜。
这也对种植蔬菜的菜农们提出了更高更严苛的要求,希望他们能够保证出产能够符合消费者所要求的标准,然而如果在出产的时候遇到了滞销的问题,那么他们该如何应对?
一开始的时候虽说是符合市场需求的,但是慢慢的在市场上走的时候又发现人们并没有什么购买需求。
为了不让自己损失太多,许多菜农选择降价促销,那段时间白菜一斤一毛钱,两个月后便没有人再卖了。
这时候人们发现西红柿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比如说原本一斤是卖四毛钱的,但是现在只能降到两毛钱,虽然两毛钱一斤的时候售价确实很便宜,但是销量也没有提升多少,甚至还有许多人将西红柿当作白菜处理,所以出现了大量的人出去抛弃西红柿。
这让许多菜农感到困惑,毕竟一年种三季已经是传统的习俗了,而且在南方地区还有两季作物,但是这样的种植习惯突然发生改变?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如今人口增长、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物流设施等逐渐完善,这些都能够帮助人们更方便快捷、实用地进行交易。
但是就因为这样的局势结合大环境下使得市场供应过剩,所以才导致西红柿价格下降,因为人们供过于求,甚至还不值得花费很多精力去处理。
再加上如今的购物渠道比较多样化,使得人们没有必要一定要买这些西红柿,仅仅只是一个时间段的问题的时候还有销量。
但是有了外界选择后,会优先选择其它购买渠道,所以这也间接影响了西红柿的销售。
菜农李大叔是怎么办的?那么作为一名普通的老百姓程大叔他为什么又会选择种植这么多呢?
一亩田不仅可以够一家人吃饱饭,还有剩余出售,如果是规模下去还能形成一定的小型产业链。
一开始的时候价格还不错,还能够给他带来额外的收入,但是到了现在却不乐观,不到一个月就要收摘一次。
但是因为销量太少只能降价出售,这时候他最长见的方法就是“白菜”价处理货物,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重创。
一开始的时候卖一毛钱左右一斤,算上人工等成本能剩下一点,为啥亏本贱卖?
毕竟一亩田产量也是巨大的,但后期进行算账的时候发现收入连成本都抵不上,然后便停种。
直到第二年再看看行情的时候发现价格有所回暖,但也仅限于市场行情很少的时候好起来,这对于他来说又需要考虑一个问题。
如果是停止或者缩小规模的话,那么他就只能选择减产,他还不如再举几个架子继续种植上涨时还能赚点钱,但是大量滞销时连成本都抵不上的话选择继续种植的话,也许会面临更大的风险,所以这就是他目前所在纠结的伤痛。

我国拥有着庞大的体量人口数,这是世界上第二大消费市场,不论出现怎么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也会迎来回暖,但是从中找不到解决方案的情况下,只是等待,只可能会朝不好的方向发展。
那菜农又该如何做呢?
首先他是想扩大种植规模,但是很多西红柿根本就难以卖出去,把这些西红柿出售都很难处理的话,如果种植更多电量的话又该如何处理?
这势必会造成浪费,所以对于菜农来说扩张种植是不可取的。
所以对于广大菜农来说还是应该好好想一想吧,比如说适当的提高西红柿品质,提高竞争力,毕竟质量才是硬道理,只有拥有着优势才能吸引到客户。
还可以寻找新的销售渠道,比如说可以将西红柿制作成浓缩蔬菜汁等,在很多地方浓缩蔬菜汁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可以满足二次消费。
也或者将其制成罐头番茄酱等,这样的话产量可以做得比较多,并且还可以放置仓储,更加便于运输,也能够有货可售。

除此之外,还应该减少浪费,节约降低成本等方面考虑,这样才能够增加他们的收益,还有就是将出品的新鲜度提前安排好出产节奏,可以适当提前出产,从而减少滞销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