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说起“穷人家出才子”这事儿,依然能让大家伙儿聊得热火朝天。
大家都明白,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家境贫寒的人,要想跟有钱人家的孩子站在同一个起点,那真的是挺难的。
如果一个人多年后想跟那些豪门子弟享有同样的待遇和地位,那他得面对的,不光是权力、财富和名声这些大山,还有自己得下苦功、开阔眼界,以及能不能碰上好机会。寒门出身的他,得靠自己的拼搏、广阔的视野,再加上那么一点点运气,才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
现在来看,社会发展给穷苦人家的孩子带来了不少机会和舞台,尽管还是挑战多多,但想想古代,那简直是难上加难。
但有这么一个人,他虽然家里穷,却硬是三次当上了宰相,成了除了皇上,谁都得敬他三分的大人物。这个了不起的人就是吕蒙正。
《寒窑赋》这篇超级有名的千古佳作就是他写的。里面那句“天气说变就变,人的命运也是好坏难料”到现在还被大家口口相传。
实实在在成为了穷人家飞出金凤凰的好例子。
【幼年时期艰难求生】
吕蒙正虽然一开始家里挺穷,靠自己一步步努力才当上官。不过啊,他刚生下来那会儿,家里条件还算不错,能算是个小康之家。
吕蒙正刚来到这个世界时,他爹吕龟图正在宫里当起居郎,专门负责记下皇帝每天的所作所为。这活儿在当时可不简单,挺有分量的,所以吕家那时候过得挺滋润,经济条件挺不错的。
吕蒙正他妈是刘氏,是吕龟图的结发妻子。身为家里的老大,还是长孙,按理说,吕蒙正本该过得逍遥自在,啥都不缺。
不过,吕龟图家里老婆小妾一大堆,而且他特别宠爱那些小妾,对正妻不理不睬,就连吕蒙正的母亲也没得到啥好脸色。有那么一天,吕龟图被一个小妾的花言巧语给迷了心窍,竟然说要把刘氏给赶出门去。
刘姐在吕家当家做主好多年,把家里打理得顺顺当当。可谁能想到,吕老爷却看不见她这些年来的辛苦,反而听了小老婆的瞎话,根本不把正房太太当回事。
刘氏来自一个大户人家,性格刚强,绝不会低头服软。她也明白,吕蒙正继续留在吕家,不但没好处,还会害了他一辈子。所以,母子俩就决定离开吕家,重新开始生活。
刘氏虽然有个娘家可以依靠,但那时候有个规矩,女子嫁出去后就不能随便回娘家了。刘氏不想让娘家为难,就带着还小的吕蒙正,两个人在外面过日子。
母子俩日子过得挺不容易,吕龟图心狠手辣,直接把他们赶了出去,之后就再也不管不问了。
吕蒙正和他妈妈刘氏,因为没地方去,只能在河边的破窑洞里凑合着过日子,想办法活下去。
从一个家境富裕、备受宠爱的少爷,突然间跌落到社会底层,变成了穷人一个,这种巨大的反差却没让吕蒙正心里有啥波动,他也没怪罪母亲带着他离开了之前那舒服的日子。
吕蒙正看到母亲的处境和她那坚强的脾气,心里头更加铁了心,决定要好好念书。
平时,刘氏会做点针线活,而吕蒙正则到处捡点柴火,再给人打些零工,两个人就这么凑合着过日子,勉强维持生活。
经常得挨饿受冷,但吕蒙正从没想过要放弃读书。家里的大部分钱,都拿去给他买书学习了。
刘家的耐心关照和教导,再加上吕蒙正自己心里那股子想读书的劲儿,还有他天天不间断的努力,最后让他变成了一个肚子里有墨水,说话也文绉绉的人。
不过,就算吕蒙正长大成人后学问渊博,家里的穷困状况还是老样子,没啥改变。为了填饱肚子,吕蒙正不得已只能去捡人家不要的剩饭剩菜来吃。
别人瞧见吕蒙正日子过得紧巴巴,还一门心思钻研学问、啃诗书,老拿这事儿打趣他。可吕蒙正压根儿没往心里去,搁现在说,那些嘲笑他的人哪懂他的远大抱负,简直就是“小麻雀哪知道天鹅的志向”。
不论是河畔的土窑还是路旁的简陋草房,吕蒙正都在不分昼夜地刻苦攻读。
吕蒙正那段在困境中挣扎、日子过得艰难、像是陷在烂泥里的成长时光,让他更加明白人生的辛苦,心里很清楚普通老百姓过日子的难处。
尽管生活过得非常艰难,但他从没抱怨过命运,也没有恨过那些嘲笑他的人。这种态度,为他日后进入官场,三次当上宰相打下了基础。
【对联改变人生轨迹】
吕蒙正通过长时间的学习,不仅说话变得文绉绉的,还练得了一手漂亮的书法。于是,除了读书,他就靠摆摊卖字和写诗来赚钱过日子。
这天,赵员外家添了个大胖小子,由于是晚年得子,这可真是乐坏了全家人,算得上是个大喜讯。所以他们就想请些文人来写副对联,给这喜事添添彩,热闹热闹。
赵员外家门口正熙熙攘攘的时候,吕蒙正刚好路过这儿。
他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全是粗布打的补丁,一脸严肃地站在吵闹的门口,跟那些在门口兴高采烈、聊得热火朝天的书生们比起来,简直就像是两个世界的人。
一副对联挂着,上面写的是“儿子要继承老爸的事业,大臣得报答君王的恩情”,大家伙儿一看,纷纷叫好。可就在大家伙儿一个劲儿地夸的时候,吕蒙正突然冷笑了一声,这一下子就把原本热闹的气氛给搅和了。
大家一瞅见那家伙,穿得破破烂烂,像个没钱的穷学生,立马就面露讥讽,有人还嚷嚷起来:“你这穷学生跑来凑啥热闹?啥都不懂,快闪一边去!”
吕蒙正听了那些话,一点也没生气,这种话他压根儿没放在心上。他当场就回了副对联:“都说我穷笑我穷,可我的穷跟别人不一样。腰里拔出龙泉剑,一剑斩断穷根子,以后再也不受穷。”
可倪兴官,那位对联的作者,一听见这话就火冒三丈,心想着这穷小子是不是成心来找茬。这一嘲笑,让他在大伙儿面前丢了脸,所以他巴不得快点把这家伙打发走。
不过倪兴官还没来得及说话,吕蒙正就先抢了白:“这样的对联,也好意思堂而皇之地贴出来,也不怕被人瞧不起。”同时,他脸上那满满的瞧不起也一点没藏着掖着。
倪兴官,户部侍郎家的公子,一听这话,又瞅见那人嚣张的样子,立马火冒三丈,嚷嚷着要把这家伙扭送到衙门去。
要是普通人一听说要被带到官府,早就吓得不敢吭声了,更不要说像吕蒙正这样出身贫寒的人,去面对家世显赫的倪兴官。
不过当吕蒙正一听要去官府,他脸上的轻蔑更加明显,“去官府?行啊,但到了那儿,可就不一定是谁要倒霉了。”
一听这话,站在不远处的赵员外赶紧跑了过来,急着问:“您为啥这么说?是不是这对联有啥问题?麻烦您给讲讲。”
吕蒙正见赵员外这样,赶紧跟他说明白:“这对子,儿子写在老子前头,臣子写在君王前头,把君臣父子的顺序都给弄反了,这简直就是不讲究规矩,乱了套,不把皇上放眼里。要是真把这对子贴出去,那可就危险了,说不定会惹来大祸。”
赵员外这时候才突然明白过来。
到了宋朝那会儿,规矩和法律都特别严格。如果有人发现自己家门口贴着那样的对联,那肯定会惹来大麻烦。
这么一想,赵员外不但没怪吕蒙正打乱了儿子的满月酒,心里头还特别感激这个年轻书生的胆量。像他这样直愣愣的脾气,有啥说啥,那会儿可真是不多见。
后来,赵员外想让吕蒙正再给他写一副新对联。可吕蒙正说,不用那么费事,简单地把原来的对联倒个个儿,变成“臣必报君恩,父业子来承”就行了。
聊了几句之后,赵员外发现这小伙子挺有分寸,也很有真本事,感觉他以后肯定能成大事。于是,赵员外动了心思,想把自家闺女介绍给他认识。
倪兴官一看这情形,就奚落吕蒙正,说他改对联不过是做做样子,其实心里想的是巴结权贵。吕蒙正也不甘示弱,立马又用对联怼了回去。倪兴官这下没话说了,只好夹着尾巴溜了。
赵家闺女黛菊,虽然住在后院,但也听说了前院的事儿。听说老爹打算把她嫁给那个穷酸书生,虽然心里清楚老爹的脾气,可她还是想自个儿瞧瞧那书生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
出了个对联“因为荷花得了藕”,让吕蒙正来对下句。这个对联吧,看起来挺容易,但其实得是有点学问的人才能对上。
而且,这么做还能让未来的夫君明白,自己是个真有本事的人,不能随便应付。
吕蒙一拿到那上联,立马就明白了黛菊心里的小九九。他稍微想了想,就对出了下联:“有杏就够了,还要啥梅啊。”赵家的姑娘一听这下联,也挺乐意这门亲事的,就点头答应了。
这么说来,他们俩还真是因为对对联而看对眼了。
赵员外一牵线,两人很快就喜结连理。结婚后,他们互相尊重,一起写诗填词,过得非常舒服。赵氏本来在娘家就是出了名的才女,家世又好,见多识广,学问也不浅。吕蒙正考状元那会儿,她可没少帮忙。
大家都挺纳闷,赵员外咋就因为几幅对联,就把闺女嫁给了既没家底也没钱财的吕蒙正呢。
不过赵员外却瞅准了,吕蒙正这家伙虽然现在穷得叮当响,也没啥名气,但他肚子里有真货,有本事,早晚能混出个样儿来。而且这小子,人家被人笑话了也不往心里去,挺有城府,你夸他两句,他也不会飘飘然。看得出来,这家伙以后肯定能成大事。
【高中状元开启仕途】
靠着多年读书的努力和老婆的帮忙,赵员外猜的没错,结婚后第二年,也就是977年,吕蒙正就考上了状元,成了第一名。
吕蒙正受老妈影响大,他性格直爽,干啥都实实在在,不偷懒。虽然家里穷,但他心眼好,看问题跟那些富家子弟一样有远见。
宋太宗见到吕蒙正这么有才华,心里头特别欣赏。到了980年,他老人家干脆亲自点将,让吕蒙正当上了左补阙和知制诰这两个要职。吕蒙正这人挺低调,得了这么大的官儿,也没咋炫耀,还是跟往常一样,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干活。
公元988年那会儿,吕蒙正被提拔做了宰相,从此开启了他三次当上宰相的非凡经历。
吕蒙正能当上宰相,不光是因为他有才华,还因为他为人宽厚,敢于说实话,看得也远。他对待别人总是很宽容,不怕得罪人,敢于向皇帝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且,他的眼光也很独到,能考虑到很长远的事情。
吕蒙正对他爹那是真的宽容。他小时候过得挺不容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爹偏爱小妾,对正室不好。而且,因为他家境贫寒,他还经常被别人笑话。
不过吕蒙正没跟以前的事儿过不去,等他当了官,就把爸妈都接过来一起生活。但他又怕老妈心里不舒服,所以就让爸妈分开住,各自照顾。他这么做,赢得了好多人的好评。
吕蒙正对待自己,也是同样的态度。
他刚开始在朝廷里当官那会儿,一踏进朝堂的大门,立马就被人瞧不起了。那人直接就来了一句:“就他这样的人也能混进朝廷当官啊?”
听到那种话,跟吕蒙正一起走的人都觉得听不下去了,但他还是一点反应都没有。当朋友想要追问那人是谁时,吕蒙正却摆手不让问。
他脸上没啥表情地说:“一旦我知道了这人的名字,就很难再忘掉。这样对我对他都不好,而且我也没啥得失,所以还不如不知道的好。”
其他人一听,都纷纷表示自己比不上。就连宋太宗提起吕蒙正,都直说:“论起肚量,我可真不如他。”
吕蒙正对待君王时,胆子大得很,有啥说啥,忠心耿耿。他不怕得罪人,敢于直言进谏,真是个忠心又大胆的人。
正月十五那天,宋太宗把大臣们都叫来一起喝酒庆祝。酒过三巡,他乐呵呵地说,都是因为他治理得好,老百姓才能过得美滋滋的,国家也这么昌盛。
别的大臣都在夸皇上治国有方。可就在这时,吕蒙正站了出来,他弯下腰,直接跟宋太宗唱起了反调。
皇上走到哪儿,老百姓就跟着往哪儿凑,日子过得红火,一片繁荣景象。不过呢,在那些皇上瞧不见的偏远地儿,老百姓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又冷又饿,过得挺惨。要是想让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皇上得把目光放得更长远才行。
这话一说出来,确实挺让人扫兴的,但宋太宗心里明白吕蒙正的意思。就算在这样的宫廷盛宴上让他丢了脸,可吕蒙正的忠心还是显而易见的。
吕蒙正因为是从穷苦家庭走出来的,所以他特别能理解普通老百姓日子的不容易。他这种穷苦出身,并没有成为他做官的绊脚石或者不光彩的事儿,反倒像是他成功路上的一个奖章,记录了他一路走来的艰辛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