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教育是一门持久性的课程,我们给了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孩子就会回馈给我们什么样的结果,我是相信这种因果关系的。
昨天跟朋友聊天的时候,提到了“是不是有的孩子就是学不会”这个问题,我持有反对意见。
掐头去尾,留中间,绝大部分孩子都是普通人,不想着去当顶级科学家,去当社会精英,在读书的十几年间,能够跟上进度,完成学习任务,这件事还是能做到的。
我觉得每个孩子(智力在正常范围内的孩子),在正确的引导的前提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都是有可能成为那个擅长学习的人。
关键还是前期的引导和家庭的氛围以及周边人的影响。
“长大了就会了”,是一种什么心态经常会跟各种家长打交道,尤其是6岁以前的家长,也就是幼儿园阶段的家长,接触的更多。
这个群体的家长,有一部分很投入地当家长,积极探索育儿理念,积极了解幼儿心理,耐心陪伴。她们几乎了解孩子的所有行为和语言特点,能够及时观察到孩子的成长和细节变化,并且愿意根据孩子的成长节点来不断调整方法,能够让自己的引导跟得上孩子的成长。
还有一个部分家长,看起来非常佛系,崇尚“长大了就会了”。这一部分家长认为,数学不用启蒙,大了就会了,英语不用启蒙,大了就会了,习惯不用引导,大了就有了……
这一部分家长倒是有一个好处,心态好,不卷不焦虑,但是也就别做梦希望孩子长大了以后能够无师自通,非常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了。
为什么有的孩子不用管,也能成才?这个时候就有人问了,有几个学霸是用家长插手的?小时候散养,长大了逆袭的孩子多得很。
话是这么说,实际上却找不到几个“父母家人没有投入”却收获一个非常省心的孩子,通常口中所说的“不用管,最后成为学霸”的那个孩子,实际上父母默默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很多,这些别人根本就看不到,学霸的家长往往也不会去跟人细说孩子的成长历程。
的确也存在一些父母看起来在孩子身上投入为零,但是孩子最后很有出息的例子,比如说高考状元庞众望。
在那样一个贫困的家庭里,那样一个不正常的家庭里(父亲神经有问题,母亲瘫痪),成为一个三观正、学习好,有目标,有动力的孩子。
他曾经说过母亲对他的影响很大,家人给了他很多爱和关怀,这是他的底气,也是向阳的根本。
是不用管吗?是真的不用管,因为无暇顾及,但是孩子所处的家庭和环境,对他起到了正向引导和激发的作用,当然不用管,家庭的处境已经让他有了目标和动力。
所谓的“不用管”,是全家的实际经历正向诠释了努力的意义,这比“有人管”更有效果啊。
不从外向内逼迫,要从内向外引导有人说“有的人就是不适合学习,干别的事脑子特别好,一到学习就满脑子浆糊”。
干别的事脑子特别好,说明是个正常人,一到学习这就不行了,因为心思根本没在学习这件事上。
心思没在学习这件事上,听起来是不能解决的,因为很多家长都扣上了一个“天生”的帽子,实际上如果干涉及时,通过家长的引导和影响,是可以让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把心思放在学习这件事上。
孩子很难把心思放在学习这件事上,根本原因还是没有及时引导和干涉,没有让孩子形成内驱力,没有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孩子在学习这件事中没有获得过任何快感。
举个简单的例子,女儿5岁了,从4岁开始坚持让她每天打卡一本英语绘本,最开始有点难,通过各种哄骗让她坚持下来,后来慢慢的,越来越容易,越来越轻松,虽然绘本的难度在增加,但是孩子的惯性有了,如果我某一天忘记了,哪怕是临近睡觉了,她也会提醒我还有事情没做,必须要读完才会睡觉。
习惯就是一种惯性,当习惯养成以后,不做这件事他们会觉得不舒服。
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在幼年时候,我们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原因。
在长期的坚持过程中,她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得到了很多肯定和由衷的称赞,这件事让她快乐,所以她越来越愿意做这件事。
这就是学习中自我肯定的过程。
阅读只是一方面,用同样的方法和态度对待其他方面,比如数学(我通常会更女儿讲玩会数学游戏,让她从小就认为学习数学的过程是玩游戏的过程,她欣然接受这个设定,也能从中获得快感),只要方法对了,让孩子喜欢上这门学科,并不是难事。
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要有耐心,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节点,要完全做到以孩子为中心,而不是以自己的意愿为中心。
你的耐心影响了孩子的兴趣陪伴孩子5年多,关于育儿和教育,有了很多心得和实用理念。
是否要让孩子提前学习英语,是否要让孩子提前学习数学,是否要让孩子提前背古诗等等,这些都是很多家长关心的话题,也是困扰很多家长的话题。
我的答案很简单,要不要学习,不是以别人的孩子为标准,而是以孩子的发育为标准。
一个建议,英语最好提前学习,3岁开始启蒙,事半功倍。
如果有条件报班,如果觉得没有必要,那就自己来,如果经济条件不够,自己的学识积累也有限,那就借助app或者是英文绘本。
开始很难,坚持下来受益无限。
对孩子学习语言来说,越早启蒙,越容易。初中还在苦英语,高中还在为英语发愁,可是有的学生已经轻松掌握这门语言了,到底怎么做才是给孩子减轻压力呢?
另外,有一件事一定要做,那就是长期坚持阅读。孩子认识打开新世界的大门,逻辑思维的逐步成熟,创新的开启,都可以从阅读中获得,而且这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开始。
讲了这么多,还没有讲到标题内容,所有的这些过程,跟家长的耐心都有直接的关系。
对幼儿来说,强行要求孩子养成好习惯,不是明智的做法,明智的做法是连哄带骗,我们的目的是把这些习惯植入孩子脑海中,这个过程最好是轻松愉悦的。
慢慢的习惯养成了,就会越来越轻松。
另外允许孩子幼稚、笨拙,给孩子成长的时间。
举个例子,我在给孩子启蒙数学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比如在给孩子讲解两个一位数相加等于两位数的内容的时候,孩子完全不理解。
有一个月的时间,孩子可以算简单的个位数加减,并且有自己的方法,但是譬如“8+7”这种,得数是两位数,她就难以理解。
这个时候就搁置了,一周两次的数学学习就改成了她愿意且感兴趣的内容,等她跑了一段时间以后(每天尽情玩耍,上跳下蹿),有一天突然脱口而出“8+7=15”,而且她好像突然就明白了“凑十法”的含义。
当然了,在这个过程,我偶尔在她玩耍的时候还是会跟她讲一讲“凑十法”。
这不,孩子就突然开窍了,脑回路突然就畅通了。
耐心对待孩子孩子的成长,并且要让孩子知道,失败只是暂时的,这种挫折是可以改变的,把乐观的心态培植到孩子的内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
最后想说的一点是,某个时间段的结果不重要(孩子认识多少字,背了多少古诗,会算几位数的加减法都不重要),与其去关注这样意义不大的结果,不如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在幼年阶段,我们要做的是从心理上影响孩子,让孩子成为有内驱力,有良好习惯,有目标,并且非常乐观的孩子,这是她们去获取知识的根本。
相信我,只要做到了,每个普通的孩子,都能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