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李阿姨也加入了养生大军,每天打打太极、散散步,偶尔和老友相约去郊游,生活看似悠闲自在。但某次例行体检中,医生发现李阿姨的空腹血糖略高,虽然她平日里感觉神清气爽,却因血糖问题引起了医生的关注。医生耐心地解释:“长期血糖偏高,会悄悄损害你的足部神经和微血管,即使你现在感觉一切正常,也必须定期检查足部,及早发现问题。”

高血糖会给身体多个系统带来隐匿性的损害,足部更是首当其冲。
神经损伤:长期血糖控制欠佳易引发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致使足部感觉迟滞或麻木,对温度、压力的敏感度丧失。
微血管病变:高血糖损伤微细血管,使足部供血不足,皮肤营养不良,容易出现干燥、龟裂及色泽异常。
免疫功能下降:血糖波动会削弱局部免疫防御,哪怕是小小的伤口也可能因愈合缓慢而反复感染,进而发展成严重溃疡。

其实,足部损伤的风险与血糖指标密切相关。即使你目前只显示血糖偏高,也请特别注意以下3条“红线”:
警戒线对于年轻及中年人来说,空腹血糖达到100 mg/dL(5.6 mmol/L)时,就应引起初步重视。虽然尚处于预警阶段,但要开始关注足部健康,防患于未然。
危险线如果空腹血糖处于110.9 mmol/L之间,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升至5.7%~6.4%,意味着血糖持续偏高。此阶段,微血管和神经损伤风险明显增加,足部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当空腹血糖超过126 mg/dL(7.0 mmol/L),或者餐后血糖持续升高时,极有可能足部微血管病变已经开始,且神经损伤不可逆。此时,足部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就需即刻就医以调整治疗方案。

李阿姨在医生建议下,开始每天认真检查足部。其实,有以下3个警讯,如果出现,就可能预示着糖尿病并发症的初步信号:
足部若有异样之感,如持续性麻木、刺痛或感觉衰退等状况,或许为神经病变的早期征兆。莫将其仅仅视作老化现象,唯有及时检查,方可排除隐患。
皮肤变化如果发现足部皮肤干燥、出现龟裂,甚至颜色变得暗沉,这往往预示着微血管供血不足,皮肤无法获得充足营养。
伤口愈合缓慢日常生活中,即便是小小的割伤或擦伤,也需注意是否长时间不愈合,或反复出现感染症状。这样的情况提示免疫功能受损和血液循环问题可能已初现端倪。
如果日常自查中没有发现上述任何一项警讯,那么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离你还很远。

高血糖虽是警示信号,但通过积极管理,完全可以把糖尿病的风险降到最低。以下5点建议,助你守护健康足部,从而远离糖尿病并发症:
健康饮食要求控制糖分与脂肪的摄入,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取量,多食新鲜蔬果和全谷类食物,从而维持膳食平衡。
适量运动坚持每天进行适度运动,如快走、太极、游泳等,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血糖稳定。
定期进行自我血糖水平监测,并建立健康档案,这样便能及时觉察血糖波动,从而调整生活方式或药物治疗。
足部自我检查每天抽出几分钟,仔细观察和触摸足部,关注皮肤、感觉和伤口情况,发现异常及早就医。
若已确诊为糖尿病或处于前期状态,应谨遵医嘱治疗。严格依照医生的指导,进行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的调整,切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改方案。

李阿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调整,血糖终于趋于稳定,足部也始终保持正常状态。医生告诉她:“只要你没有那3个足部警讯,糖尿病的严重风险还离你很远。”因此,对于血糖偏高的人来说,定期检查足部,不仅能及早发现问题,更能为健康护航,让你安心享受每一天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