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我们都非常惧怕的“坏蛋”。
它堵住冠状动脉,引起心梗;堵住脑血管,引起脑梗;堵住肺部血管,引起肺栓塞。
专家告诉我们,有四种人属于高危人群,会比别人更容易出现血栓!
那么,血栓更容易给谁“添堵”呢?有没有什么预防和远离的方法呢?
01
体内时刻有小血栓
“溶凝平衡”才能保安康
1、人体时刻形成微小血栓
李主任告诉我们,在我们的血管当中,其实每天都会有血栓形成。
因为血管的内皮细胞在不停地代谢和修复,在修复的过程中就会形成无数的、肉眼看不见的小血栓。
这些小血栓的作用就像“抹水泥”一样,把血管内皮受损的地方填上,避免血管在修复的过程中出现破口和出血。
另外,下肢血液回流相对不易,所以人体大部分的血栓都在下肢血管里形成,尤其久站、久坐的人,血液更容易淤积在下面,也容易形成血栓。
2、微小血栓去了哪里?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产生了血栓,我们却没有因此生病或感到不适呢?这些小血栓都去哪了呢?
李主任说,那是因为人体还同时有一套纤溶系统,会在适当的时候去消除这些小血栓,避免积少成多出现大血栓。
所以,凝血系统和血栓自溶系统保持着动态平衡,人就不会生病。
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凝血和溶血的平衡会被打破,引起危险的血栓!
02
三种特殊情况
打破平衡,易有血栓
打破凝血与纤溶平衡的,主要有三种情况。
1、血液高凝状态
当人体严重缺水,血液处在高凝状态(也可以说是浓缩状态),就容易形成血栓。
比如经历了严重的腹泻、呕吐,或者长时间汗蒸,或者跑马拉松等剧烈运动,或者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在这些情况下,如果补水不及时,就很危险。
另外,炎症反应、肿瘤、血液系统疾病,还有一些先天遗传因素,也可能会引起血液高凝。
2、血液循环不畅
有的人因为工作或疾病的原因,连续很长时间站着、坐着或躺着不动。下肢的血液循环本来就不好,再缺乏必要的活动,血液就更容易淤积了。这也是形成血栓的危险因素之一。
3、血管严重损伤
当我们受伤的时候(比如不小心被刀划伤手指),机体识别到正在出血,会马上上调凝血机制来止血。
这只是短暂地打破平衡,很快会恢复,一般问题不大。
但如果是车祸、骨折等严重的外伤,凝血和纤溶的平衡被严重打破,再加上此时人往往也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就可能出现下肢静脉血栓。
03
血栓“偏爱”的四类人
你可能会认为,上面这三种情况毕竟特殊,和自己没关系,所以不会有血栓的风险,那你就太大意了!
有四种人,非常容易被血栓“盯上”!
1、患有房颤的人
房颤患者容易在左心耳形成血栓,通过血液循环堵塞大脑血管,引起脑梗。
2、65岁以上老年人
年轻人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更强,容易保持身体机能的平衡。
而中老年人身体机能在下降,越来越不容易保持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平衡。65岁以上的要格外小心。
3、“三高”人群
李主任表示,患有高血压和高血脂的人,更容易发生动脉系统的血栓。
而患有糖尿病的人,则更容易出现静脉系统的血栓。
4、同型半胱氨酸高的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三高”一样,也是一种代谢的紊乱。相关指南和研究指出,同型半胱氨酸下降3ummol/L,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可下降25%。[1]
04
做好三件事
预防下肢血栓
前面我们一直在强调,下肢的血液回流不畅,会更容易形成血栓。
下肢深部静脉里的血栓,有可能会引起一个我们不太熟悉、但非常危险的疾病——肺栓塞。有较高的死亡风险!
李主任分享了三个小妙招,帮我们预防下肢血栓。
1、避开危险因素
前文已经说到,血液高凝、血液淤积、严重外伤(血管受损),是破坏身体凝血和纤溶平衡、导致形成血栓的三大诱因。还有房颤、三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也都是危险因素。
因此李主任建议,生活中要及时补水,控制好基础疾病,科学健康饮食,适当运动,尽量避开文章里我们提到的这些危险因素。
2、适当运动
李主任建议平常我们可以做一做踮脚尖、勾脚的动作,来锻炼腓肠肌。腓肠肌是小腿后面的肌肉,收缩这块肌肉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等来年天气回暖后,有条件的人还可以去游泳。游泳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在锻炼心肺功能的同时不损伤膝关节,对预防血栓的效果也很好。
3、弹力袜
有下肢静脉曲张的人,以及因为种种原因需要长时间站立的人,可以考虑穿医用弹力袜,促进血液回流。
医用弹力袜
弹力袜有不同的压力等级,每个人的体型也不一样,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
参考文献
[1]孔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诊疗专家共识[J].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2020,7(03):283-288.DOI:10.16689/j.cnki.cn11-9349/r.2020.0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