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曾经说过:能在自己的家庭中寻求到安宁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这种家庭放在现在来说,就是具有“松弛感”的家庭。
松弛感的家庭是怎样的呢?这就要从一位博主@黑猫白袜子分享的一则见闻说起:
看了这个分享,有人说,松弛的底气是家境优越。
其实,更准确一点的描述是,一个人拥有松弛感的底气是“不匮乏”。
不匮乏,是指家庭中给予的安全感、链接感、归属感、幸福感充盈。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内心充盈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因为这会使孩子感受到往前冲的底气,可以安心地做自己,肆意地探索世界。
大部分的父母都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我们竭尽所能提供了最好的条件与资源给孩子,为孩子的前程做了长远的规划。
然而,现实告诉我们,现在的孩子生活富足了,心却缺爱了。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灵距离”越来越远。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亲子之间渐行渐远呢?
其实,很多家庭不缺少爱,缺的是正确地传递爱、表达爱的能力。
01爱是给孩子所需
而非我们所愿
爱孩子,则为之计深远。
许多父母为孩子“计深远”的形式,是抓紧孩子的学习,为孩子计划将来,希望他们考上好大学,找份好工作。
而这种形式的“爱”,恰恰忽略了最应该在乎的孩子的感受。
11月2日,在心剧享为人父母公益读书会上,大家交流了阅读《欧文亚隆》中一个故事后的感想:
“我们挑剔的爱是在用孩子来满足我们自己的欲望。父母不断要求孩子更好的时候,孩子是在不断牺牲自我来满足父母的需要,这是对孩子能量的巨大消耗;而且还会让孩子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这也是对孩子自信心最大的消磨。”
这种“挑剔的爱”,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推到了另一个极端。
今年,央视新闻记者@庄胜春发布过一篇报道,里面提到:8月下旬,临近开学,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门诊又一次人满为患。
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挤满了小小的诊室,他们急切地发出一声声疑问:“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为了找到答案,庄胜春跟随儿童精神科主任何凡来到儿童精神科住院部——这里有80个床位,常年满床,只收治16岁以下的患者,最小的只有6岁。
据了解,里面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来自各地名校,不少都是成绩优异的好学生。
为什么这么多好学生被送进了精神科?
一位心理医生这样说道:
其实,过去的孩子也同样有压力,但他们往往有发泄的出口,去外面跑一圈,和小伙伴们打打闹闹,什么不开心都烟消云散了。
而现在的孩子,玩耍的空间被严重压缩,以至于负面情绪被无限放大,变得更脆弱。
孩子们面临的,是与我们的童年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他们有他们的压力与烦恼。
如今,孩子内心真正渴求的爱,并非源于父母强加于己身的期望与标准,而是源自父母心底的接纳与宽容:
是孩子面对学业上的挫折,父母一句理解的“没关系”;
是孩子沉醉于新奇的探索,废寝忘食之时,父母一句鼓励的“没关系”;
是孩子自由翱翔于世界的广阔,父母一句信任的“没关系”……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衡量自己价值的方式,不再依靠外在的表现,不再竭尽全力只为变成别人期待的样子,他们心底坚定地肯定自己的价值——我就是最好的,我值得被爱。
这种“被允许、被理解、被肯定”,是父母给予的松弛的爱,是父母心底深刻的认知:爱孩子则如他所是,而非我所愿。
人们常说,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是在复制自己的成长经历。
但倘若父母自己从未体验过那样的教育方式,又怎能懂得“松弛感”的真正含义呢?
02有松弛感的家庭
必定有一对松弛的父母
对孩子来说,一个有松弛感的家庭,到底有多重要呢?
2023年12月,《社会科学前沿》发表的文章《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综述》中提到,和谐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与家庭中的其他人际关系相比,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影响更直接,是影响个体人格发展、心理健康、适应状况的重要因素。
我们都想打造一个有松弛感的家,但如何才能实现呢?
11月5日,佛山图书馆举办的一场主题为“如何让松弛感真正的落地?”的茶话会中,一群渴望成长的父母就对此进行了探讨。
茶话会刚开始,陈专老师和黄惠仪老师就带领大家先了解到“自己因为什么无法松弛下来?”
大家都表示,希望拥有家庭松弛感,但往往因为孩子做作业拖拉、磨蹭、晚睡,情绪失控,兄弟姐妹之间有矛盾、打架,和先生争执不下等原因而无法真正地松弛下来。
在这些状况的背后,黄惠仪老师看到了大家的担忧和焦虑。
她说:“经过一轮的分享可以看到,其实大家遇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是很类似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看待问题的心态,我们松弛了吗?”
有一位方女士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我家的两个小朋友会掐架,老大会扇打老二的脸,甚至还说‘如果不是因为有老二,爸爸妈妈就只爱我一个了。’”
黄惠仪老师分享道:“我家里也有两个男孩,分别读初三和小学三年级,他们俩也会在家打架。关键是为什么我们觉得打架是问题,这才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
孩子的行为不仅仅是他们内心的映射,更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从他们身上,可以照射出我们自己都无法察觉的“秘密”。
唯有当读懂了孩子行为的底层规律,我们才能真正地懂得如何引导孩子。
方女士的困惑,只是一个代表,许多多孩家庭都会面临类似的问题。
兄弟姐妹之间有序位的关系,作为父母,我们是否能够守护哥哥姐姐的尊严?
对于一些多孩家庭,多尊重大孩子,给到他们责任,同时给到他们好处,这样他们才能够对弟弟妹妹有更多的好感。
陈专老师继续引导方女士回溯过往,是否也存在过兄弟姐妹争抢的事件。方女士随即看到了,自己也是老大,过往也曾因为抢一本书被父母责备,从而觉得非常委屈,那份情绪还在。
父母通过孩子的状况,犹如照镜子一样照见了自己。
陈专老师分享道:这其实是一份生命之间的链接,只有父母从根源上处理了自身的情绪种子,才能够帮助孩子跨越情绪的困扰。
童女士随即也从孩子“会做作业,却很拖拉”的情况中,看到了自己小时候也是非常聪明,能在上课时记住知识点,因此回家也是不做作业的。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我们如果希望解决孩子现在的情况,或者让孩子成为更好的孩子,就要明白,根源其实是在父母身上。
在通往松弛感的路上,卡住我们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在我们过去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情绪,这些情绪会在我们面对类似的情形时被唤醒,让我们做不到真正的松弛。
心智教育体系独到的“情志疗法”技术,能够清理过往情绪的积累,让父母真正地松弛下来,从而营造出真正松弛感满满的家庭。
03写在最后
家是一个小小的地方,却包容了世界上最宽阔的情感。
在充满松弛感的家庭中,每一次拥抱都是力量的传递,每一句鼓励都是信心的点燃,大家共同营造了一个既能抵御外界风雨,又能享受内心安宁的避风港。
心智家园从底层规律出发,希望能够带给更多父母松弛的心态,带给孩子更轻松的家庭氛围,打造更幸福温馨的家庭。